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排斥或包容:流動人口與社會發(fā)展①

        2010-04-12 21:58:26狄克霍德爾曹南
        山東社會科學 2010年6期
        關鍵詞:移民文化

        [美]狄克·霍德爾 撰 曹南 譯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排斥或包容:流動人口與社會發(fā)展①

        [美]狄克·霍德爾 撰 曹南 譯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開篇在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情況與文化適應研究作以簡短介紹后,筆者對以下三個部分作了闡述。第一部分首先對以“系統(tǒng)方法”為基礎的“文化適應”模式展開敘述。其次,對微觀層面、宏觀層面及中間層面地區(qū)、文化慣例、社會風俗和國家作以區(qū)分。第二部分介紹近年出現(xiàn)的作為移民活動理論框架的跨文化生活概念,并說明家庭經(jīng)濟的內(nèi)部活動加速了社會發(fā)展的過程與個人及家庭生活規(guī)劃的實現(xiàn)。第三部分引用 20世紀 20年代加拿大種族主義政體下的亞裔移民的生活和 20世紀 70年代的多元文化政策這兩個案例闡述理論方法。此二案例研究著重說明理論源于實踐。

        移民;流動人口;社會發(fā)展;跨文化生活;文化適應模式

        民族國家不僅指的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而且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這樣的時代,移民者在其離境國被稱作向國外移居者,在其終到國被稱作外來移民。這一術語指的是永久且單方向的離境和從民族到種族異族文化圈形成的軌跡。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與本民族有著與生俱來的緊密聯(lián)系。因此,離開其出生國的移民者要么徹底改變其思想,要么生存在兩種文化之間的夾縫之中。那些打算重返故土的移民已不再與其出生國有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而被看作是過客或暫居者。

        20世紀 70年代以來移民的概念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民族國家的建立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國家”強調(diào)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啟蒙運動時期界定的第一個人權概念),而“民族”的概念卻使同一國家中擁有一種文化背景的成員比其他文化背景的成員享有更多的特權。其次,民族國家雖沒有永久的固定模式,但卻有其歷史和地域的特定性。在不同文化的王朝更迭后,民族國家代表了基于單一文化背景的19世紀一種特定的歐洲政權組織形式。然而事實上歐洲大部分的民族國家僅出現(xiàn)于一戰(zhàn)末封建帝國瓦解后的 20世紀。強調(diào)同一性的民族概念貶低來自文化背景和政權體制與其相異的新移民。特別是在 1929年經(jīng)濟大蕭條的沖擊下,社會改革思想使公民權概念發(fā)生了改變,從對內(nèi)的單一文化和對外的自我防衛(wèi)轉(zhuǎn)變?yōu)槲C時期的對內(nèi)社會保障 (此后 T.H.Marshall稱其為“第二代”人權)。在進入歐洲社會保障國家的移民中,對較小文化群體在此種民族國家歷史存在的認可,對移民和居民活動的認可引出第三代人權概念——堅持并發(fā)展自身文化的權力。

        在歷代君王統(tǒng)治下,不同種族文化、不同宗教和不同社會階層的群體與他們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通常可以通過協(xié)商方式保留其文化特征。相反,民族國家的組織架構和統(tǒng)治者強迫移民們實現(xiàn)文化的“同化”,即無條件地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移民需放棄其原生文化的特征,這有時也被武斷地稱為隨身攜帶的“文化包袱”,并完全接受移入國的語言和生活方式。由于移民們不能簡單地從一種文化躍入另外一種文化,因此像小德國、唐人街這樣的可作調(diào)整階段的民族異類文化圈提供了一個“中間文化”的空間以緩沖由徹底根除本國文化帶來的沖擊或接納暫居者。

        隨著對民族國家概念的批評,同化的概念也需要被重新界定。根據(jù) 20世紀 80年代的新概念,移民者能“適應”移入國社會 (Bodnar,1980)①Bodnar,John,“ Immigration,Kinship and the Rise ofWorking-Class Realism in IndustrialAmerica,”Journ.of Social Hist.14(1980):45-65.,能在勞動力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Isaj iw,1999),②Isajiw,W sevolodW.,Understanding Diversity.Ethnicity and Race in the Canadian Context(Toronto:Thompson,1999).或者說他們能“融入”新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社會模式和文化語言的交流方式 (Hoerder 1996)。③H oerder,Dirk,“FromMigrants to Ethnics:Acculturation in a Societal Framework,”in Hoerder andLeslie PageMoch,eds.,EuropeanM igrants: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Boston:Northeastern Univ.Press,1996),211-262.他們建立了一個“第三空間”(Bhabha,1994)④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或者說創(chuàng)造了屬于他們自己的跨文化社會空間。最重要的問題是移民們是否被看作是社會中的一員,是否仍然被忽視或者被社會排斥在外。如果移民被看作是社會中的一員就表明他們可以盡其所能在新的國家中為自己為社會創(chuàng)造最大的價值,如果是被忽視或被社會排斥在外則說明他們既不能最大限度的為社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新的社會也不能利用這種人才優(yōu)勢。

