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少云
(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歷史學】
民初抵制日貨運動與日本的對華政策
印少云
(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抵制日貨運動是民初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廣大民眾參與外交、反對日本侵華的一個重要方式。持續(xù)不斷的抵制日貨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的對華政策,進而間接影響了民初政治的走向:它使日本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在侵華手段上向溫和的方向發(fā)展,也牽制了日本對中國內部軍閥混戰(zhàn)的參與和支持,在客觀上對中國政局的變換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抵制日貨運動也使日本從列強的聯(lián)合陣營中分離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強對中國革命的聯(lián)合干涉,日本也因此加緊在革命陣營中尋找新的代理人,對中國革命陣營的分裂起到了催化作用。
民初;抵制日貨;日本;對華政策
近代以來,隨著民權思想的傳入和國民意識的覺醒,民眾對外交的參與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尤其到了民國時期,幾乎沒有什么外交事件能夠逃過公眾的眼睛。但是孱弱的民國政府,既沒有實力去捍衛(wèi)國家的權益,也沒有膽量和勇氣去伸張民意。抵制外貨就成為民眾自發(fā)地參與外交的重要渠道,以此來表示對帝國主義侵華辱華政策的不滿。本文擬以民初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抵制日貨運動為中心,考察該運動對當時日本對華政策的影響:
第一,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持續(xù)不斷的抵制日貨運動使日本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在侵華手段上在一定時期內向漸趨溫和的方向發(fā)展。
民初的抵制日貨運動使日本的對華政策由大隈的“武力外交”(以對華“二十一條”的提出為主要代表),到寺內的“威壓外交”(以西原借款為主要表現(xiàn)),再到 1920年代中后期的“幣原外交”(也稱為“睦鄰外交”),在侵華手段上體現(xiàn)了漸趨溫和的特征。
甲午戰(zhàn)爭以來,日本夙持大陸政策,志在奪取中國的權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為日本施展其在大陸的“抱負”提供了絕好的機會。1915年 1月,大隈內閣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沒有等到大隈為自己的“成就”而高興的時候,日本國內對這種強硬的對華政策所招致的中國人的抵制的批評就已經(jīng)接踵而至。尤其是該事件所引發(fā)的中國舉國一致的抵制日貨運動,引起了日本國內部分人的擔心,一些人開始懷疑日本傳統(tǒng)的對華策略。橫濱正金銀行董事小田切寫道:今后日本對華“若還和過去幾年一樣,采取侵略的、恫嚇的、強迫的態(tài)度,那么必然會招致中國政府和多數(shù)人民的仇視和憤慨,妨礙日本在華發(fā)展經(jīng)濟事業(yè)”[1]。而標榜所謂“王道主義”的西原更是露骨地說,侵占領土固然容易,但是征服民心卻要困難得多[1]。而日本的政界元老山縣友朋則批評大隈的對華政策說:“此種缺乏遠見之外交,為國家前途計實不勝憂慮?!盵2]
