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毅彪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回歸生活: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路徑
舒毅彪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要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準確理解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回歸生活,成為通俗化、生動化、形象化的理論,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的作用。
隱性教育;通俗化;生動化;形象化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讓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讓不同的社會階層人員理解、接受、信仰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自覺的行動。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體應該包括相互聯(lián)系的三個基本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就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解釋,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社會實踐中為廣大群眾所掌握、理解,讓馬克思主義理論轉變?yōu)樯畛WR,在生活實踐中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與信念。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社會文化是基礎,大部分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接受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基礎,有堅實的群眾文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真正被理解與掌握,才能進入群眾的文化消費領域,通過文化產(chǎn)品宣揚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規(guī)范;為廣大人民群眾接受,認同是核心,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生命力在于為廣大群眾所掌握,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認識與利用規(guī)律,與群眾的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構建堅實的社會認同體系;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吸引力是關鍵,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要做到大眾化,必須增強理論本身的吸引力,讓理論本身變得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用熟知的事例來說明抽象的理論觀點,才能在民眾中廣泛傳播,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程度。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只有把三個階段有機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從本質來講,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回歸生活的過程,是一種群眾性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在生活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真正為廣大群眾所掌握、理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
(一)回歸生活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生動化、形象化,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吸引力的實踐路徑。
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要避免庸俗化現(xiàn)象,庸俗化會降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品位。在現(xiàn)階段,由于社會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社會認同弱化,理論本身的吸引力不足,影響廣大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信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從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吸引力入手。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以通俗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與掌握,才能增強吸引力。只有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理論才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才能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效果。因此我們的理論宣傳必須聯(lián)系社會生活的實際。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盵1]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廣大群眾生活,采用廣大群眾的語言,才能了解人民群眾的思想困惑,真正了解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實際問題,了解人民群眾的根本的利益需要,掌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狀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群眾中普及開來,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
(二)回歸生活是充分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效性的實踐基礎。
世界在變化,時代在前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的生命力在于理論創(chuàng)新。馬克思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盵2]理論創(chuàng)新就是要概括和總結人類在實踐領域和認識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時回答和解決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得出新觀點,提出新理論。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3]只有在群眾的生活實踐中才能保持理論的生命力,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效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必須考慮國情需要與文化的特殊性,使之具有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在實踐中真正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重大的變化,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改革進入關鍵時期,新情況與新問題層出不窮,一系列馬克思主義新問題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加以提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熱點問題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正確理解和解釋。只有在生活中,理論才能貼近實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知道群眾的所思、所想,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與現(xiàn)實問題;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解決群眾利益問題,讓理論宣傳落到實處。為此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在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回歸生活實踐,用一系列新觀點來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
(三)回歸生活是發(fā)揮隱性教育優(yōu)勢、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效果的根本前提。
隱性教育是一種隱蔽、間接的傳播教育方式,側重以間接的方式、多渠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教育的方法開放適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減少理論灌輸,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質上就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隱性教育的效果好于顯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綜合因素’形成與‘漸進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經(jīng)濟工作、業(yè)務工作中去,與各項具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融合各種教育因素及中介,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循序進行?!盵4]注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平等性;注意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全面性;注意教育方法的滲透性與隱蔽性;注意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與環(huán)境的整合性,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種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無意識教育的優(yōu)勢,注重道德行為的訓練,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能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無意識教育中進行,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教育。隱性教育能克服顯性教育的計劃性、公開性、直接性與單一性等特點,防止人民群眾產(chǎn)生逆反心理與排斥心理,讓理論在人民群眾生活中被自覺地接受,將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一)夯實馬克思主義回歸生活的社會文化基礎。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發(fā)展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動力,是民族凝聚力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建立在社會豐富文化的基礎之上,才能發(fā)揮其引領作用,發(fā)揮主流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凝聚作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文化基礎必須建立在廣大群眾的社會實踐基礎上。社會文化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只有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才能展現(xiàn)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必須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廣大群眾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育相結合,與廣大群眾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在生活實踐中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自覺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共識中去,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廣大群眾所掌握與理解,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內化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建立較強的社會信任結構,從而真正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權威,構建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思想理論基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正如列寧所指出的:“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5]離開廣大群眾的生活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存在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不能只是靠強權外在地存在,它必須要內化在民族的血液、精神和靈魂中,成為真正本土的意識形態(tài)?!盵6]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化的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的生活化、常識化。
