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娟
(福建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部,福建福州350007)
中國英語?還是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英語?
陳瑞娟
(福建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部,福建福州350007)
近年來對于“中國英語”的研究甚為活躍,不少人贊同“中國英語”作為新的國別英語加入世界英語大家庭。文章認為,英語是中國對外交流的首選外語,在中國的本土化無法避免,但本土化的結(jié)果是提高了英語的表現(xiàn)力,而不意味出現(xiàn)了作為國別變體的“中國英語”,建議用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英語來冠名在中國本土化且?guī)现袊幕实挠⒄Z。
中國英語;本土化;中國文化相關(guān)英語
英美享有的文化霸權(quán)讓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為了便于和世界交流,英語成為中國人學(xué)習(xí)的第一外語。近兩年在中國舉行的國際性活動更是推動著“學(xué)英語”的熱潮,有政府倡導(dǎo)的提高餐飲、的士等服務(wù)從業(yè)人員英語水平的行動,有個人為出國、升學(xué)、求職、交友而自發(fā)的學(xué)習(xí)英語,社會上隨處可見各類各式的英語培訓(xùn)機構(gòu)。同時,英美國家也借助專門組織(如英國文化委員會)、政府部門和慈善機構(gòu)主動援助中國的ESL教學(xué),幫助中國的英語教學(xué)更快發(fā)展。從上到下對英語學(xué)習(xí)的強調(diào)使得英語在中國的地位無以復(fù)加,英語是各級考試、考核的必備內(nèi)容,懂英語成身份、地位、能力的標簽。那么,英語在中國真的會從外語發(fā)展成二語嗎?
1980年葛傳椝提出“中國英語”概念。10年后這個概念才受到重視,黃金祺和賈德霖分別用“漢化英語”和“漢式英語”認可葛傳椝的提議。20世紀90年代起熱心人士積極尋找“中國英語”生根發(fā)芽并成長壯大的理據(jù),紛紛為它下定義。汪榕培[1]下的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李文中強調(diào)學(xué)習(xí)外語要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謝之君指出“中國英語”不可能不受漢語語言和文化的影響,賈冠杰、向明友[2]總結(jié)出“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于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羅運芝[3]把概念簡化為“中國英語是載漢語語言特征的英語變體”。
21世紀后,支持者們認定“中國英語”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姜亞軍、杜瑞清和金惠康[4]、潘章仙[5]均撰文提供理據(jù)支持中國英語的存在。之后更多的研究者也加入了“中國英語”的探討。
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陳文存[6]明確表示,“中國不存在國別變體的中國英語”,“中國不應(yīng)該也不需要英語的中國變體”。邱立中[7,8]不止一次呼吁“中國英語”的提倡既不符合實際也無必要。林永成[9]認為“中國英語”只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不是國際英語的變體。李昌銀[10]警示“英語在中國只能也只應(yīng)該是外語,鼓吹‘中國英語’只會貽害無窮”。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英語的用途已不再僅局限于外交、貿(mào)易、科技、文化和旅游等傳統(tǒng)領(lǐng)域,還在全球傳媒、衛(wèi)星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絡(luò)及新技術(shù)轉(zhuǎn)讓和英語教學(xué)產(chǎn)業(yè)等諸多領(lǐng)域占據(jù)優(yōu)勢。為了滿足社會各個方面、各種現(xiàn)象的需要,英語會因地域、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現(xiàn)與傳統(tǒng)語言的裂變,并與當?shù)匚幕嘟Y(jié)合。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首選外語,英語在推介中國文化和對外政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由于漢英語言之間的不對等,必定需要一些改變以更好地傳達漢語源語言的內(nèi)涵,這樣就產(chǎn)生了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現(xiàn)象。
1.詞匯層面