        一種以系統(tǒng)方法為基礎的文化適應模式

        為了了解全球范圍內(nèi)的移民現(xiàn)象與這些流動人口的文化適應過程,一個全面的研究策略必須使微觀的社團層面和宏觀的國家層面相結(jié)合,就如同在特定的中間區(qū)域內(nèi)兩者之間的互動。此策略范圍如此之廣,包括那些當今為躲避貧窮或逃避戰(zhàn)亂的避難移民,也將涉及個人、社會階層和性別經(jīng)歷。傳統(tǒng)意義的宏觀層面——國家的范圍應被擴展,即應包括世界性的移民區(qū)域,也應包括超國家區(qū)域。地方或微觀層面的個人主義觀點 (以個人為單位的移民、組織和斗爭)需重新審視,因為單純的個人活動不能獨立于社會關系之外。介于宏微觀之間的中間層面包括各種人際關系的個人集合體 (家庭經(jīng)濟情況,鄰里關系及工人組織等等)和國家性或世界性的劃分 (各部分勞動力市場,民族社團的網(wǎng)絡關系,區(qū)域性的經(jīng)濟結(jié)構和發(fā)展)。在上述層面上移民可以在經(jīng)濟管理體制和政權允許的范圍內(nèi)進行獨立自主的各項活動。

        “系統(tǒng)方法”(Jackson and Moch 1989)⑤Jackson,James H.,Jr.,and Leslie PageMoch,“Migration and the Social History ofModern Europe”,HistoricalM ethods22(1989),27-36,repr.in Dirk Hoerder andMoch,eds.,European M igrants: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Boston:Northeastern Univ.Press,1996),52-69.先分析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與移民過程,而后研究特定的團體與個人。因此,在移民問題上,需要分析離境國的特征。首先,關于從社會階層與人口分布特征方面分析的社會工業(yè)化與城市化水平 (或兩者都缺失);關于政治體制、政治文化與發(fā)展;關于教育制度、信仰和語言習俗,包括宗教、民族構成、境內(nèi)外移民的傳統(tǒng)和流動性。因為這些人不再是通常概念上的印度人、中國人、英國人,而是居住在一個擁有特定地域文化的特定地區(qū)——像倫敦、孟加拉、中國的南部省區(qū)。對上述政治制度的社會分析需被具體到某一特定的區(qū)域和某種當?shù)氐默F(xiàn)象,并涉及到特定的社會階層。其次,一旦離境國社會得到詳盡分析,移民過程也需要同樣的系統(tǒng)關注,其中包括移民前特征和某團體、家庭或個人情況;決定移民的總體情況:家庭經(jīng)濟狀況、個人或家庭團體的移民愿望、移民障礙或離境政策的誘導、旅行費用 (包括旅行期間無收入的損失)、旅行的資助 (他人贊助或從親屬處得到的預付票)和移民政策。第三,入境后用研究離境國的分析方法對其特定的目的地在整體移入國社會的框架下進行研究。這一分析將對離境國社會,由移民改變的人生軌跡以及受移民影響的移入國社會進行分析、描述和理解。

        對于大多數(shù)的移民者(政治流亡者除外)在移入國社會發(fā)生的文化適應過程會按順序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經(jīng)濟、社會、政治。文化適應在本研究中被定義為移民者在其出生國的文化背景中養(yǎng)成完善的個性后,融入到新文化中的過程。這一定義源于以下觀點,即移民決定暗含對出生國現(xiàn)狀的不滿和在旅行中的轉(zhuǎn)變影響著其看法和行為。這種方法探索了出生國社會化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標準之間關系的弱化現(xiàn)象和對移入國的社會實踐及價值觀的有意或無意的適應過程。移入國會對移民提供一些綜合措施,如由私人或公立機構向入境移民提供的選擇機會 (語言學習班,職業(yè)培訓,怎樣得到綠卡,公民教育)。在第二次社會化的文化適應過程中,移民需處理好與“客觀”環(huán)境的關系即移入國在經(jīng)濟、社會、政治領域的結(jié)構特征?!爸饔^”方面包括個人經(jīng)歷以及通過種族社區(qū)和重建的人際關系來與新環(huán)境中的人交往。這種相互作用也使移入國社會有一定程度上的變化。

        政治和法律為文化適應提供了基本原則。經(jīng)濟移民移居到有潛在發(fā)展機會的地方,尤其是勞務移民移居到移入國勞動力市場特定的區(qū)域。這些移民通常不會有意識地進入某個洲,某個國家或某種政治體系(歷史上移民美國中說的“美國”[America]指的是去一個神秘的國家,而不是指一個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體系或者是一個實際意義上的自由國度)。一旦移民者得到一份有酬工作,他們就融入到該社會體系中,從而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最終,他們會轉(zhuǎn)向政界。