由于大隈內閣赤裸裸的武力侵略政策和外交訛詐手段引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所以在袁世凱死后,日本統(tǒng)治集團認為有必要采取不會引起中國人反感的更好的辦法。為此,新任內閣首相寺內正毅一改大隈內閣時期的對華強硬姿態(tài),決定實施新的對華方針。這一方針的突出標志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寺內的高級顧問西原龜三 5次秘密訪問中國,向段祺瑞政府提供了一億四千五百萬日元的所謂的“西原借款”。這一新政策的實質在于以“中日親善”、“中日經(jīng)濟提攜”為幌子,謀取更多的利益。正如西原本人所說:“帝國對華政策的終極目標或則是徹底加以侵略壓迫;或則是實行王道親善……即中國的領土,要么由日本帝國直接主動地保護,要么讓中國自己保全自己。但若是前者,則我國每年必須負擔二十億元的支出,更必須冒以國家命運作賭注的風險……將激起四億民眾的反感……何如親善主義政策,以使四億民眾與我和睦同化?!盵3]
寺內內閣與他的前任大隈內閣所執(zhí)行的對華政策不過是手段上不同而已,其積極推行對華侵略和擴張的本質并沒有任何改變,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寺內內閣執(zhí)政之時,以“西原借款”為誘餌,不但加強了對中國的經(jīng)濟掠奪,而且還對段祺瑞擴充皖系勢力準備發(fā)動內戰(zhàn)的動機大加利用,誘使段政府與之簽訂了《中日軍事協(xié)定》,并以此為依據(jù),派兵進入北滿,日本政府依據(jù)這一借款“實際上取得中國軍事上之特殊地位”[4]114。因此,寺內內閣的對華政策不僅未能緩和中國人民對日本的不滿,反而進一步招致英國、美國對日本的不滿,尤其是 1918年由留日學生首先倡導的抵制日貨運動再次提醒了日本在華之舉的失策。
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和中國國內強烈的排日情緒,1918年 9月,繼寺內內閣之任的原敬內閣被迫再次修正了寺內內閣時期的對華政策,宣布放棄前內閣的援段政策。這種轉變并不意味著日本帝國主義真的要放棄其在華撈取既得利益的目標,在因“二十一條”而彈劾大隈的內閣會議上,原敬說:“吾人認為,諸如此次取得中國同意而將發(fā)布之條約,若致力于中日親善之道,與中國結成最親密之交往,則談笑之間即可辦成?!盵5]他并沒有否定“二十一條”本身的必要性,只是說這種做法招致中國的反對不好。這也正是大正時期歷屆內閣對華政策最終走上武力侵略道路的根本原因。
從大隈內閣的強硬政策到原敬內閣的“新”對華政策,表明日本在對華政策上向懷柔和溫和方向發(fā)展的特征。如果說這一發(fā)展的趨勢在五四前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的話,那么五四以后,在原敬內閣的對華政策上得到了體現(xiàn)。五四前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對日本的對華貿易影響不大。五四運動以后,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比如,1918年各國對華商品輸出總量中日本占了 44.9%,可是從 1919年以后,就持續(xù)走低,到1921年,降低到 24.5%;1923年,因收回旅大問題,抵制日貨運動再起,當年日本對華輸出量只占各國對華輸出量的 24.2%[6]。雖然在整個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日本一直采取高壓手段迫使北京政府對民眾的抵制日貨運動進行壓制,但其作用終究是微乎其微的。僅 1923年因收回旅大而掀起的抵制日貨運動中,在中國本土之日人因此而受到的損失,在天津約為一千二百萬,上海約為四千萬,總計各埠超過一億元[7]。在對日本的貿易影響方面,日本大藏省調查表《支那排日之影響》指出,六月間對華之輸出為 1 405萬元,輸入為 1 866萬元,入超461.9萬元,比前年同期輸出額減少1 346.6萬元,輸入額增加 855萬元[8]。
抵制日貨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對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隨著加藤內閣上臺,幣原重喜郎擔任外相,日本對華政策向溫和方向發(fā)展的趨勢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1920年代初,日本正處在嚴重的經(jīng)濟困難之中。從1920年開始慢性經(jīng)濟蕭條接連不斷地襲擊日本,1923年關東大地震又造成了一百億日元的損失。加藤內閣上臺后,將振興對外貿易列為政府最緊急的任務。幣原外相認為,大力擴大對華經(jīng)濟合作正是實現(xiàn)這一任務的捷徑。正因為如此,幣原倡導的對華經(jīng)濟擴張政策為日本統(tǒng)治集團所采納。
