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斌
《車鄰》是《詩經(jīng)·秦風》里的第一首,其詩曰: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詩序》曰:“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
樂侍御之好焉?!薄多嵐{》云:“君臣以閑暇燕飲相安樂也。”后儒普遍認為本詩是反映“君臣相得”的,但也有學者認為《車鄰》描寫了秦君與宮女的交游,是反映秦君腐朽生活和思想的詩,如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經(jīng)專家程俊英。程先生因細味“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的興句,便斷定詩人是一位女性,她說:“‘阪有漆,隰有栗’式的民歌習語,在《國風》里多用來表示男女雙方的愛情。如《簡兮》‘山有榛,隰有苓’、《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花’等都是。”故本詩的主題并非“君臣相得”,而是與男女之情有關(guān),并且“反映了秦君生活和思想的一個斷面”。[1]程先生認為,“未見君子,寺人之令”中的“寺人”是一個鐵證,其理由是《毛傳》曰:“寺人,內(nèi)小臣也?!薄多嵐{》云:“欲見國君者,必先令寺人使傳告之,寺人即侍人?!薄吨芄佟?nèi)小臣》云:“掌王后之命,掌王之陰事陰令?!编嵭?“陰事,群妃御見之事?!薄短旃佟吩?“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背滔壬纱送瞥鲞@位“未見君子”者是女性,既然“未見君子”者是女性,則詩的主題絕不是“君臣相得”。[2]
那么,我們來看看《國風》中“阪有漆,隰有栗”式興句所表達的興喻意義:
(1)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邶風·簡兮》
(2)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多嶏L·山有扶蘇》
(3)山有苞櫟,隰有六駁。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秦風·晨風》
(4)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qū)。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nèi),弗灑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短骑L·山有樞》
以上例句中,(1)(2)(3)實與男女之情有關(guān),對于“阪有漆,隰有栗”式興句,如果將它看作是男女之情的
一種隱語,這是有道理的,但不能以一概而論。如例(4)《山有樞》是一首諷刺守財奴、宣揚及時行樂的詩。其中“山有樞,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山有漆,隰有栗”是以山隰有木材不知自用只供他人用興守財奴有財寶不知享用,等他死了卻供別人享受,實與男女之情無關(guān)。由此我們肯定“阪有漆,隰有栗”式興句并非只是用來表示男女之情,而是要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推斷它的起興之意。
其次,由于《毛傳》、《鄭箋》、《周官內(nèi)小臣》及《寺人》等對“寺人”的解釋幾乎近似于“掌王后之命,掌王之陰事陰令(陰事,群妃御見之事)”?!罢仆踔畠?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于是,程先生便認為“寺人”便是“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的專與婦女打交道的官,從而推導出“未見君子”者是女性,其實不然,以下是我們對于“寺人”的考察。
《天官·序官》云:“內(nèi)小臣,奄上士四人。寺人,王之正內(nèi)五人?!笨芍熳又?,“內(nèi)小臣”與“寺人”不同?!睹珎鳌吩?“寺人,內(nèi)小臣也?!笔钦f“寺人”是內(nèi)細小之臣,并不是說“寺人”便是“內(nèi)小臣”之官?!秲x禮·燕禮》云“小臣戒與者”,可知官員想要覲見君王,必先經(jīng)由小臣傳達之。《夏官》云“小臣掌王之命”,《天官》云“寺人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即天子之官,自有小臣主王命,寺人主內(nèi)命,不主王命。然而此乃周天子之禮,與諸侯之禮不同,因為“天子備官,故內(nèi)外異職;諸侯兼官,外內(nèi)共掌之”。[3]《左傳》僖五年“公(晉獻公)使寺人披伐公子重耳于蒲”,《左傳》昭十年宋平公之喪,“宋寺人柳熾炭于位,將至則去之”。可見諸侯的“寺人”傳達君命是很正常的事。由此便知,本詩中作為諸侯(嚴格的說,此時的秦還不是諸侯)的“寺人”,并非只“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而是“外內(nèi)共掌之”。故因“寺人之令”而“未見君子”者未必只能是女性。其實,這首詩所要描繪的與男女之情無關(guān),而是通過對周代車輿制和燕禮的反映來表達“君臣相得”的,下面做具體分析。
詩首章云:“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是對秦仲有了車馬、侍御待遇的贊美,說他車馬眾多,車聲鄰鄰(即隆隆),在拉車的馬里面還有尊貴的“戴星馬(白顛馬)”,并且他還有了侍御之臣,若想要見他,必須先讓寺人轉(zhuǎn)告。首句中的“車”并不是普通的馬車,而是含有禮制規(guī)定的身份象征,車輿制在西周有明確的規(guī)定?!吨芏Y·春官·巾車》云:“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錫,樊纓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鉤,樊纓九就,建大旂,以賓,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纓七就,建大赤,以朝,異姓以封;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wèi);木路,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保?]路,又寫作輅。如《論語·衛(wèi)靈公》:“行夏之時,乘殷之輅”,輅即路車。張衡《東京賦》云:“龍輅充庭,云旗拂霓?!崩钌谱?“輅,天子之車也,故曰龍輅?!敝`亦為路車。班固《白虎通義》云:“路者,何謂也?路,大也,道也,正也。君至尊,制度大,所以行道德之正也。路者,君車也。”[5]據(jù)上可知,周王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等五路專用的車輛,考其最低一等的木路也“以封蕃國”,然而周王有時會因為各種原因把路車賞賜給諸侯,在金文、《詩經(jīng)》、《左傳》中都能找到有關(guān)的史實佐證。如《克鐘》:“易克甸車、馬乘?!?