        除了 20世紀 60年代后的移民在兩個北美洲的“打分制”之下得到了承認以外,國際和境內(nèi)移民入境后通常兩手空空。他們不得不在到達之后的短期內(nèi)進入勞動力市場自謀生路。當前中國的城鄉(xiāng)移民與 19世紀末橫渡大西洋的城鄉(xiāng)移民一樣幾乎沒有資金。到達紐約埃利斯島 (Eills)移民站的最貧窮的民族文化群體是俄羅斯猶太人,平均每人只有 12美元,“最富?!钡氖侵v德語的移民,平均也只有 41美元。這不但稱不上“啟動資金”,甚至達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線”。這些錢僅能提供幾天的吃住,移民們進入一種“生存經(jīng)濟”狀態(tài)。他們不得不接受雇主提出的任何條件的任何工作。只有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穩(wěn)固了家庭,可以選擇工作并享受社會生活時,他們才能爭取為更好的生活條件去奮斗。

        多樣性的勞動力市場,其中部分是向國外開放的,而就國內(nèi)移民而言,那些先前沒有城市和工業(yè)化經(jīng)歷的移民也可以進入勞動力市場,這才是在國家的基本元素之外最具吸引力的因素。根據(jù)經(jīng)濟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勞動力市場被劃分為處于成長中的資本密集型一級集中市場和穩(wěn)定的二級競爭市場(Doeringer and Piore,1971,Kerr,1977,Piore,1979)①Doeringer,Peter,andMichael J.Piore,Internal LaborM arkets and M anpowerAnalysis(Lexington,Mass.:Heath,1971);Kerr,Clark,M arkets and Other Essays(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 Press,1977);Piore,MichaelJ.,B irds of Passage:M igrantLabor and Industrial 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1979).,還有一個處于邊緣貧民區(qū)的三級市場對其進行補充。一級市場提供相對較高的工資,良好的工作條件,較強的穩(wěn)定性,較大的升職空間和工作的安全保障。到 20世紀 70年代這些工作通常只提供給有一定技能,語言交流無障礙的當?shù)厝恕6壥袌龅墓ぷ魈卣魇?工作不穩(wěn)定,低薪,工作環(huán)境危險惡劣。無一技之長的入境移民通常從事這樣的工作,他們往往還要受精通語言文化的中間人或老板的剝削。像已經(jīng)結(jié)束長期學徒生涯的技術人員,有經(jīng)驗的工人或手工藝者,他們作為有經(jīng)驗的技術移民可以進入一級市場工作(尤其是在移入國的培訓體系不成熟的情況下)。無一技之長的貧困群體或遭受移入國不平等對待的貧困種族不得不進入三級市場。

        移民,作為信息網(wǎng)的一部分,通常選擇遠離當?shù)氐奶囟▌趧恿κ袌?因為他們的朋友或親屬較早移民到此或已經(jīng)獲得了一份工作。只有劃分勞動力市場才能滿足不同技能、不同溝通能力水平的工人需求,而且允許文化多樣性的存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是分層存在的:在提高或改進包括語言和生活方式在內(nèi)的個人技能之后,才能跨越一定的門檻要求。勞動力市場被隔離區(qū)分對待:某些工作取決于性別、民族或膚色 (有時候為宗教)。這種勞動力市場上的縱橫劃分和隔離對待都表明找工作不存在廣義的競爭。只是一些工作提供了與國際接觸的機會,一些工作是在國內(nèi)與“粗野的”鄉(xiāng)下人接觸。因此進入移入國社會時,新移民不會立即與已在境內(nèi)的人產(chǎn)生矛盾。進入當?shù)鼗蛟缙谝泼竦墓ぷ魅斑@種勞動力的流動性是分階段的。當兩種文化定義下的男女工人在勞動力市場的同一領域競爭時,直接競爭確實存在,但勞動力價值卻不盡相同。分隔勞動市場大規(guī)模移民涌入會導致勞動力過剩引起的工資增長緩慢或降低。與此相反,當社會需求增長引起產(chǎn)品增加,工作崗位增加之時,工資也會提高 (Bonacich,1972;Christransen,1979)②B onacich,Edna,“A Theory of Ethnic Antagonism:The Split LaborMarket,”Am.Soc.Rev.37(1972),547-59;Christiansen,John B.,“The SplitLaborMarket Theory and Filipino Exclusion:1927-1934,”Phylon40(1979),66-74.。移民的經(jīng)濟性介入會引起勞動力需求增加和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這就是康德拉契耶夫 (Kondratieff)的循環(huán)體系,這也是 19世紀70年代到 1914年這段時期歐洲、北美經(jīng)濟與 20世紀 5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末期許多亞洲國家的經(jīng)濟狀況。