1924年 6月,幣原在議會宣布了他的對華政策:一、不干涉中國內政;二、維護合理的權益;三、對中國現(xiàn)狀抱同情和寬容的態(tài)度;四、中日實行經(jīng)濟合作,共存共榮[9]?!皫旁饨弧贝砹巳毡窘y(tǒng)治集團內部迫于經(jīng)濟危機的沖擊而對中國掀起的抵制日貨運動的關注?!拔遑Α睉K案之后,對于英國推動日本共同制裁中國的建議,幣原外相曾這樣表示,日本對華貿易占日本貿易總額的重要部分,與英國情況不同,長期為中國“抵制日貨”所苦。從政治大局考慮,日本不能忍受處于中國人長期怨恨的地位[10]。這充分體現(xiàn)了日本在對華政策上一再調整的根本原因。
第二,抵制日貨運動牽制了日本對中國內部軍閥混戰(zhàn)的參與和支持,在客觀上對中國政局的變換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民國北京政府統(tǒng)治時期,日本在中國主要采取了挑起南北之爭,以從中漁利的策略。袁世凱死了以后,日本政府又著意扶植段祺瑞的皖系政權,以便在中國獲取更多的利益。通過西原借款,日本不僅從中國得到了大量的經(jīng)濟利益,而且還得到了其他的包括政治強迫所不能獲取的權益。所以,寺內在下臺前曾不無得意地自夸說:“本人在任期間,借與中國之款,三倍于從前之數(shù),實際扶植日本在中國之權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條?!盵4]116
當然,能夠對日本對華野心起到遏制作用的還是民眾以抵貨運動為主的外交運動。1918年,留日中國學生以抵制日貨相號召,發(fā)起了全國規(guī)模的反對軍事協(xié)定的斗爭浪潮,這次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一次公開的預演。而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不僅是廣大民眾對日本扶植下的段政府的強烈聲討,也是日本在華權益從歐戰(zhàn)期間形成的在華優(yōu)勢轉變到在華失勢的轉折點。日本駐上??傤I事和駐滬武官佐藤少佐,面對上海異常激烈的排日聲浪,建議日本政府和參謀本部撤退在邊防軍中任職的日本軍官,以免激起更大的排日風潮[11]。
同一時期,國內直系、皖系的矛盾已勢如水火。1920年 5月,正當國內直、皖矛盾不斷升級,雙方公開備戰(zhàn)之時,日本也在密切關注著中國的政局。5月 21日,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酉吉向日本外務省報告說,段祺瑞準備出動“參戰(zhàn)軍”對付直系和奉系的聯(lián)合,建議根據(jù)北京政府過去有關參戰(zhàn)軍不得用于政爭的承諾,應請北京政府外交部對此予以說明[11]。擔任北京政府軍事顧問的青木宣純,也向日本陸軍參謀部建議說:“我國從前在中外人士間,有援助段祺瑞之誤解,這成為去年排日風潮之重要原因。復查參戰(zhàn)軍 (即今日之國防軍)不使用于內戰(zhàn)一事,政府當局曾有公開聲明。而今段祺瑞為對抗直隸派,公然違反大總統(tǒng)的意旨,使邊防軍第一師、第三師及陸軍第九師向保定方面出動。對此如不采取任何處置,則我國將被視為今日尚在援助段祺瑞,公然同情其反抗大總統(tǒng)意旨之專橫行為。此定將更增加今后之排日風潮……此際我國可根據(jù)邊防軍不得用于內戰(zhàn)之聲明,向中國政府抗議,使其履行聲明?!盵11]青木的建議,反映出中國此起彼伏的抵制日貨運動已經(jīng)引起部分在華日本人員較為清醒的認識,他們不得不考慮再次支持段祺瑞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
正當日本政府舉棋不定之時,南方政府向日本駐廣州領事提出質問,并請日本實現(xiàn)編練這支軍隊時做出的不用于政爭的承諾。在上海的日本商人也對政府的舉棋不定表示了擔憂,他們擔憂的不是別的,正是這些年來一再發(fā)生的抵制日貨運動。上海日僑商業(yè)會議所要求日本政府撤退邊防軍中的日本軍官,并提出:“現(xiàn)當本地排日風潮逐漸平息之際,而因近日輿論煽動,恐將重新抬頭。即使在北方援助邊防軍,于我國有所收獲,則中國全國之輿論,顯然于我國不利,而整體所蒙受之損失實大?!盵11]