詞匯最能反映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現(xiàn)象,詞匯對社會生活的變化最敏感?!笆澜缟纤谢畹恼Z言都隨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當某一特定語言中的詞匯無法描述當時社會的某些特定事物時,人們往往通過創(chuàng)造新詞或借用其他語言的詞匯來表述,并最終把它們納入本民族語言的詞匯中”。[11]中國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習(xí)俗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許多名稱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yīng)項,于是通過音譯、譯借和語義再生手段產(chǎn)生了不少很中國的新詞匯或新含義,如fengshui、barefoot doctor、Chinese knots、taikonaut、migrant worker、a matter of face等。我們已放棄對一些規(guī)范英語的不準確借用,如shadow boxing、ravioli、dumpling、friendlies,而借用其漢語拼音taichi、tofu、jiaozi、fuwa來既簡潔又完整地表達所指。在語言發(fā)展史上,給物體命名本就是一種強制行為,外語民族人士看到實物或相關(guān)說明后便會對那些名稱所指心目了然。對于借詞翻譯,隨著交流的深入和對雙方文化的進一步了解,我們會逐步修正一些說法,如將export-oriented economy改譯成global-market-oriented economy。
2.句法和語篇層面
句子和語篇是思維的表達。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地域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與修辭概念。漢英思維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漢語句式簡明扼要,句子多并列式,注重意合,英語的句子多從屬式,注重形合;漢語語序為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英語語序為主語—謂語—賓語—各種狀語;篇章上漢語傾向于“讀者負責型”,主旨很少直截了當?shù)攸c明,需要讀者自己了悟,英語是“作者負責型”,文章中常會有段落主題句和篇章主題句[12]。中國人的英語里會有漢語思維的烙印,國內(nèi)英文媒體里的這些句子:Apparently,it is a matter of face.(China Daily,2008-1-30)And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is scheduled to visit Japan in the Spring when the“cherry blossoms are in full blooms”(Beijing Review,2008-01-10)There's white tea for spring,green tea for summer,oolong tea for autumn,and black tea for winter.和Want to have a taste of Beijingers'life in the old days?At City Impression,you can enjoy the mood,the peace and even the goldfish in the porcelain crock.(CCTV-9,Culture Express[13])以及那句作為笑談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中國讀者讀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
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經(jīng)濟與戰(zhàn)略地位的提升,世界各大媒體都加大了對中國的報道比例,他們的報道也往往受影響出現(xiàn)富有中國味的英語,例如,美國《時代周刊》2007年的特刊“2007年度人物”欄目上刊登了關(guān)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一篇短論,節(jié)選其中一段:As the Chinese aphorism puts it,Tall trees attract wind.He and Premier Wen Jiabao regularly proclaim an aspiration to hexieshehui,or a harmonious society.And they often use another slogan,hepingjueqi,or peaceful rising。而美國動畫片《功夫熊貓》里更是隨處可見中國味的英語。
1.德國語言學(xué)家、哲學(xué)家洪堡特說過:語言是“一個民族進行思維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語言習(xí)得的完成就是某種思維形式的形成。一旦一個人首先習(xí)得了漢語,形成了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其使用的英語中夾帶中國特點。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得英語不能完全適用中國國情。當中國的英語使用者其英語系統(tǒng)不足以幫助表達時,就會求助于母語系統(tǒng)[14]。這個時候語言便發(fā)生再生現(xiàn)象,即語言再生與文化再生。橘子什么味和它的生長環(huán)境大有關(guān)系,英語植入中華大地便負載上了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中國味。從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語言是個開放的系統(tǒng),吸收和借用他國語言是豐富民族語言的必要途徑。日趨頻繁的國際交流導(dǎo)致各民族文化和語言的融合趨同,擴大了借詞的接受空間。漢語就吸收了英語表達:門、桑拿、拷貝、橄欖枝、迷你、黑客、麥克風(fēng)、脫口秀等。有種語言理論告訴我們: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yīng)性,人們使用語言會基于語言內(nèi)部和語言外部的原因而不斷做出語言選擇,英語在中國發(fā)生的變異和本土化就是一種順應(yīng)。