        文化適應的第二方面包括風俗習慣、行為標準和價值觀之類的社會傳統(tǒng)習俗。社會圈包括社會結(jié)構和整個“社會循環(huán)再生產(chǎn)體系”。將社會圈局限于狹義上的勞動力的自我恢復過分強調(diào)了生產(chǎn)的重要性,貶低了工作之外的生活所起的作用。娛樂方面、消遣、家務活、撫養(yǎng)孩子、人際交流網(wǎng)都包括在內(nèi),構成社會經(jīng)濟圈。這些圈子界限并不分明固定。通過引入家庭經(jīng)濟、生活目標及全部日常生活這些概念,就更容易理解家庭內(nèi)部的有酬工作、家庭成員的無償農(nóng)作和在小型企業(yè)中的家庭工作單位 (Scott and Tilly,1978)。③Scott,JoanW.,and Louise A.Tilly,W omen,W ork and Fam ily(New York:Holt,Rinehart andW inston,1978).此外,馬克思主義方法和西方工業(yè)化社會方法,在成本消費,費用支出方面更重視工人工資收入。其中暗含了性別劃分,因為在許多社會中性別差異把干活賺錢的主要任務分配給了男人,把家務勞動和食住開支的任務分配給了女人。移民和非移民的生活標準既取決于他們的消費結(jié)構也取決于他們的收入。系統(tǒng)方法至少將涉及與社會組織架構相關的移民期望值和移民經(jīng)歷的五個關鍵領域:生活標準、社會障礙/社會流動性、社會民主性、性別差異和前后代間的文化與社會地位的傳承。

        一旦移民們已經(jīng)建立了積極的種族社區(qū),更確切地說在特定的勞動力市場的人際關系網(wǎng),并且在起初的最低生存經(jīng)濟要求實現(xiàn)后,他們會尋找更好的工作。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優(yōu)先關注點開始于社區(qū)及文化即社會架構的互動。后續(xù)的移民活動將人們帶入已存在的社區(qū)中。他們的同鄉(xiāng)幫助他們在向他們開放的文化社區(qū)的勞動力市場中找到工作。經(jīng)濟穩(wěn)定性的不斷增強和社區(qū)規(guī)模的不斷壯大使得社會活動日益豐富,各種社會風俗得以確立:互助性社團、休閑娛樂廳、民族餐飲、服裝特色店、各種宗教場所和在新的社會下新生兒的文化支持體系。一旦組建了種族社區(qū)和社會循環(huán)體系 (通常這一過程會延續(xù)多年),政治制度的問題就會被提上日程。

        接收移民的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規(guī)定范圍廣泛,始終強制貫徹于社會各層面包括移民入境法規(guī)和相應的移入?yún)^(qū)方面。一旦通過勞務移民,對于那些幾乎沒有多少存款,不懂當?shù)卣Z言的移民來說,這些法律體系都那么遙不可及。他們無暇理會全洲范圍的政治制度,對本地區(qū)的政策也興趣不大。對新移民來說,找到一份工作來維持基本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一旦移民者得到社區(qū)的保障,重新穩(wěn)固了家庭經(jīng)濟狀況,民族文化圈又為其提供了可充分發(fā)展的空間,如下的社區(qū)政策才開始受到關注:教育制度的資金如何獲得,是否有醫(yī)療服務。以這種社區(qū)策略為出發(fā)點,政治熱情擴展到地區(qū) (州或省)最終遍及全國。這種文化適應過程需要歷經(jīng)幾代人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適應滲入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整個社會經(jīng)濟政治體系。

        文化適應的不同程度體現(xiàn)在是否能在經(jīng)濟領域和異類文化圈內(nèi)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否能夠在打上特定民族烙印的部分勞動力市場以外被接受;是否能獲得各方支持和有限的政治權利;社會架構的整合 (主要體現(xiàn)在入境移民有機會進入不同的社會階層)和文化適應過程的認同感 (入境移民與新的社會環(huán)境相融合,更重要的是,社會也完全接受新移民)。在加拿大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文化適應性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以“多樣性就是我們的活力”為宗旨,加拿大通過接受移民和外族從典型的英法雙語國家轉(zhuǎn)變成為一個跨文化多民族國家。

        移民及其生活方式的跨文化類型

        跨越政治上劃分的國界和文化邊界的移民經(jīng)歷是具有連續(xù)性的。即使這種連續(xù)性出現(xiàn)中斷,也可通過以往的慣常行為準則對此加以說明并得到理解,而這種行為準則又在應對新的急務之時得到逐步調(diào)整。自從格利克·席勒 (Glick Schiller)、巴施 (Basch)和布蘭克 -贊頓 (Blanc-Szanton)在 1992年出版了一本力作①Glick Schiller,Nina,Linda Basch,Cristina Blanc-Szanton,eds.,Towards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nM igration:Race,Class,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Reconsidered(New York: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92),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lick Schiller,Basch,Blanc-Szanton,“Transnationalism:a New Analytic Framework forUnderstandingMigration,”1-24.之后,跨國主義的概念就獲得了移民和文化變遷學者的廣泛接受。然而此概念并不是首次出現(xiàn),它是由擁有眾多移民的美國社會首次提出的。在美國社會里,每支新到的移民群體都會討論文化變遷問題。早在1916年美國的反戰(zhàn)主義作家蘭道夫·伯恩 (Randolph Bourne)就評論說:“美國將不再是一個單民族的國家,而是與他國聯(lián)系緊密的跨民族國家,就像一臺配有各種型號彩線的織布機忙碌運轉(zhuǎn)于各國之間?!痹陔S后的幾十年中,這種廣義上的文化互動性觀點并沒有引起歐洲歷史學家或美國移民學者的任何回應。盡管它偶爾被應用于像跨國企業(yè)這樣的國際經(jīng)濟關系中,應用于涉及多國的法律制度中,應用于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政治活動中 (Bourne,1916)。②Bourne,Randolph S.,The Gary Schools(Boston:HoughtonMifflin,1916).