迫于種種壓力,日本外務省于 7月 16日發(fā)表了對華的不干涉聲明,明確表示對這次直皖戰(zhàn)爭采取中立態(tài)度。雖然皖系軍閥于戰(zhàn)爭開始之前曾經(jīng)向日本駐華使館提出各種援助要求,但日本政府一直未做出明確反應;與此同時,段祺瑞、徐樹錚也向日本在北京的大倉洋行提出,以天津裕元紡織公司股票二百萬元作抵押,要求借款二百萬元充當軍費,也未能實現(xiàn)[11]。這其實只是抵制日貨運動影響日本對待中國軍閥戰(zhàn)爭的態(tài)度的一個側面,可以斷定,以抵制日貨運動為主要形式的國民外交運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的對華政策是很難說清的,但是我們在討論民初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日本漸趨溫和的對華政策的時候,就不能不對這一原因給予充分的關注。
第三,抵制日貨運動使日本從列強的聯(lián)合陣營中分離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強對中國革命的聯(lián)合干涉,日本帝國主義也因此加緊在革命陣營中尋找新的代理人,對中國革命陣營的分裂起到了催化作用。
1920年代的日本經(jīng)濟危機以及中國持續(xù)不斷的、越來越強勁的抵制日貨運動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了重大影響,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后,幾乎所有日本政要都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了。他們的分歧在于以何種形式來干預和扭轉這種狀況,而不是根本否認這種狀況的存在。幣原外交就代表了部分統(tǒng)治者以懷柔來實現(xiàn)其經(jīng)濟擴張政策的主張。由于在根本上著眼于改變日本在華形象,并致力于消弭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革命時期曾經(jīng)一度主張聯(lián)合列強干涉中國革命的英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在日本這里首先遭到拒絕,無論這種拒絕是如何巧妙,給英國的打擊都是不言而喻的。
“五卅”慘案發(fā)生以后,中國再次掀起了新一輪的抵制日貨運動,外相幣原敏銳地看到,“五卅”之后,中國抵制日貨運動造成了日本對華貿易的急劇下降:6月,華中進口日貨額下跌到 300萬美元,這僅僅為前 5個月的平均額的一半;7月,華南日貨銷售額由 300萬日元降為18.2萬日元(300萬美元按當時外匯匯率折算為 572.2萬余銀元)[12]。幣原擔心,這樣發(fā)展下去,其對華的經(jīng)濟擴張政策勢必遭到破產(chǎn)。
在“五卅”慘案的處理過程中,日本外相幣原一方面擔心中國乘機離間英、日關系,在未來的關稅會議上失去英國的支持,同時也害怕在與中國的交涉過程中,英國搶先與中國達成諒解,從而引起中國人民的不滿,掀起排日浪潮。在他看來,只有盡快與中國政府達成諒解,解決工人罷工被殺事件,才可以緩和中國的排日浪潮,減少抵制日貨運動給日本帶來的損失。于是,他向內閣提議,日本在確?!皾M洲的特殊權益”的同時,必須維護在長江流域的權益。為此,應努力改變日本人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日本應該尋求單獨解決日商紗廠罷工案的處理途徑。
與日本人積極尋求解決“五卅”慘案的態(tài)度不同,英帝國主義在中國仍不顧事實地頑固堅持對華外交的炮艦政策,不但不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反而一意孤行,繼“五卅”慘案之后不久,又在廣州制造了“沙基慘案”。并且還積極推動美、日等國,希望對中國進行共同的武力鎮(zhèn)壓。在南方國民政府的領導下,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抵制英貨運動。與此同時,國民政府還采取了單獨對英的外交策略,分化帝國主義陣營。而日本也乘機于 7月向段政府遞交了一份“單獨警告”的照會,允以聯(lián)合列強,磋商準許段政府以按照 1922年華盛頓條約決議征收附加稅、調查治外法權等為條件,誘使段祺瑞同日本單獨解決上海問題,從而擺脫其“禍首”處境,緩和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
