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韜
(浙江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電視欄目劇,簡而言之就是“欄目”加“劇”。它既有欄目的特點,也具有劇的內涵,是二者的完美結合。我國的欄目劇起源于1994年重慶電視臺馬及人創(chuàng)辦的《霧都夜話》。而欄目劇“火”起來是在2004年之后,全國各地電視臺紛紛創(chuàng)辦自己的欄目劇,也大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例如北京電視臺的《大城小事》、天津電視臺的《楊光的快樂生活》、湖北經濟電視臺的《經視故事會》、湖南娛樂頻道的《欲望都市》等。然而,欄目劇在“火”了一陣子后開始出現疲軟現象,一些電視臺的欄目劇收視率越來越低,甚至某些電視臺因此取消了欄目劇。
欄目劇的“火”起來的原因,已有很多專家學者探討過。一般認為,欄目劇的本土性、參與性、草根性、持續(xù)性、仿真性、地域性等造就了它的成功。其實歸根結底,欄目劇的成功是因為它的獨創(chuàng)性。以前觀眾沒有接觸過這種形式,剛接觸時有種新鮮感,加上其本土性和草根性等特點,老百姓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它。然而經過幾年的發(fā)展,欄目劇這種形式已經對觀眾沒有新鮮感而言,吸引力自然下降。創(chuàng)辦欄目劇就是為了取得好的收視率,為老百姓服務,提供精神享受,從而取得經濟效益。面對收視率下降的趨勢,欄目劇的創(chuàng)作者該怎么辦?是取消或消極維持還是創(chuàng)新?毫無疑問,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讓欄目劇再次崛起。那么怎么創(chuàng)新呢?創(chuàng)新的可行性有多大呢?創(chuàng)新需要從形式到內容的創(chuàng)新。就欄目劇而言,就必須在創(chuàng)作題材和播出形式上創(chuàng)新。
欄目劇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題材涉獵較廣,但是只局限在現代題材上,要么是都市,要么是農村。而內容無非是平民老百姓的生活現狀。因為欄目劇打著“平民化”、“草根化”的旗號,所以節(jié)目一般圍繞著當代人的家庭矛盾糾紛、情感生活、民生問題等等,展現人生百態(tài)和社會現狀,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多以老百姓的視角反映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得到一些快樂與慰藉。然而,欄目劇是日播的形式,也就是每天講一個故事。十幾年下來,題材的匱乏不可避免。面對這種情況,一味重復舊題材肯定不行,應該注重挖掘新的題材。其實這么多年來,欄目劇做的基本是現代題材。為什么不能做古裝題材?換一個角度,把一些內容用另一種形式包裝一下,來刺激觀眾,從而讓欄目劇獲得新生。這樣可行嗎?其實,古裝題材的欄目劇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很多。因為把人物背景放在了古代,可以展現更多的社會生活,講述更多的人物傳奇故事。對于這種設想,可以從商業(yè)層面、觀眾層面來分析其可行性。
從實現商業(yè)利潤的角度看,欄目劇講究的是小投入、大回報。欄目劇為了節(jié)省成本,向大量業(yè)余編劇征集劇本或者從老百姓手中征集素材,再自己加工創(chuàng)作,形成劇本。在拍攝制作過程中,同樣為了節(jié)省成本,欄目劇多聘請一些群眾演員擔任角色。還有些制作者為了節(jié)約資金,身兼數職,編劇、攝像、導演一個人全包。這樣,制作出來的30分鐘欄目劇成本大約在3000元到5000元。若在省級電視臺播出,按一集插播5分鐘廣告算,就能產生3萬到9萬的經濟效益。同時,電視臺還可以拿欄目劇與其他電視臺交換,實現資源共享,減少成本。那么,古裝欄目劇能不能實現小投入、大回報的目的呢?
古裝欄目劇的成本,除了現代欄目劇的費用外,還需要額外的費用。這額外的費用主要包括演員租借服裝費(古裝)和場地(古代建筑等)租用費。欄目劇的演員一般控制在3到5人,租服裝費用可以控制在300元以內;而場地租用費和布景費,也可以控制在700元以內。這些費用是可以以對方贊助的形式申請免費的。因為欄目劇一般不涉及或者避免出現大場景,所以基本費用大致如此。即使涉及到大場景、多人物,也可以采用旁白或畫外音來介紹,省去大量制作費用。由此可見,古裝欄目劇的費用比現代欄目劇高出1000元左右。而播出后的效益則可能遠遠超出現代欄目劇。因為古裝欄目劇的創(chuàng)新之處能刺激觀眾的感官,形成新的藝術享受,達到良好的收視效果。
這樣看來,古裝欄目劇在商業(yè)層面上是可行的,不需要制作者冒大風險。
古裝欄目劇制作出來后,觀眾會不會積極收看,從而獲得比較理想的收視率,這是制作者需要擔心的問題。其實古裝欄目劇還是具有現代欄目劇特點的。它同樣可以大量招聘群眾演員來扮演角色,以地方方言為特色,原汁原味地再現當地的古代民間故事。而且,古裝欄目劇更能體現地域特色、風土人情,讓觀眾回到久遠的年代,體驗不一樣的故事與人生。
另一方面,最近幾年,國產古裝電視劇曾一度占領我國熒屏的半壁江山。但是國家廣電總局限制古裝電視劇的播出比例、播出時段之后,古裝劇急劇減少,不能滿足觀眾的收看需求。其實,已經有很多觀眾培養(yǎng)起了收看古裝劇的興趣愛好,如果推出古裝欄目劇,應該能迎合這部分觀眾。當然,國家廣電總局并沒有限制古裝欄目劇的制作播出,這也讓古裝欄目劇不會受到生存空間的限制。(因為目前還沒有哪一家電視臺制作播出古裝欄目?。?/p>
欄目劇的播出形式往往千篇一律,很少有創(chuàng)新。一般的欄目劇都是先出現主持人,引導觀眾進行收看,再播出欄目劇,在中間穿插主持人串場或旁白以及廣告,最后由主持人總結。有的形式更加簡潔,不需要主持人和旁白,直接播出欄目劇,只在中間穿插廣告。針對這種情況,創(chuàng)新之處還是有的。例如在欄目劇播完后,可以邀請演員講述拍攝經歷和感受。
另外,欄目劇的播出形式與內容無法做到“連續(xù)”。目前大多欄目劇都是單本劇,即一集講一個故事。偶爾也有兩集講一個故事的,但是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其實連續(xù)劇的方法也可以借鑒過來,即把欄目劇做成欄目連續(xù)劇。這樣,與傳統(tǒng)的連續(xù)劇一樣,設置曲折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人物性格命運,主要人物和情節(jié)是連貫的,每集播出故事中的一部分,在結尾處設置懸念,吸引觀眾持續(xù)收看。這樣的欄目連續(xù)劇,既有欄目的特點,又有連續(xù)劇的特點,將二者的藝術效果完美結合起來,更具有吸引力。事實上,已經有電視臺開始這樣的嘗試。如河南焦作電視臺的《懷川夜話》已經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欄目連續(xù)劇。據導演透露,該欄目連續(xù)劇在焦作當地的收視率曾達到10%以上。
欄目劇的創(chuàng)新,除了題材、播出形式方面外,還應該在編、導、演、攝等方面創(chuàng)新。在演員方面,既可以挑選群眾演員,也可以選拔專業(yè)演員,兩者組合,形成一種新的表演風格,讓欄目劇更具獨特性和審美性。在編劇和導演方面,也可以挖掘專業(yè)人才進行創(chuàng)作指導,提升藝術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