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
群體事件中政府的媒體應對方式得失談
○周蓓
群體事件是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遇到的困局和難題之一,也是新聞媒體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每當群體事件發(fā)生,當?shù)卣愀叨冉鋫?,如臨大敵,而各媒體也是十分關注。當事件平息之后,我們在談及經驗教訓時,也少不了對政府應對媒體的方式進行一番總結。大致歸納起來,無非就是經驗不足導致應對失誤等,這類總結多是技巧性的。以筆者拙見,政府在應對群體事件發(fā)生時的媒體策略方面,與其更多地總結技巧性失誤,倒不如探究一下政府在應對媒體過程應掌握的原則。
目前我國社會中的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性質基本上都是非政治性的,一些人發(fā)起或卷入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之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把問題和矛盾公開化,以尋求問題的公正、公平解決。有學者把群體性事件分為維權、社會糾紛、社會泄憤、聚眾犯罪等類型,其中以維權為目的的群體性事件居多,其特點為:利益之爭不是權力之爭;規(guī)則意識大于權利意識;反應性大于進攻性;目的的合法性與行為的非法性并存??傊?,群體性事件的目標是有限的,大多數(shù)并不以反對黨和政府為目標,也不存在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一些群體事件往往是這些地方和企業(yè)的群眾為了解決某些具體的問題和矛盾而引起的,而這些問題和矛盾往往又與該地方政府或者職能部門的工作不力或工作失誤有關。當這些矛盾得不到恰當解決,群眾投訴無門或者得不到地方政府部門的及時解決時,他們會采取集體行動的方式提出訴求。只要這些具體問題或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或緩解,事件大體上就會平息下去。
那么,我們在對群體事件的定性上,必須把握一個原則,不能把普通問題擴大化,局部問題全局化,一般問題政治化。離開這個原則,就會動輒把群體事件和反黨、反政府掛鉤,上綱上線,有些地方政府的負責人甚至認為:“我即政府,反對我就是反對政府,反對政府就是惡”。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利益糾紛中,一些地方政府無視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不惜使用強力來解決社會沖突。這就使一些地方政府一下子便把自己擺到了群眾的對立面,其結果,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群眾的對立情緒,使事態(tài)擴大,這種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思路,不是任何高明的媒體應對技巧所能化解的。
群體事件的引起與發(fā)展往往與信息相對不對稱、信息封閉有關。當群體事件發(fā)生時,我們一些人的思維習慣是:“少數(shù)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謠言欺騙廣大群眾?!睂Υ?,社會公眾卻往往并不這么看。當群眾需要了解真相,弄清事實,需要媒體去釋疑解惑時,媒體不是集體失語就是語焉不詳甚至妄語,讓群眾無法了解真相。正如某市出現(xiàn)了萬人上街的群體事件時,有主流媒體卻報道說這個市在進行“消防演習”。地方政府發(fā)布這種虛假的消息其動機很簡單,不愿意讓外界、特別是不愿意讓上級政府及中央知道自己地區(qū)出了此類問題,這不僅僅會影響“官聲”,更可能影響“升官”。只是這種虛假信息不僅不能讓群眾消除疑惑,反而使地方政府和主流媒體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其做法不僅無益于事態(tài)的平息,反而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事實也證明,沒有一個群體事件會因為封閉消息而使其平息的??偨Y近年來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群體事件往往顯現(xiàn)出主體聚眾性與自發(fā)性、事態(tài)蔓延的迅速性、事件過程的破壞性、暴露問題的復雜性等特點?;诖祟愄攸c,更需要通過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發(fā)布完整的信息來使社會公眾了解事實真相。那么,當群體事件發(fā)生時,應該采取怎樣的媒體應對方式才更為得當?
各級政府和政府官員通常都掌握著一定范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控制著國家和社會的運行。主流媒體也是政府掌握的重要資源。對于主流媒體的正確運用,是各級政府負責人和主管部門的基本功。政府各級部門必須學會利用新聞媒體發(fā)布政務信息,動員民眾力量,引導社會輿論,平息公共危機,樹立政府形象。
重慶市政府解決出租車停運事件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2008年11月3日,重慶發(fā)生全城出租車罷運事件。早上七點,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華社即發(fā)表報道,在第一時間傳遞了記者目擊的山城出租車罷運風波,并將事件來龍去脈、最新進展交代清楚。這樣一來,以往發(fā)生類似事件時的各種謠言流言滿天飛、各地網民留言跟帖說三道四的情況并沒有出現(xiàn)。緊接著,媒體比較充分地報道天然氣供應緊張、出租車公司份兒錢太高、黑車猖獗等令出租車罷運的原因,使出租車司機的不滿與憤怒比較充分地得到了表達和發(fā)泄,并得到市民的同情和理解。更為重要的是,重慶市委、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主動邀請媒體就從速解決這些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召開了第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一方面通過媒體告訴市民,政府要做什么,在做什么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另一方面通過媒體傾聽了老百姓的愿望要求、批評責罵和建言建議。到4日下午,主城區(qū)已有八成出租車恢復運行,5日上午,主城區(qū)出租車全面恢復正常運行。5日下午,市政府又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除表示要抓緊降低份兒錢監(jiān)管、推進加氣站建設、對現(xiàn)行出租車運行體制進行改革等工作外,宣布啟動問責程序,責成長期疏于管理的出租車主管部門重慶市交委作出深刻檢討。罷運事件快速平息一事表明,政府有誠意,態(tài)度積極,讓群眾把話說出來,通過媒體把不滿情緒表達出來,政府是可以主動掌控和順利解決群體性事件的。正是由于政府能主動快速處置罷運事件,許多出租車司機表示滿意,他們說,只要能有一個良好的運行環(huán)境,我們會珍惜駕駛出租車的機會,認真做好服務工作,維護好重慶的形象。
