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乃武
近年來,有些高校把文獻檢索課改了名,有的地方曾熱切地議論如何改。改成什么?大體是“素質教育”、“信息檢索”兩者或者是它們的交叉。
“名”是人們給予實有事物的稱呼,“名”來源于實,決定于實,沒有實就沒有“名”?!懊北仨毞嫌趯?不能大于或者小于實,更不能不符于實。實有所變化時 ,“名”才能跟著改 ,只改“名”而實不變 ,是為“名不副實,虛有其名”。
素質教育非常重要,它關系到任何一個人,特別是兒童與青少年。然而,和文獻檢索課的內容比較起來,它的范圍太寬泛了,涉及人的種種品質或素養(yǎng),而文獻檢索課只是與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的一個點。相距如此懸殊,素質教育這個“名”怎能冠之于文獻檢索課這個實之上?如果說有必要對高校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那么就應籌劃開設內容范圍與之相應的課程。若是基于文獻檢索課與之有關,或是把它納入素質教育里,文獻檢索課這一名稱取消,這不涉及改名問題;或是文獻檢索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但獨立存在,這也不涉及改名問題。如果只改文獻檢索課之名,它的內容仍是文獻檢索之實,即只有素質教育之名而無素質教育之實,豈不名實相悖?!就是說,文獻檢索課改名素質教育之說,似乎仍須慎重地再考慮。
所謂信息檢索課,就是通過檢索工具以獲取信息,而信息指的是事物運動的狀態(tài)和運動的方式,諸如大自然的有生物或無生物所表現(xiàn)的特征或屬性,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目前人們已知及可利用的信息還極其有限,可是文獻檢索課只涉及檢索與獲取文獻中所含有的信息,實際上只是部分文獻中的部分信息,它與信息檢索之名差之何止“十萬八千里”,即信息檢索之名遠遠大于文獻檢索課之實。若是想把文獻檢索課的內容范圍擴展到信息檢索課的實際范圍,不說目前是否可能,那也屬于改革課程內容問題,而不是改名不改內容,或是先改名后擴內容,或是想以改名來促成內容的擴展,這些不僅徒勞無功,反而會因“名不副實”帶來許多困難。
素質教育和信息檢索這兩個名,既不符合于文獻檢索課這個實,它們交叉的結果也可想見。素質教育的信息檢索這個名,有給信息檢索按形式加上一頂桂冠的味道,又有疊床架屋之嫌,既然把文獻檢索課看作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其實用不著這樣重疊表現(xiàn)。反之,信息素質教育這個名也有冗余感,文獻檢索課既以培養(yǎng)學生的相應意識和能力為己任,那就是素質教育。由于素質教育廣及人之品質的方方面面,已經(jīng)泛化,它在各個方面的名中不提也罷,提了反而顯得累贅。
那么,文獻檢索課還要不要改名?答曰:這名很副實,不需要改。 何以見得,試看《辭?!穼Α拔墨I”的定義:“原指典籍與賢者……后來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亦指與某一學科有關的重要圖書資料……今為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的統(tǒng)稱,即用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以記錄人類知識的各種載體(如紙張、膠片、磁帶、磁盤、光盤等)。”用它作為檢索工具載體和檢索對象的名和教育部規(guī)定的文獻檢索課內容比較,兩者基本吻合?!懊迸c“實”既然呈現(xiàn)如此關系,說明這個名很是恰當,那就沒有必要更動。何況這二十多年里它的名已約定俗成,已在教育部課程目錄中備案。至于今后若課程內容有變動或另有歸屬而需要更動名稱,那是另一回事。
文獻檢索課的名稱和內容是經(jīng)過廣泛討論以后經(jīng)教育部批準確立的,改名應當經(jīng)過教育部同意后施行以示統(tǒng)一,自行更動似乎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