日本尋求解決的姿態(tài)與南方政府“單獨對英”的策略有了共同的基礎,使日本有機會從“五卅”的泥淖中解脫出來。尤其是隨著華南掀起了抵制英貨的高潮,日貨遂乘虛而入,大量運銷兩廣、福建等地。華北各口岸開始時是抵制日貨,不久在南方政府的鼓動和影響之下,實際上變成抵制英貨。結果,英國對華貿易遭受到了重大損失,而日本對華貿易卻扭轉了下降的趨勢。1925年度,日本在各國對華輸出的總額仍保持了與上年相當?shù)乃?而與此同時,英國卻比 1924年下滑了 6.2個百分點,這也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英國第一次在對華貿易中落后于日本[6]。
為了使單獨對英的外交策略獲得成功,國民政府在漢、潯事件后,果斷地收回了漢口和九江英租界,而對該地的日租界卻分毫未動。這一舉動顯然使日本大受鼓舞,更為重要的是,在“沙基慘案”以后,在對華貿易中,英國的受損與日本的獲利,也使日本對懷柔的對華政策甚感滿意。正如臺灣學者呂芳上指出的那樣,“日人從五卅事件記取的教訓是:外國有力量傷你身體,中國人則有辦法傷你‘錢袋’”[13]。所以在 1927年漢潯事件以后,英國伙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準備出兵上海的時候,日本委婉地加以拒絕。它認識到,在沒有迫在眉睫的危機的情況下出兵上海不是明智之舉,他們從中國持續(xù)的抵制日貨運動中看到,“國家尊嚴對英國人或許有更多的意義,但貿易才是日本的一切”。因此,他們決定袖手旁觀,“寧可待在家里繼續(xù)開店營業(yè)”[13]。不久,日本作了不派兵的聲明。
1927年 3月 24日,英美軍艦炮轟南京,制造了“南京慘案”。之后,英法美意達成一致意見,準備共同武力干涉中國革命。英國再次邀請日本共同行動時,幣原還是以日本在長江上游有2 000居留民,6個領事館、辦事處,日本不能像英國那樣采取強硬措施為由婉拒[14]。當然,日本采取這一對華政策還有更周全的考慮,幣原外相對中國革命陣營內部矛盾的了解和他意在分化革命陣營的圖謀,都是他拒絕武力干涉的原因,為保護自身的侵華利益,日本也因此而加緊在中國革命陣營內部尋找新的代理人,從而加速了中國革命陣營內部的分化。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中國民眾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是造成列強聯(lián)合武力干涉政策破產(chǎn)的重要原因。
民初抵制日貨運動無一不遵循“以經(jīng)濟促政治”的理路,很顯然,運動的最終結果和發(fā)起該運動的初衷有很大的差別,它沒有也不可能阻止日本武力侵華的行動,但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該運動不但直接導致了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也進而間接影響了民初政治的走向。
[1] 裴長洪.西原借款與寺內內閣的對華政策 [J].歷史研究,1982(5):21-38.
[2] [日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394.
[3] 俞辛焞.日本對直奉戰(zhàn)爭的雙重外交[J].南開學報,1982(4):59-67.
[4] 劉彥.最近三十年中國外交史 [M].上海:太平洋書店,1932.
[5] [日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445.
[6] 丁應求.1925年上海五卅運動的研究——以中日關系為主[D].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86:57.
[7] 留日學生之重要報告[N].大公報,1923-07-15.