2.跨文化交際有兩條最基本的原則:相互理解和入鄉(xiāng)隨俗。中國人到了國外應(yīng)該尊重外國文化習(xí)俗;外國人到了中國,理所當然,也應(yīng)該When in China,do as Chinese do。杜爭鳴有觀點:體現(xiàn)中國人特有的、難以改變的語言思維習(xí)慣的句子,如果用來交際是無需改變的[15]。中國人與英語族人接觸時要尊重英語的語用原則和民族文化習(xí)俗,同樣他們也得容忍和理解中國人的異國特色,雙方都應(yīng)從各自的參照點出發(fā),做到“入鄉(xiāng)隨俗”。從生態(tài)語言學(xué)視角[16]來看,在語言群落中,兩種或多種文化長期相互影響,語言使用者為了交際的需要會有意識地學(xué)習(xí)對方的語言,導(dǎo)致語言變體的產(chǎn)生,語言帶有生命發(fā)展的動態(tài)特質(zhì)。從模因論看,兩種語言在接觸當中,語言的使用者會相互模仿并帶來創(chuàng)新,產(chǎn)生新的變體[17]。英漢文化的接觸就注定了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語言本總是在不斷變化當中,這也是字典之所以需要逐年更新、增補的原因。
1.符合國際交流、文化輸出的需要,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漢譯外”人才。只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只要中國人需要同世界各國、各民族打交道,在英語仍是國際通用語的情況下,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中國味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除了漢語,其他任何外族語言都無法在固有的狀態(tài)下較為全面、準確地描述漢文化,都必須有不同程度的擴展。為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漢語除了“請進來”還要“走出去”,隨著中國政府向世界推廣漢文化力度的加大和孔子學(xué)院在世界各地的流行,中國味英語將發(fā)揮重大作用。就“漢譯外”而言,中國人理解中文,尤其是漢語典籍的能力和水平總體上必然高于外國人,本土化的英語為中國譯者從事“漢譯外”搭建了一個平臺,使他們的“漢譯英”工作輕松許多。
2.使中國人的英語表達更富魅力,還同時提高英語的表達能力。本土化是語言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18],語言的魅力在于它背后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經(jīng)常強調(diào)她的第一語言是漢語,在她的英文小說里,她總是實驗性地加入漢語,使她的英語更完美。雙語作家哈金也用直譯的方式在他的英文作品里表達了許多地道的中國咒語、諺語、成語,雖不符合英語母語者的習(xí)慣表達,但可理解、可接受,其作品也因此充滿異域風(fēng)情,在英美獲得巨大成功。由于文化差異,同一東西對東西方人來說含義差別巨大,比如:紅在中國很喜慶,在英語里卻與憤怒相關(guān);龍在中國是瑞獸,狗在中國很卑微,可英語里龍很邪惡,狗卻深受歡迎。現(xiàn)在隨著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英語中的這些詞匯詞義得到擴展,迪斯尼動畫《花木蘭》里的木須龍雖滑稽有如小丑,但已不是邪惡的象征。1991年就有人認為某些中式英語比地道英語更有力,更有影響[19],比如“Do not litter”之于地道英語“Littering is prohibited”或“The dropping of litter is prohibited”。用帕亞克的話,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可以“改變?nèi)藗儗τ⒄Z語言的認知,同時也使人們的思維方式更加色彩斑斕”[20]。
3.防止國人文化失語和英語民族的文化霸權(quán)。如果不本土化,要想用英語完全表達中國人的思想感情及表述中國特色的事物是不可能的。中國的英語教學(xué)長期漢文化缺失,造成不少學(xué)生可能對西洋餐飲、樂器、服飾、節(jié)慶等如數(shù)家珍,卻無法用英語介紹身邊的包子、油條、豆?jié){以及中國樂器、民族服飾和各類節(jié)慶。有人已注意到中國年輕人當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霸S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中國青年學(xué)者,在與西方人交流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自古文化大國的學(xué)者應(yīng)有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和獨立的文化人格”[21]。外國人與中國人接觸,自是希望能了解到中國的東西,如果除了問候和談?wù)撐鞣轿幕臏\層,中國的英語使用者無法談?wù)撝袊娘L(fēng)土人情、思想文化,表達心中所想,那不成了新型的“啞巴英語”?
