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曉
(石河子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jù)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屢見不鮮的東西方文化差異現(xiàn)象,這種文化差異使得學生對所學內容不理解,不容易接受,嚴重的阻礙了學生二語習得的進程。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缺乏“跨文化意識”,那么正確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因為,只有了解到此種差異,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和理解該種語言。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的文化差異,一般來說是一種語言中蘊藏著某一民族或社會團體所固有的或特定的社會傳統(tǒng)、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及思想特征等深層的文化特征。這些特征與其他文化特征表現(xiàn)出的差異,常會影響語言的習得,造成語用失誤,甚至導致交際失敗。
(1)生活習慣的差異。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缺乏必要的語言環(huán)境,了解中西方文化形態(tài)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尤為重要。中國人在就餐時,喜歡很多人在一起,熱鬧,嘈雜,喜歡跟人們尤其是熟悉的人保持較近的距離,而英美人士喜歡有自己的空間,不喜歡與人保持太近的距離,因此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要注意這種差異,以免被人誤解為無禮。在付賬時,中國人喜歡請好朋友吃飯,而西方國家的人認為自己有能力支付,經常會采取AA制,因此使用“Go-Dutch”。此外,在辦喜事時,中國人用紅燈籠、紅對聯(lián)等,紅色代表熱鬧喜慶;英美人認為紅色意味著血腥暴力,故穿白色婚紗代表純潔忠貞。
(2)行為準則的差異。人們往按照自己的行為準則辦事,通常不會違反這些準則。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應當注意中西方行為準則的差異。謙虛在中國是一種美德,受到贊美,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英美人對待夸贊則通常以“迎合”的方式接受,并回答”Thank you”并且還有可能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委婉的拒絕在中國表示一種尊重禮貌,而英美人士往往會比較直接,委婉方式往往會造成一些誤會,不利于跨文化交際。另外在接受了別人提供的服務后,英美人士通常要付小費來表示感謝,而中國人通常不這樣做。此外,在中國,簽合同時,一些條例可以根據(jù)關系和情況的不同而改變,而英美人士往往認為一旦形成條例,就不能輕易改變,談生意時往往開門見山,而在中國,談生意前經常會有一些宴會。英美人士通常會將生意工作與休閑分得很清楚。
(3)詞匯意義上的差異。根據(jù)語言學家Leech,詞匯具有內涵意義,即詞的“所指”內容具有某種交際價值。在英漢語言中,有些詞語雖然所指相似,而內涵意義不盡相同:如“龍”與“dragon”在漢英語言中都指一種動物,但在兩種語言中卻富有不同的感情色彩。“龍”在漢語中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著中國的民族精神,如“龍的傳人”、“龍馬精神”等;而在英語中,“dragon”卻是一種能噴火的怪獸,如亞洲四小龍中的龍字翻譯成“Tiger”。另外一些習語,如:”Kick the bucket”,在美國的一些地區(qū)表示死亡,而不是踢桶子。”a black sheep”,譯作害群之馬,而不是一只黑羊,所以切不可望文生義。
(1)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可將英美文化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如中國的春節(jié)與西方的圣誕節(jié),又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tài)度不同。討論之后,可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Holida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比不同,并以PPT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大家。這樣學生在課后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節(jié)日共同和不同之處,并學到相關詞匯。
(2)利用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解英語文化,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機會。例如,可以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組織學生就某一文化現(xiàn)象、文化內容進行演講,辯論。舉辦戲劇表演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以課本劇為依托,鼓勵學生的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新。同時,還可以創(chuàng)辦英語角、英語沙龍。
(3)教材本身就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可傳播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同時提高老師和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作為一個語言學習者,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21世紀中國大學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學生只有將自己的社會經歷、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作為自己思維活動的重要依據(jù),同時了解他國文化,這樣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才能表達思想時有話可說。教師只有根據(jù)教材、學生、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目的語,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理念和全面發(fā)展能力的21世紀新型人才,真正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
[1]鄧炎呂,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Leech.李瑞華,楊自儉等譯.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3]Barry.Tomalin Susan Stemplesk.Cultural Awareness[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Carley H.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ifth ed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