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首先要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工作生活化、常識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通俗化、生動化、形象化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系統(tǒng)化、抽象化的理論,比較難于被一般群眾理解與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了解這一邏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工作:一方面,必須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理化與通俗化的關系,建立一支長期從事馬克思理論學術研究的隊伍,讓他們專門從事馬克思理論的宣傳與解釋工作,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弄懂、弄透,多出精品式的學術著作,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術著作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必須讓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形象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因而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考慮群眾的知識水平,與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回歸生活,在生活中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并掌握。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現(xiàn)實生活的案例,用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來解釋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工作通俗化,就是用生活中通俗、形象語言把深奧、難懂的理論變?yōu)閺V大人民群眾容易理解與接受的理論,用生活語言做好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解釋工作。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實踐中的科學。列寧說過:“最馬克思主義=最通俗化和樸實?!盵7]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書齋里的學問,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少數(shù)理論家、搞學術研究的知識分子的事情,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必須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才能達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必須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深奧的理論,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淺顯、易懂、明了。
(三)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回歸生活的方式與手段。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必須通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傳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工作方式與手段的生活化是必由之路。生活是一個廣闊的舞臺,用形象生動的例子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材料,可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象感染力、說服力。如樹立正面典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中的作用,注意道德楷模在人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程度與道德教育的效果。正面典型具有以下重要功能:激勵功能,就是利用精神和物質的要素,道德楷模的崇高形象激發(fā)人的內在行為,讓人的意圖更為明確,信念更加堅定,產(chǎn)生新的需要和精神追求,激發(fā)人的內在的動力,充分發(fā)揮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示范功能,即通過正面典型的人格力量產(chǎn)生巨大感召力與吸引力,鼓舞人們前進。
當代信息技術全面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種重要手段,有利于擴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傳播途徑,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內容與形式??梢栽诰W(wǎng)上構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交流平臺,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交流平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思想觀點,了解他們的思想,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同時利用網(wǎng)絡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力度,比如在網(wǎng)上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欄,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基本內涵、形成背景、主要內容等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通過傳統(tǒng)媒體,如書籍、報刊、廣播、影視、電影等宣傳途徑,配以生動形象的文字、音畫,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生動形象,增強其感染力。
(四)發(fā)揮隱性教育優(yōu)勢,利用豐富的實踐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單純的理論灌輸上,必須把理論灌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因此,要科學地規(guī)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內容體系。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重要基地,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講授,在課堂上用生動感人的事例來感化學生的心靈,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于學生的感染力;利用兩課教學的課堂,加強對人民群眾集體主義原則與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教育無意識的宣傳,加強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教育,讓他們真正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活動相結合;積極利用大眾傳媒提供的豐富信息為人民群眾的情感、思想與行為提供牽引作用,把信息變成輿論導向,發(fā)揮對人民群眾的軟約束作用,發(fā)揮網(wǎng)絡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作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教學與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寓嚴肅的理論教育于各項活動中,讓廣大群眾參加演講、舞蹈、辯論、體育比賽等各種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以豐富的文化活動來陶冶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操,同時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通過參觀紀念館、歷史文化名勝遺址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教育,加強中華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社會實踐如手拉手、一幫一活動,培養(yǎng)廣大群眾合作意識與群體意識,學會在復雜社會中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開辟國情、民情專欄,對廣大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基本國情與民情教育,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法律實踐活動,增強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培養(yǎng)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思維方式。此外,要建立一支思想過硬、素質較高、比較穩(wěn)定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隊伍,充分調動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政治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積極發(fā)揮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帶頭作用,潛心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傳,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困難結合起來,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效果。
[1]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4]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2.
[5] 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
[6] 張劍偉,趙凱榮.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之中國化[J].武漢大學學報,2007(1).
[7] 列寧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責任編輯:張超
A8
A
1007-8444(2010)04-0432-04
2010-04-12
2010年度安徽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2010sk232zd)。
舒毅彪(1970-),男,侗族,湖南溆浦人,副教授,法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