而我們有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做法恰恰相反,當出現(xiàn)了重大社會公共安全和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事故和事件時,他們常常是壓制不讓媒體報道,也沒有新聞發(fā)言人就相關事故向社會公眾進行說明。這種視媒體如水火,對媒體的報道遮遮掩掩,采取“防火、防盜、防記者”的策略是嚴重對社會公眾不負責任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僅無助于事態(tài)的穩(wěn)定,反而加劇了群眾的恐慌情緒,推動了事件的蔓延擴大。就拿貴州甕安事件和河南杞縣放射源泄露事件來看,當?shù)卣嚓P部門都沒有按照國務院相關規(guī)定,及時全面地披露相關信息,終釀成大規(guī)模性群體事件。從這些事件的具體過程來看,當?shù)卣婚_始都是對新聞媒體采取封鎖、堵截等限制措施,試圖“縮小影響,控制范圍”,但是結果卻事與愿違,最終導致流言四起,人心浮動,事態(tài)無法控制。
群體突發(fā)事件,如果主流媒體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主流媒體集體“失語”,問題并不會因此而消失,情況也不會因此而改變。政治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公信力是公權力的基礎,沒有公信力就沒有真正的公權力。政府的公信力在于其向公眾陳述的事實是真實而準確的,即使自己在工作中出現(xiàn)了問題和失誤也要敢于向公眾坦陳自己的失誤。在這一點上,主流媒體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媒體都無法替代的。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來自于它提供的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主流媒體有責任去了解事實真相,并將真相告知于民,而不應該為某些掩蓋真相的錯誤行為背書。因為當今世界通信技術手段十分發(fā)達,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時,事實真相很難掩蓋得住,特別是當群體事件發(fā)生時,對事件的發(fā)生以及事件背后的原因關注者眾多,絕不是一兩家媒體的話語能夠掩飾得了的。相反,取信于民才能為民執(zhí)政,才有執(zhí)政的合法性。更何況,社會公眾如果無法從主渠道獲取信息的話,包括網絡媒體在內的其它媒體就會乘虛而入,取得公共話語權,占領輿論主陣地。同時,老百姓也會懷疑主流媒體“失語”背后的動機,進而對政府產生懷疑,這對黨和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人們常說“謠言止于智者”,其實這是片面的看法,應該說,謠言止于真相。當真相大白時,謠言就沒有了市場。群體事件的發(fā)生,反映了政府的工作在某些方面人民群眾還不滿意、不高興、不贊成,新聞媒體的作用就是讓問題暴露出來,促使政府加以改進。尤其是主流媒體更應該以其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的報道成為社會公眾值得信賴的媒體領軍者,廣泛全面地反映事實,揭露真相,還原本質,讓社會公眾得到更多、更真實、更全面的信息,群眾才會對政府和主流媒體有信任感。
2009年10月9日,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上發(fā)表講話,強調“與人民同命運、與時代共發(fā)展”是世界各地媒體當下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他還進一步闡述了這種社會責任的內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手段,增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jiān)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焙\濤講話的實質是強調了媒體要有責任感,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這為媒體及媒體的從業(yè)人員提出了新要求。
在媒體融合的今天,社會公眾能否獲得更真實的信息?老百姓的知情權能否得到滿足?公眾對政府的監(jiān)督權能否得以實現(xiàn)?當我們回過頭審視近年來的群體性事件處理過程和經驗時,焦點多是聚合在政府和領導干部方面,比如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機制、強化官員問責制度等等,這些內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可謂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些媒體也有一定責任,它們或罔顧事實、或缺席不作為、或失語妄語而誘發(fā)新的矛盾。比如石首事件的初期報道,中新網題為“湖北石首多部門聯(lián)合舉辦公交車火災事故處置演習”、“湖北石首市發(fā)生群眾設置路障圍觀起哄事件”等報道,甚至可以說是混淆視聽、亂報一氣。給當?shù)卣幹霉ぷ鲙土说姑?,迫使人們自行傳播某種猜測或接受流言。
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主流媒體,在政府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和交流時,它的作用應當是雙向的溝通管道。一方面政府通過新聞媒體向人民群眾宣傳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大政方針、路線政策乃至具體行政行為;另一方面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向政府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期待,對政府部門的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媒體在公眾和政府之間應當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應當以信息及時、公開、公正的傳播為基本,更重要是起到社會守望的職責。即使是在負面題材的報道中也應當發(fā)現(xiàn)積極的因素,或以建設性的態(tài)度處理消極因素,給人以警醒、鞭撻、反思,取得正面題材報道難以取得的正面效果,這樣才可以起到黨的政策的宣傳者、人民利益的維護者、政府行為的監(jiān)督者的作用,而不至于淪落到為某些人粉飾政績掩飾問題的工具。
主流媒體在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的使命不應僅限于反映、記錄現(xiàn)實,而應通過新聞報道直接干預和影響其進程,為政府化解矛盾工作提供輿論引導。就其社會效果看,媒體也應當是重要的責任主體,它擔負著溝通信息、動員民眾、處置事態(tài)、監(jiān)督政府的重要使命,應不負黨和人民的囑托。
(作者單位 湖北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 崔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