當然有些中國味的英語表達,一些外族人士接受起來可能一時內(nèi)有困難,如果假以時日,可能就被認可了,更多的接觸也許還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合適的表達。中國人在國際交流中使用本土化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歷史傳承、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非但不會對英語的“純潔性”造成“損傷”,反而會為豐富人類共享文化和社會價值做出貢獻,同時有利于強化中國英語學(xué)習(xí)者和使用者自我文化的心理意識,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22]。如果一味地按照英語思維習(xí)慣翻譯帶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詞匯,不僅會造成文化流失,也會給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帶來理解障礙,不利于文化傳播,且可能會造成英語民族的優(yōu)越感。中國人應(yīng)該在準確的前提下,勇于表達中國文化,一定程度上杜絕強勢文化的文化殖民。英語中漢語借詞偏少甚至可以部分歸因于中國長期以來的重引進而輕輸出。魯迅先生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形式下,各民族應(yīng)該盡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特色,維護文化的多元格局,防止出現(xiàn)“文化霸權(quán)”現(xiàn)象。
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就必然催生“中國英語”嗎?從“中國英語”研究的文獻中可以看出:中國英語被用來描述英語在中國本土化后產(chǎn)生的一支國別英語變體,這支變體和印度英語、菲律賓英語等地位一樣,甚至還可以和美式英語、英式英語相提并論。那究竟憑什么才能確認這樣一支新的國別英語出現(xiàn)呢?
如果僅從中國境內(nèi)的學(xué)英語熱潮和英語在中國不可避免的本土化就推斷“中國英語”已是事實,未免沖動了些。推動英語標準多元化和非中心化的鼻祖Kachru于1981年提出,新的英語分支必須實現(xiàn)4種功能:工具功能、管理功能、人際功能和想象/創(chuàng)造功能[23]??墒怯⒄Z在中國并沒有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也沒有進入政府工作語言。盡管有個別普通人用英語寫詩歌、文章,也有歌手(如劉歡、水木年華等)用英語創(chuàng)作歌曲,作品中還的確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但這能說明中國英語已有想象/創(chuàng)造功能了嗎?人們對所謂“中國英語”的感情并不曾達到對普通話那樣的強烈,后者才有歸屬于中國人的感覺??梢姟爸袊⒄Z”沒能滿足Kachru提出的成立條件,“中國英語”不成立。
Niu Qiang和Martin Wolff[24]曾就China Daily上關(guān)于“北京欲培養(yǎng)它的1千3百萬市民講英語以提升該城市的國際形象”的報道提出幾個問題:1.是否有市場調(diào)研可以論證如果北京市民都能講英語,北京形象在外國人眼里就會提升?2.中國加入WTO和舉辦2008奧運會會帶來多少個雙語的工作機會?這些需要英語的崗位量需要全中國青少年學(xué)英語嗎?3.中國的任何一個市政府所有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都會需要英語嗎?4.為什么要費勁要求占世界人口1/4的13億漢語使用者將英語做二語學(xué)習(xí)?漢語可是聯(lián)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難道這個世界其他地方都比中國更了解漢語的重要性?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他們提出新的問題:目前中國的外語/二語改革是否遭到誤導(dǎo)?西方將不費一槍一彈從內(nèi)部征服中國嗎?后來劉真[25]又提出:“在中國學(xué)英語的人群里有多少是樂在其中的呢?”這些問題的答案會讓我們明白:要想讓英語在中國實現(xiàn)那4種功能還遙不可及。
隨著英語在全球的盛行,它所承載的美國及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也會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這或是一種“英語帝國主義”的體現(xiàn),它不僅僅是語言霸權(quán)的問題,還反映了西方價值觀對人們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的控制。英語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已在沖擊和淡化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觀念,英語帝國主義減弱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中國的年青人吃漢堡、穿耐克、住別墅、開跑車,過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西方文化不經(jīng)意間左右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理念,而中國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卻遭遇冷落和拋棄。