        與伯恩 (Bourne)的復雜觀點相反,新的狹義跨國主義概念沒有在歷史上獲得一席之地,而是被阿萊扎德羅·波特斯 (Alejandro Portes,1999)③Portes,Alejandro,Luis E.Guarnizo,and Patricia Landolt,“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2(1999),217-37.等社會學者所吸收,他們的著作經(jīng)常被廣征博引。正如彼得·基維斯多 (Peter Kivisto,2001,2003)④Kivisto,Peter,“Social Spaces,Transnational ImmigrantCommunities,and the Politicsof Incorporation,”Ethnicities(Bristol)3.1(2003),5-28;Kivisto,Peter,“Theorizing Transnational Immigr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Efforts,”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4.4(July 2001),549-577.曾批判地指出,著眼于“民族”一方面有悖于國家的整體觀念,但是另一方面,盡管這一點從未被這一新概念的支持者詳細解釋過,著眼于“民族”又是合理的。因為經(jīng)研究,大部分拉美移民是由難民發(fā)起的右翼組織誘導到此的 (這恰巧得到鄙棄西班牙難民的獨裁美國政府的支持)。這個概念后來由政治學家托馬斯·法伊斯特(Thomas Faist,2000)①Faist,Thomas,The Volume and Dynam ics of InternationalM 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s(Oxford:Oxford Univ.Press.,2000).從一種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定義。像歷史學家一樣,他批評了以當代標準苛求古人的做法:跨國生活方式已不是一種新現(xiàn)象,而是在 19世紀移民中就存在的。然而,移民史學家和民族史學家們卻強烈反對這種理論。即使需要描述這種現(xiàn)象時,他們也從不使用這個術語。跨國主義觀點認為,人、文化模式和物質(zhì)資料不再受限于民族國家的疆界?!叭恕⑺枷牒透鞣N制度都不再有清晰分明的民族定義。更確切地說,人們可以翻譯并聚合不同文化的碎片。我們不再說某物是美國、德國、法國或中國等國所特有的,只能說此物的元素來自或中止于何處 (Thelen,1992,p.436)。②Thelen,David,“OfAudiences,Borderlands,and Comparisons:Towar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y,”Journ.of Am.Hist.79(1992),432-62.

        強調(diào)地區(qū)性和社會空間的跨文化主義出現(xiàn)于 19世紀,形成于 20世紀,它通過削弱民族國家的作用從而擴展了系統(tǒng)方法?!翱缥幕敝傅氖腔诮?jīng)驗主義觀察所定義的不同社會層面——即上文中所討論的宏觀層面、微觀層面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層面。因此,不僅小的政治獨立體消失了或被降到了次要位置,而且邊境和接觸帶的概念也得到擴展。移民和當?shù)鼐用襁\用在家庭、社區(qū)和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獲取的有限能力,經(jīng)營著他們的人生或者應付日復一日的生活。人們生存在這樣的地區(qū)文化中,于是這種地區(qū)性文化通過各種具體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塑造了其人群大體的行為模式,在這里即可以規(guī)劃人生,也可以隨遇而安。人們在同一政權統(tǒng)治下的不同文化區(qū)域間遷徙。雖然自從 19世紀以來國家就擁有并開始行使控制移民入境的權力了,但如果人們跨越國界,與其說他們移居到另一個國家,還不如說他們進入了另一個社會或一個擁有不同特點的法律地域。從全世界范圍看,以超級大國劃分的宏觀地區(qū)決定生存機會,決定著全世界經(jīng)濟圈里工資是否降低,決定著像英國、法國、西班牙這樣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文化經(jīng)濟遺產(chǎn),決定著像 CNN、BBC或RFI這樣的大眾傳媒在發(fā)達地區(qū)的領導權。在這種多層次的文化中,人們和不同群體進行互動:鄰里之間,在思維模式和法律界定上不同的社會群體的同城居民,來自周邊帶有農(nóng)村文化的或來自國外語言和生活準則都不同的移民。