[8] 日報發(fā)表排貨之影響[N].大公報,1923-07-24.
[9] 沈予.五卅運動與日本對華政策[J].檔案與歷史,1988(4):69-78.
[10] 沈予.論北伐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政策[M]//中美關系史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23.
[11] 章伯鋒.直皖戰(zhàn)爭與日本 [J].近代史研究,1987(6):177-189.
[12] Remer,Charles Frederick.A Study of Chinese Boycotts[M].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1933.
[13] 呂芳上.北伐時期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J].近代史研究所輯刊,1997(27):185-229.
[14] 于永.論北伐時期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J].社會科學輯刊,2000(3):107-111.
Abstract:Civil diplomacymoveme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movementof boycott against Japanese goods became the popularway to fight the aggressive policy of Japan,which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Japan’s Policy toward China.Itmade Japan’s Policy toward China become moderate on the one hand,it impeded Japan attending warlord melee of China on the other hand.At the same time,civil diplomacy movements of the boycott against Japanese goods made the joint interference from the powers bankrupt completely.And it also intensified Japan to look for the new agent from China,which promot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evolution camp.
Key words: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Movements of Boycott against Japanese Goods;Japan;Japan’s Policy toward China
The Study ofMarxism Sino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W orld History
YAN Xu
(NationalDefense University,Beijing 100091,China)
The academic circles studyMarxism sinolization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at present.W 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e,it becomes the self-conscious pursuit to studyMarxis m sino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world history.Thereby the research pattern covering the visual angle ofworld-history and that of China will be established.
Marxis m sinolization;the perspective of Chin;the perspective ofworld history;
On Criterions of Demarcation of Science
ZHOU Wen-hua
(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China)
Abstract:As for the criterions of demarcation of science,that the absolute criteria given by logical positivism and Popperian are absurd ismade clear by Thomas Kuhn through his analysis of history of science.Kuhn suggests that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researching field to be a science is that a paradigm emerged in that field.Kuhn is the father of historicism who holds relative criteria for demarcation of science.This relativis m reaches its extreme at the hands of Paul Feyerabend,Larry Laudan and Richard Rortywho declare the problem of demarcation is spurious.Both their view and Lakatos’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give room for pseudo-science.This paper gives a nor mal definition of science by connecting falsifiability,essential universality,coherency and observational prolificacy properly.The definition is a logical and historical criterion of demarcation which can eliminate metaphysics and pseudo-science.From the definition we can deduc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which are supposed to have.
Key words:demarcation of science;essential universality;Popper;Kuhn;Lakatos
Problem Reductions in the Revolution of Neoteric Physics
SHEN Jian
(Law College,Jiaying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 514015,China)
Abstract:Problem reduction(PR)is a new topic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In the paper,the paper tries to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classical PR cases in the revolution of neoteric physics,and by those cases,the paper argues the existence of PR can be verified.Moreover,on the basisof those cases analysis,the paper rejects thewidespread vie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problem reduction and science revolution are mutually exclusive.
Key words:the revolution of neoteric physics;problem reduction;science revolution;relationship
The Essence and I mpact of Kuhn’s Paradigm ThinkingM ode
WU Chun-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Kuhn’paradigm thinkingmode is the basic view and method generat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a certain science field.It develops and transfor mswith the advance of the science and is also incommensurable,more comprehensive than the logicalpositivis m and Popper’s falsificationism but having itsown limitations,affects the developmentof SSK significantly from various aspects.
Key words:paradigm;scientific community;thinkingmode;SSK
TheM ovements of Boycott aga inst Japanese Goods and Japan’s Policy toward Ch ina
Y IN Shao-yun
(Law and Politics Institute,Xuzhou 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K25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8444(2010)02-0210-04
2010-01-21
2006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06JSBLS009);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項目。
印少云 (1970-),女,江蘇泗陽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與對外關系研究。
責任編輯: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