盡管“中國英語”是“載有漢語語言文化特征的英語變體”,但同時它“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如果“中國英語”成為中國人的二語,成為生活、工作的語言,語言所具有的生命動態(tài)特性必將讓漢語出現(xiàn)消融、萎縮等癥狀,而英語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不少人喜歡拿新加坡英語做比較,可是,1.新加坡英語作為新加坡的通用語是殖民地歷史的產(chǎn)物;2.事實是新加坡英語的地位在新加坡建埠以來近200年間一直沒受到重視[26],只是“市井”語,存在交際潛能不足,盡管屬ESL,前途卻并不令人樂觀,新加坡政府每年都發(fā)動“Speak Good English”運動,號召國人摒棄新加坡英語。中國人學(xué)英語并不是為了內(nèi)部交流,英語在中國會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但仍需符合“內(nèi)圈”英語的“共核”和“規(guī)范提供”。還有些人拿新加坡英語和印度英語的發(fā)音做比較,認為中國人的英語發(fā)音特征乃“中國英語”的一種表現(xiàn),這在筆者看來有狡辯的嫌疑。中國地域廣袤,其民南腔北調(diào),但中國政府依然推廣標準普通話。英語國際標準音標也是一個可供模仿的范本。由于地域、文化等原因,學(xué)得標準語音實非易事,但那是目標。也有一些英語母語或二語民族會堅持自己的某種發(fā)音方式,但為了方便對外交流,也應(yīng)順應(yīng)通用的標準。至于無法克服的民族或文化障礙,可以接受現(xiàn)實,不強自己所難,但不必就此差異制定中國英語的發(fā)音標準。
為了不混淆概念,“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都不適合給在中國本土化的英語冠名,筆者此處借用閆艷老師的說法——中國文化相關(guān)英語。上文已經(jīng)從詞匯、句法、篇章層面介紹過在中國本土化的英語特點,現(xiàn)在再從這個新名稱“中國文化相關(guān)英語”稍做展開?!叭蚧币庾R把語言交流從民族內(nèi)部擴大到民族間,充分理解對方而不改變自己才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才是跨文化交際的實質(zhì)。文化差異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際的前提[28],交際雙方都須有一定的容忍和接受能力。就如對教師的稱呼,中國學(xué)生習(xí)慣了“老師”是個尊稱,不太適應(yīng)稱呼老師為“先生”、“小姐”,所以,一直以來可以聽到“Good morning,teacher!”、“Teacher Zhang”之類的表達,這不符合英語習(xí)慣,但有必要去排斥這種與文化或習(xí)俗相關(guān)的用法嗎?有趣的是有些外教和留學(xué)生已入鄉(xiāng)隨俗地跟著如此稱呼,某新式英語教材里還正式保留了此表達方式。故只要排除民族和文化差異的偏見,在交往中樂于語用移情,在平等交流下,中國文化相關(guān)英語可以幫助中外良好互動。
另一方面,來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或?qū)χ袊幕兴私獾暮M馊耸科鋵嵣朴诮邮苤袊幕嚓P(guān)的英語甚至中式英語,還容易受到感染,用上此類英語。對于那些中國式、似乎探視隱私的問候也不會如一些中國人想象得那樣介意。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相關(guān)各民族對異文化的接受力和適應(yīng)力都得到鍛煉與提升。中國人逐漸學(xué)會保護別人及自己的隱私,開始外露地表達愛,逐步認同制度制約和表現(xiàn)自己,得到欣賞或表揚的時候,已不再一味自謙,開始回答“謝謝”;相應(yīng)地外族人士開始接受中國的仁愛、謙虛禮讓與集體主義。所以,中國味英語表達只要合理,便能夠被接受。
沒有一種文化是孤立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化整合的特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用英語對外交流,不是為了制造新的差異,而是要消除差異,或至少是求大同存小異。中國人的英語有中國味,英美人的中文里何嘗沒有洋味。外族言語里的獨特味道往往會吸引本族人,本族人或會調(diào)侃但并無惡意,還常會吸收一些別具風(fēng)味的表達為己用。漢語中多了鱷魚的眼淚、脫口秀、一石二鳥等表達,英美人也樂于接受shifu、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one arrow,two hawks的說法。相互的“洋味”說法豐富了雙方的語言,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既可以避免誤會,傳播漢文化、幫助英語自身發(fā)展,還能保持漢民族不亢不卑,但它決不意味新的英語國別變體出現(xiàn)。
[1] 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1,(1):3.