        文化遷移的發(fā)生通常被認為是分層逐級進行的,從國民到移民,從父母到子女,從男人到女人,這種法律釋意在基督教世界和儒教世界是相同的,即妻子從屬于丈夫,沒有獨立的身份,不論她出身如何。這種觀點認為的遷移是一種無中介的直線分層傳遞,它發(fā)生在按同一標準劃分的文化群體內(nèi)部。然而,文化理論研究發(fā)現(xiàn)工人階級、入境移民、女性、年輕人之類的弱勢群體用他們自己的術語解釋現(xiàn)象傳遞信息,例如年輕人面臨來自父母、祖父母、親屬以及前輩的朋友以及他們所屬的社區(qū)的多種復雜而含義豐富的信息。前幾代人的文化模式正如供給各類產(chǎn)品的市場供年輕人在其中挑選并進行積極的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

        另外,其他兩個可供參考的文化框架的相關提供者也在這樣的市場中:地域性或國家性的教育制度可通過當?shù)亟搪殕T工和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輩年輕一代得以調(diào)解。此外,年輕人還面臨媒體和消費品的市場營銷策略的綜合影響。同一民族文化群體內(nèi)年輕與年長人的不同態(tài)度通常要大于不同民族群體中同一年齡層的人 (Frideres,1997,Hebert,2001)。③Frideres,James S.,“Edging into theMainstream:A Comparison ofValues and Attitudes of Recent Immigrants,their Children and Canadianborn Adults,”inW sevolodW.Isajiw,ed.,M ulticulturalism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terethnic Relations and Social Incorporation(Toronto:Canadian Scholar’s Press,1997),537-61.Hébert,Yvonne,“Identity,Diversity,and Education:A CriticalReview of theLiterature,”Canadian Ethnic Studies33.2(2001),155-85.對于在倫敦、漢堡、卡爾加里、蒙特利爾這樣的跨文化社會里,年輕人能獨立選擇建立生活規(guī)劃能力的相關評價以及在中國調(diào)查所得的實證都表明,絕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既不會接受像只有單方向高速公路那樣單純的說教,也不會允許文化禁區(qū)的存在。多元文化就好比是由許多塊不同樣式的瓷磚粘合成的一幅靜態(tài)的馬賽克圖畫??缥幕秃帽仁莿討B(tài)的存在于現(xiàn)實中的相互關系。年輕男女強調(diào)自主,自主探究各地文化背景,自主選擇文化道路,但也有人會選擇單一文化模式。除非成長于原教旨主義思想體系中,否則多數(shù)人在無須探求任何文化本源主義的情況下也知道自身的歸屬。

        強調(diào)自主促成發(fā)展與個人主義的“行動”兩種關系之間的“相互影響”。此外,強調(diào)文化的界限性導致對各國實體獨特性的重新審視,“相互”的前提就需要文化、經(jīng)濟和社會各層面都有重疊,即一種相互作用。結(jié)果是,單一文化中的本源化自身認同融入到社會各種關系和從屬地位中,也嵌入到文化傳承的復合型自我認知之中。

        開放式嵌入模式構成的這種靈活性和供個人可選擇的政治經(jīng)濟是在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的,這決不是新自由主義與新達爾文主義的個人主義。因為它使移民者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不僅能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制定自己的生活規(guī)劃,還能發(fā)揮個人的潛力為社會服務。社會的每個成員都不再受膚色、文化習俗、性別或宗教的歧視。當今的大部分社會無論是聯(lián)邦政府的,社會主義的還是西方民主的都設法建立一種文化政治的一致性。一致性的概念既不是在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并存的 10世紀的伊比利亞社會出現(xiàn)的,也不是在擁有眾多人口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時期出現(xiàn)的,更不是在為爭取文化統(tǒng)一而東征西討的擁有眾多文化分支、人口稠密的中國帝國時期出現(xiàn)的 (Hoerder,Harzig,Shubert 2003)。①Hoerder,Dirk,with Christiane Harzig,Adrian Shubert,eds.,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Diversity:Transcultural Interactions from the EarlyM odern M editerranean to the PostcolonialW orld(New York:Berghahn,2003).歷史中多樣性的存在能幫助我們打破中產(chǎn)階級社會所建立的單一性的限制:歷史上的記錄作為政治文化與政治組織形式的研究資料 (Harzig,2004)。②H arzig,Christiane,Einwanderung und Politik.Historische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Kultur als Gestaltungsressourcen in den N iederlanden,Schweden und Kanada( Immigration and Policy-Making.HistoricalMemory and Political Culture as a Creative Strategic Resource in the Netherlands,Sweden,and Canada)(Transkulturelle Perspektiven 1-G?ttingen:V&R Unipress,2004).