周孝王)賜予克的甸車就是木路?!对姟ば⊙拧げ奢摹?“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毛傳云:“君子,謂諸侯也?!贝嗽娬f明周王以路車賜予來朝的諸侯?!对姟ご笱拧め赂摺吩?“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此為周宣王賜申伯路車的記載。襄公十九年《左傳》:“四月丁未,鄭公孫蠆卒……晉侯請于王,王追賜之大路。”杜注云:“大路,天子所賜車之總名,以行葬禮。《傳》言大夫有功,則賜服路?!毕骞哪辍蹲髠鳌?“穆叔如周聘,且賀城。王嘉其有禮也,賜之大路?!倍抛⒃?“大路,天子所賜車之總名?!倍ü哪辍蹲髠鳌?“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分康叔以大路、少帛……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鞏。”杜注云:“魯公,伯禽也,此大路、金路,錫同姓諸侯車也。由是知賜魯、衛(wèi)、晉之大路皆為金路,賜穆叔、子僑大路,當為革路或木路也?!币陨嫌涗洷闶侵芴熳淤浡奋嚺c諸侯的例證。不過據(jù)《史記》記載,秦自非子(周孝王時)以來,世代為附庸,至秦仲(周宣王時)才開始強大,因其伐戎有功而被封為大夫,尚未封國,按禮制難以受賜車輿,但由于秦人迫近戎狄,崇尚氣力,民風強悍,在秦仲時秦的軍事實力已很強大,秦仲雖名為大夫,但實際的威望已并肩諸侯?!秶Z·鄭語》云:“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秦仲、齊侯,姜、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把秦仲和齊侯相提并論,可見其影響之大。故周天子還是賜給他車馬禮樂,這讓一直近戎狄之俗的秦人倍感欣喜,故做《車鄰》以記念之。作為《秦風》的第一首詩,《毛序》云“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是很有道理的。
詩二章、卒章云:“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贝硕戮涫较嗨?,先以山坡上有漆樹、山溝里有栗樹,山坡上有桑樹、山溝里有楊樹此四者均得其宜興在秦仲時,秦國君臣相處和諧、各得其樂;后講鼓瑟、鼓簧,并論樂事。而用樂必有禮,這里的禮便是君臣閑暇燕飲相樂的“燕禮”。燕禮之“燕”通“宴”,義為安閑、休息。燕禮是古代君主、諸侯、貴族在政余閑暇之時,為聯(lián)絡(luò)與下屬的感情而宴飲的禮儀。燕禮的儀節(jié)相對比較簡約,以飲酒為主,每人的席前都擺有佐酒的肴饌,可以隨意酌飲、相勸,至醉而休,意在盡賓主之歡。
《禮記·燕義》云:
諸侯燕禮之義,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xiāng)爾……臣下竭力盡能以立功于國,君必報之以爵祿,故臣下皆務(wù)竭力盡能以立功,是以國安而君寧。禮無不答,言上之不虛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十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和寧,禮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義也。故曰: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6]
在整個燕禮過程中總有音樂伴奏,先是堂上的樂工在瑟的伴奏下,歌唱《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等樂曲,演唱完畢,主人向樂工獻酒。接著,吹笙者站在鐘、磬的中間,吹奏《南陔》、《白華》、《華黍》等樂曲,演奏完畢,主人向吹笙者獻酒。爾后,堂上堂下交替歌奏樂曲。堂上鼓瑟《魚麗》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庚》之曲;堂上鼓瑟《南有嘉魚》之歌,堂下則笙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南山有臺》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儀》之曲。接著歌奏地方樂曲,如《周南》中的《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中的《鵲巢》、《采蘩》、《采蘋》等。畢禮時,樂工奏《陔》的樂曲,賓將所取的脯賜給敲鐘的樂工,然后出門,卿、大夫隨之出門。
由此可知,燕禮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和寧”的政治理想,所謂和寧,就是指君臣雙方能夠相敬、相知、相依、相親,上下無怨,燕禮的目的是使“上下和親而不相怨”,君臣在政務(wù)閑暇之余,伴著瑟簧笙鐘之聲,親密無間,觥籌交錯,開懷暢飲,其樂融融,其情洩洩,這種和諧共處、各得其所的狀態(tài)正是燕禮所追求的,而《車鄰》中“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的興句正是對這種“上有賢君,下有賢臣,上下各得其宜”的狀態(tài)的最好注解。[7]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本詩的主題應(yīng)該是“君臣相得”。
[1][2]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中華書局,1991:334、335.
[3][7]毛詩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G].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80.
[4]周禮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G].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37-842.
[5][清]陳立.白虎通疏證·闕文篇[M].中華書局,1994:622.
[6]禮記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G].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935.
[8][漢]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59.
[9][漢]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中華書局,1962.
[10][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中華書局,1989.
[11][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中華書局,1987.
[12]金景芳.周禮[J].文史知識,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