[2] 賈冠杰,向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1997,(5):11-12.
[3] 羅運芝.中國英語前景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1998,(5):254.
[4] 金惠康.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討論[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3,(5):66-70.
[5] 潘章仙.中國英語變體中的語言和文化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6] 陳文存.簡析“Chinglish”[J].四川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7,(7):68-72.
[7] 邱立中,寧全新.中國英語質(zhì)疑——與杜瑞清、姜亞軍先生商榷[J].外語教學(xué),2002,(6):23-27.
[8] 邱立中.語言學(xué)界在“中國英語”研究中的誤區(qū)與回歸[J].西南政法大學(xué)學(xué)報,2008,(3):129-135.
[9] 林永成.略論“中國英語”[J].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7,(2):24-27.
[10] 李昌銀.論英語中國化之荒謬性——世界英語的譜系構(gòu)成與中國英語的定位問題[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8,(4):13-18.
[11] 焦同梅.漢英詞匯的相互滲透[J].中國科技翻譯,2003,(1):41-42.
[12] 吳丹.正視英語寫作中的“中國英語”現(xiàn)象[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8,(7):25-28.
[13] Zhao Yanchen.Best-loved teahouses in Beijing.[DB/OL].http://english.cctv.com/20090615/101904.shtml&http://english.cctv.com/20090615/101904_2.shtml(2009-06-15/2010-04-16).
[14] 桂詩春.以語料庫為基礎(chǔ)的中國學(xué)習(xí)者英語失誤分析的認知模型[J].現(xiàn)代外語,2004,(5):129-139.
[15] 杜爭鳴.中國英語問題及其他[J].外語教學(xué),1998,(3):6-14.
[16] 劉國兵.中國英語研究的生態(tài)語言學(xué)視角[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09,(3):6-10.
[17] 廖淑梅,范春芳.從模因論看“中國英語”的嬗變[J].宜春學(xué)院學(xué)報,2009,(3):160-162.
[18] Kachru B B.Standards,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A].Quirk R,Widdowson H G.Englishes in the Worl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5:11-30.
[19] Varny M.When Is a Mistake Not a Mistake——An Argument for“Chinglish”as a Positive Adv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anguage[J].Efl Newsletter,1991,(23):5-8.
[20] Admin.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Will the Beijing Olympics Finally Eradicate Chinglish?[DB/OL]http://www.languagemonitor.com/chinglish/chinglish/2008-07-30/2008-10-16.
[21]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xué)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01).
[22] 麻紅.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英語”的文化透視[J].臺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08,(2):43-46.
[23] Kachru B B.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
[24] Niu Qiang,Martin W.english or chinglish?[J].中國英語教學(xué),2004,(4):37-42.
[25] LIU Zhen.World English in China:“Chinglish”and“China English”[J].語文學(xué)刊(高教·外文版),2008,(8):19-23.
[26] 包智明.新加坡英語的幾個語法特點[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3,(1):20-25.
[27] 閆艷.從“標準英語”到“中國英語”——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教學(xué)觀的改變[J].西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2008,(5):257-259.
[28] 李少華.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Abstract:Recently“China English”has been a heated theme in linguistic study.Quiet a few agree on that China English has been one of the Englishes as a new variety.The nativiz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is inevitable since English is the premier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The nativization helps English perform better as a language,yet it does not engender Chinese variety of English.Chinese-culture-related English is named to signify the nativizated English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English;nativization;Chinese-culture-related English
(責任編輯 白 晨)
China English?Or Chinese-culture-related English?
CHEN Rui-juan
(Dept.of Basic Courses,Fujia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lege,Fuzhou,Fujian 350007,China)
H 310.1
A
1672-9951(2010)05-0040-05
2010-07-25
陳瑞娟(1978-),女,福建霞浦人,福建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