        融入與排斥背景下的移民活動

        下文引自加拿大社會 20世紀頭十年到 30年代和 20世紀 70年代的兩個實例將分別說明在種族隔離和文化多樣性的不同社會體制下社會關系的不同選擇??缭酱笱蟊税冻砂偕锨踔辽先f的移民證實了跨洲、跨文化與跨時代生活的家庭是有可能存在的。陳薩姆 (Chan Sam)和他的兩個妻子黃波 (Huangbo)、莊美英(May-Ying leong)之間的關系例證了性別差異,而他們孩子的生活反映了兩代人之間的復雜變化 (Chong 1994)③Chong,Denise,The Concubine’s Children.Portrait of a FamilyDivided(Toronto:Penguin,1994).。這是個二元家庭或兩個家庭?20世紀頭十年中國和加拿大都經(jīng)歷著傳統(tǒng)與革新的生活目標之間的沖突,中國孔子儒家思想對孩子與父母之間關系的刻板規(guī)定和加拿大基督教對人口構成概念一成不變的描述。人們不得不根據(jù)政府的法令遠離他們每日的生活。加拿大政府的種族隔離手段束縛了選擇權,中國政府的不穩(wěn)定觸及了中國幾千年的身份門第問題。中國廣東農(nóng)村社會內(nèi)部的家庭經(jīng)濟及其地位決策都應與遠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協(xié)調(diào)一致。

        1913年陳薩姆離開了陳村(Chang Gar Bin),他身著西裝以表明選擇未來之路的決心。他并沒有完全告別自己的過去:他的妻子黃波和女兒被留在了家中。在他的移民過程中,他的經(jīng)濟狀況得到發(fā)展,心理狀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在陳村時,他每天耕地勞作,“乞求老天爺能讓他遠離饑餓,天天吃飽”。在溫哥華他白天在一個木瓦廠工作賺錢,晚上就睡在工棚里。他必須得協(xié)調(diào)好兩種既定的社會身份,一方面是受人尊重的村民,另一方面卻是被輕視為“東方的”并被排除在加拿大英語主流社會之外的廉價勞工。十年后他升做店主。1924年他決定依照中國的傳統(tǒng)娶莊美英為妾。在中國,嫁娶需要雙方商議,需要給新娘彩禮;在加拿大,嫁娶需要克服種族主義者的惡語攻擊和相關法令。加拿大的官僚階級耗巨資制定了復雜煩瑣的排外文件;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男男女女沒有理由低人一等,同樣也制定了一份與其相對的文件。因此莊美英以華裔加拿大人身份進入加拿大社會。

        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與物質(zhì)情感及個人生活規(guī)劃緊密相連,這其中還體現(xiàn)著性別與前后輩之間的權利關系。莊美英到加拿大后,在當?shù)匾患也桊^里做服務員來償還她到加拿大過程中所欠的費用。她需要在低微的服務員身份與令她驕傲的店主妻子身份中找到平衡點。陳薩姆需要負擔在溫哥華與陳村兩個家庭的開支。莊美英把工資甚至每一元的小費都交給陳薩姆,他也精心地管理著他們的收入。與其他不同國家的移民在初到時的只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情況一樣,兩人的生活異常艱苦。他們的兩個女兒萍 (Ping)和南 (Nan)分別出生于1926年和 1928年,這兩個女兒以祖籍廣東的父母和在溫哥華的學校中的兩種心理狀態(tài)作為自身標尺。

        為了減輕在溫哥華的負擔,陳薩姆讓莊美英在他的店里工作。她良好的社交能力與精明的經(jīng)營方法提高了營業(yè)額也改變了性別間的權利關系:她可以反駁丈夫的觀點了。為了彌平和守候在家鄉(xiāng)的妻子黃波之間的矛盾,陳薩姆決定衣錦還鄉(xiāng)。不同社會層面之間對立的行為標準需要被重新確立,但在溫哥華唐人街里的辛苦勞作和勤儉的生活卻使他成為中國那個小村莊里最富有的人。陳薩姆采納了兩種社會和不同價值觀體系中的新觀點,同時對一些傳統(tǒng)的做法也加以保留。他資助莊美英在溫哥華讀書,并在村中炫耀其財富。莊美英也受到了新思想的啟發(fā),她拒絕接受作為妾室的從屬地位。在 1929年全球經(jīng)濟大蕭條后,她重新開始工作。1937年日本開始襲擊中國,再次使人們確立個人生活規(guī)劃成為泡影。這個家庭的兩部分終于分道揚鑣了。經(jīng)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斷了家庭間的聯(lián)系。當時具有種族主義觀念的加拿大政府拒絕平等地位,而在中國三個成年人勞作所得的家產(chǎn)也未得到承認。

