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茸 金伯泉 楊琨
細胞因子在丙型肝炎免疫調(diào)控和造成免疫損傷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我們對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IL-2R、IL-6、IL-8、TNF-α、INF-α2a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檢測,并初步探討了它們在丙型肝炎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相關(guān)性。
1.1 病例選擇 丙型肝炎(HC)患者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齡在25歲~68歲,均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shù)會議討論修訂標準確診。入院后即采血分離血清,分裝后置-20℃保存;另設(shè)20名健康獻血員作為正常對照。
1.2 主要試劑 IL-6、IL-8、TNF-α、INF-α2a雙抗體夾心ELISA檢測盒,均由第四軍醫(yī)大學免疫教研室提供。sIL-2R檢測盒,購自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免疫教研室。檢測方法分別參照文獻[1]及說明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各組間均數(shù)差異的t檢驗,以及兩指標之間的直線相關(guān)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606200±468900)u/L]和IL-6[(242.9±73.8)ng/L],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分別為(69100±48900)u/L和(121.7±52.7)ng/L],其中sIL-2R比正常對照組約高8.8倍,IL-6水平也高出1倍。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的陽性率(以78ng/L為界限),TNF-α的陽性率(100ng/L為界限)及INF-α2a的陽性率(10ng/L為界限)分別為60%,20%和28%,而對照組中IL-8的陽性率為12.5%,TNF-α和INF-α2a均為陰性。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測,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的水平與IL-6和IL-8的增高水平;IL-6與IL-8和TNF-α;IL-8與INF-α2a,以及TNF-α與INF-α2a均呈正相關(guān)。
HCV感染可引起肝臟病變慢性化或者肝硬化[2],同時與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也有密接的關(guān)系[3]。丙型肝炎的病理改變與乙型肝炎相類似,主要是肝細胞壞死和淋巴細胞浸潤。HCV的這種病理改變提示,其致病機制并非病毒的直接致細胞病變作用,而免疫介導的損傷可能是肝臟病變的主要原因。
本文結(jié)果顯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一方面說明丙型肝炎發(fā)病過程中有T細胞的活化;另一方面提示sIL-2R參與了本病的免疫調(diào)節(jié)。sIL-2R在丙肝患者血清中升高的原因,可能與患者體內(nèi)存在異常激活的免疫活性細胞表達的mIL-2R經(jīng)酶解作用后釋放入血循環(huán)中有關(guān);還可能是由于肝功能損壞,導致sIL-2R廓清作用減弱而使血循環(huán)中的sIL-2R也不能有效的排出體外所致[4]。丙型肝炎患者體內(nèi)存在著多種前炎癥因子(IL-6、IL-8和TNF-α)的調(diào)節(jié)紊亂。肝炎病毒與其感染后產(chǎn)生的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有可能刺激單核—巨噬細胞分泌IL-1及TNF-α。在IL-1及TNF-α的作用下單核細胞與血管內(nèi)皮細胞可產(chǎn)生IL-8。IL-6、IL-8等炎前因子一方面可參與機體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如激活T細胞、B細胞、NK細胞和單核細胞等;另一方面也參與了病理損害,如活化的免疫活性細胞可識別和殺傷因病毒感染而使細胞膜成分改變的肝細胞,從而導致肝細胞的壞死及肝功能的損害。在正常對照組中INF-α2a檢測水平低于10pg/ml,丙肝患者陽性率為28.0%。反映了部分HCV急性期感染患者體內(nèi)產(chǎn)生一定水平的內(nèi)源性干擾素,有利于活化CTL細胞清除病毒感染肝細胞。此外還發(fā)現(xiàn),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IL-2R,IL-6和IL-8水平也呈正相關(guān);IL-6水平與IL-8和TNF-α水平也呈正相關(guān),提示前炎癥因子間存在著復雜的網(wǎng)絡關(guān)系。多種前炎癥因子還可能協(xié)同加重免疫病理損傷。因此,檢測血清sIL-2R,IL-6,IL-8,TNF-α和INF-α2a的水平,對于判斷丙型肝炎的炎癥活動性和預后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Bruix J,Barrera JM,Calvet X,etal.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C virus in Spanish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onmoa and hepatic cirrhosis.Lancet,1989,2:1004.
[3]Hasan F,Jeffers LJ,Medina MD.etal.Hepatitis C-associated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epatol,1990,12:589.
[4]郝連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J].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96,23(3):112-116.
[5]趙采彥,曹治辰,王麟士.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的研究[J].臨床肝膽雜志,1996,12(2):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