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啟勝
實行積分管理 促進創(chuàng)先爭優(yōu)
——南漳縣城關鎮(zhèn)開展農村黨員積分制管理的啟示
○ 潘啟勝
當前,少數地方農村黨員存在學習氛圍不濃、工作活力不足、作用發(fā)揮不夠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湖北省南漳縣委圍繞基層黨組織“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從2007年起,以城關鎮(zhèn)為試點,在農村黨員中試行積分制管理,將《黨章》和黨組織對黨員的要求用分數進行量化,以積分多少反映黨員履職情況和黨性狀況,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黨員積分制管理試行以來,全鎮(zhèn)農村黨員的黨組織活動參與率由原來的75%上升到90.5%,少數黨組織存在的“會荒”現象得以根本改變;黨員通過“掙分”、“積分”,使量化“數字表”變成了工作“助推器”,黨員作用得以較好發(fā)揮,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明顯增強。積分制管理的試行,為加強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近些年來,全國開展了一系列的黨內教育活動,各地也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教育管理黨員的新經驗,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農村黨員工作的空間和時間范圍日益廣泛,與基層黨組織的聯系比較松散,黨員的權利和義務缺乏有效的實現載體,黨員教育管理沒有抓手,加之一些地方在農村黨員教育管理上存在眼高手低、方法不當、重形式輕實效等問題,致使黨員教育管理陷于不管不行、又不好管的“兩難”境地,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很難得到有效發(fā)揮。為了加強對黨員的管理,使基層黨組織的活動走上規(guī)范化軌道,南漳縣城關鎮(zhèn)以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村黨員“爭先創(chuàng)優(yōu)”為載體,緊緊依靠農村基層黨組織,從“三會一課”、交納黨費等最基礎的工作抓起,兼顧各村的中心工作,對農村黨員試行積分制管理,把對黨員的要求量化成分數,用得分的多少衡量黨員的黨性狀況。實施黨員積分制管理,由于有實質內容、有實施手段、有實踐載體,使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有了抓手,調動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村黨員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積極性。
農村黨員群體十分特殊,素質參差不齊,真正能發(fā)揮先進性作用的黨員不多。比如南漳縣城關鎮(zhèn)2015名農村黨員中,真正能發(fā)揮“雙帶”作用的僅30%左右,而家庭困難、在新農村建設中拖后腿的黨員占到10%以上。如果把農村黨員看成機關黨員一樣,管理內容過于細致,考核程序過于復雜,不僅無法實施,而且難以奏效。對農村黨員實行積分制管理,實質上就是對黨員的底線管理。從積分內容上看,可操作的、絕大多數黨員辦得到的才納入積分內容,比如參加會議、交納黨費等,不易操作的不納入積分內容,如黨員的思想狀況等;從積分的方法來看,程序相當簡單,就是黨員對照積分內容自己申報分數,黨員大會評分,支部班子定分,最后向全體黨員和村民公示。這種公開透明、操作簡單的積分辦法,使每個黨員都對考評辦法看得明白,得分也積得明白,從而激發(fā)了黨員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意識。部分黨員往往因前一季度“積分”過低,而在后一季度主動進行“補課”;少數黨員經常以工作忙為借口不參加黨組織生活的黨員,也由于積分關乎“臉面”,思想上產生了很大觸動。
一個黨員先進不先進,標準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以往對黨員的評價定性多、定量少,基本上是年底測評,一票定音,導致評議的隨意性較大,結果的真實性不高。南漳縣城關鎮(zhèn)通過實行黨員積分制管理,由定性分析轉變?yōu)槎ㄐ耘c定量分析相結合,對黨員的考核讓數字說話。黨組織把黨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計分”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每參加一次黨組織活動積1分;每按月交納一次黨費積1分;每訂閱一份黨報(刊)積1分;每培養(yǎng)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積1分;每記錄1000字的讀書筆記積1分;每幫扶1名困難群眾積1分;每參加一次社會公益活動積1分;每調處一起矛盾糾紛積1分;每完成一次黨組織交辦的工作積1分;每受到上級表彰一次積1至5分。將黨員每季度或全年的表現情況以“累積分”的形式予以體現,年終以得分的多少來確定優(yōu)秀黨員、合格黨員、基本合格黨員和不合格黨員,使考評工作由抽象到具體。由于表現可量化、評優(yōu)有依據,黨員管理實現了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許多黨員還建立了自己的《黨員積分卡》,實行了一事一記。
由于農村黨員身份和素質的特殊性,如果實行扣罰式、批評式教育不僅難以落實,他們也難以接受,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南漳縣城關鎮(zhèn)在實行黨員積分制管理中,堅持只加分,不扣分,并注重把積分情況進行轉化,對“雙帶”作用發(fā)揮較好的、積分較多的黨員在評選先進黨員、推選“兩代表一委員”中優(yōu)先考慮;對積分居中的黨員組織外出學習培訓,提高素質、解放思想;對積分靠后的黨員實行重點幫扶,增強其發(fā)揮先進性的能力和信心。
(作者系湖北省襄樊市委常委、南漳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 楊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