        第二個案例的研究是把一個家庭的生活經(jīng)歷與英帝國的衰亡和東非統(tǒng)治者的非洲化政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烏干達 (Uganda)曾有一個在亞洲契約勞務移民制度下建立的印度人聚集區(qū),同時這里還有大約 1900人之多的自由移民。其中有一個印度血統(tǒng)的金匠和鐘表匠組成的家庭決定改變經(jīng)濟基礎的現(xiàn)狀:他們的一個女兒去了英國,祖母則留在印度的一個小村莊里。1972年易德·阿明 (Idi Amin)總統(tǒng)把烏干達的亞洲人全部驅(qū)逐出境,剝奪社會所賦予他們的知識技能,其目的是弱化非洲人處于社會底層的等級制度。人們都絕望地離開。作為有一技之長的鐘表匠賓第(Bhindi)一家與其他 7000多名在烏干達的印度人一樣符合加拿大的難民接收標準進入加拿大社會。1972年,多元文化觀念初露端倪。因此,賓第一家并沒有像陳薩姆和莊美英一樣面臨種族偏見問題。他的一個叫德利浦(Dilip)的兒子回憶說在一次逃難的旅程中“加拿大政府甚至考慮給我們提供印度食物,因為我們許多人不吃肉”,“我 10歲的時候還一點英語也不懂,當時我別無選擇。如果不學,那么在學校的日子就會不好過。”德利浦現(xiàn)在在蒙特利爾能說流利的英語和法語,正如歐洲移民者的孩子們在半個世紀以前一樣,他為不會說英語的父親做“翻譯”。在烏干達因受迫害丟失了所有謀生工具的父子二人,在加拿大很快找到了工作??墒且呀?jīng)一貧如洗的二人還得花 550美元購買新的工具。而這家工具店的老板娘與老板不僅為他們落實了工作,還信任他們,讓他們賒賬購買工具。這是經(jīng)濟包容的一種表現(xiàn)。民族大移居持續(xù)發(fā)展并不斷變化。經(jīng)德利浦在英國的妹妹介紹,他與一名來自肯尼亞的女子結(jié)了婚。當他的父親在渥太華瞅準時機購買了一家店面時,在英國的一個朋友給他電匯了“啟動資金”。在結(jié)束他的敘述時,德利浦·賓第承認“多元文化主義在蒙特利爾的真實存在”。

        結(jié)語

        種族排外的作法制造矛盾沖突,減緩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使實現(xiàn)個人生活規(guī)劃變得更加困難。一成不變的法規(guī),是否實行種族隔離,是否對婦女存在宗教歧視或社會歧視,年輕人是否要絕對服從長輩,是否要強加英國式的政治體制,或者加強某種意識形態(tài)或某種政權組織結(jié)構。以上這些都會減緩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事實確實如此,然而,支持共謀無限制無情搜刮經(jīng)濟利益或在國際社會通行的公平理念之外向弱國強加貿(mào)易附加條款的新自由原教旨主義政權依然存在。移民活動,當?shù)鼐用窈蜕鐣l(fā)展三者緊密而復雜地聯(lián)系在一起。移民與當?shù)厣鐣蓡T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種原動力。①其他參考文獻:Bhabha,Homi K.,“DissemiNation:Time,Narrative,And the Margins of the Modern Nation,”in Bhabha,ed.,Nation and Narration(London:Routledge,1990),291-322.Bhindi,Dilip,in Milly Charon,Between Two W orlds.The Canadian Imm igrant Experience(first ed.,1983;rev.ed.,Montreal:Nu-Age,1988),303-313.Bodnar,John,Imm igr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Ethnicity in an American M ill Town,1870-1940(Pittsburgh:Pittsburgh Univ.Press,1977).Hébert,Yvonne,“Identity,Diversity,and Educ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Canadian Ethnic Studies33.2(2001),155-85.Hoerder,Dirk,“LabourMarkets-Community-Family:A Gendered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Insertion and Acculturation,”inW sevolod Isajiw,ed.,M ulticulturalism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terethnic Relations and Social Incorporation(Toronto:Canadian Scholar’s Press Inc.,1997),155-83.Marshall,T.H.,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1950).Rees,Tim,“Difference and PolicyMaking,”in Christiane Harzig,Danielle Juteau,with Irina Schmitt,ed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iversity:Recasting theM asterNarrative of Industrial Nations(New York:Berghahn,2003),308-16.Marshall,T.H.,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1950).

        (責任編輯:蔣海升)

        K091

        A

        1003—4145[2010]06—0005—07

        2010-04-06

        狄克·霍德爾(Dirk Hoerder),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譯者曹南,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猜你喜歡
        移民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項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誰遠誰近?
        移民征遷安置
        簽證移民
        僑園(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麻豆国产人妻欲求不满谁演的|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综合激情在线| 日韩国产有码精品一区二在线| 丰满少妇被猛进去高潮|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久操视频新免费伊人| 青青草针对华人超碰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av在线| 熟女少妇内射日韩亚洲|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免费看黄视频亚洲网站| 成人免费a级毛片|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丰满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久久精品三级91| 特黄特色的大片观看免费视频 | 中文不卡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亚洲|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 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熟女| 国产情侣一区在线|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奶头又大又白喷奶水av| 乱码一二三入区口| 亚洲国产日韩av一区二区| 美女很黄很色国产av|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熟女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日本一本之道高清不卡免费| 香蕉视频一级| 精品在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粉嫩小泬无遮挡久久久久久| 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 国产高清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av天堂久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