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奕 王強 甄景 趙媛媛
近年來治療腦梗塞的方法發(fā)展很快,過去應用肝素治療腦梗塞,因其出血并發(fā)癥較多,臨床上已經很少應用。而低分子肝素因與血漿蛋白非特異性結合力較低,其生物利用度和劑量效應預測性均較好[1],臨床應用較肝素安全,我院對進展型腦梗塞給予低分子肝素治療,效果顯著?,F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32例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齡48~76歲,平均(60±7.0)歲。按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2]:重型8例,中型17例,輕型7例。
1.2 病例選擇 (1)32例發(fā)病5d內就診,發(fā)病后24h局灶功能缺損癥狀進行性加重的進展型腦血栓患者;(2)年齡48~76歲,經頭顱CT和(或)MRI證實并剔除了伴有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及嚴重并發(fā)癥的病例;(3)無房顫等栓子來源;(4)無相關性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凝血因子缺陷或減少等疾病)、出血傾向及潰瘍活動性出血;(5)近期未用抗凝或血小板抑制劑等藥物;(6)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0分。
1.3 治療方法 32例患者均給予5000U的低分子肝素鈉溶于0.5m l鹽水中(使用標準注射器),腹部皮下注射,2次/d,共10d。治療期間不同時給予其他治療腦血管病的藥物。
1.4 療效評定方法及結果 32例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3、7、14d均行NDS評分,并進行臨床療效評定。(1)基本治愈:NDS減少91%~100%;(2)顯著進步:NDS減少46%~90%;(3)進步:NDS減少18%~45%;(4)無變化:NDS減少或增加17%以內;(5)惡化:NDS增加17%以上;(6)死亡?;局斡?例,顯著進步15例,進步5例,無變化3例,惡化1例。
2.1 心理護理 治療前,須對患者及其家屬耐心細致地講解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明其操作簡單易行,藥物作用快,持續(xù)時間長,療效明確,痛苦少,對老年人安全等,使患者對治療有所了解,處于接受治療的良好心態(tài)。介紹治療好轉病例,克服患者對疾病的消極情緒和緊張心理,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解除他們對治療的顧慮。
2.2 腹壁皮下注射操作的注意事項
(1)注射部位以臍周為宜,根據患者胖瘦掌握好操作方法,一般進針1cm左右,勿過深或過淺。
(2)注射動作要輕,固定注射器、針頭垂直插入。操作者拇指和食指間形成的皮下皺褶中,使藥液緩緩進入皮下脂肪組織中,減少局部組織損傷。
(3)每次更換注射部位,注射完畢后順時針角度拔針,局部壓迫1~2m in。
(4)注射時留一個約0.02m l的氣泡,使藥物充分注入皮下,又能防止殘留藥液帶到皮內,以防止出血。
(5)注意告訴患者注射部位禁止熱敷及洗澡。
2.3 血壓的監(jiān)測 急性腦卒中患者中,80%的患者有高血壓病史[3]。急性腦卒中時血管自動調節(jié)機能受損,腦血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平均動脈壓,明顯降低平均動脈壓,可能對缺血腦細胞產生不利的影響。但開始前收縮壓>24~26k Pa,舒張壓>14~15k Pa,是腦出血危險因素之一。所以必須注意患者的血壓及減少可能引起血壓升高的因素,如治療前做好心理護理,在治療過程中給患者特護,使患者感到自己受到重視,減少因情緒因素引起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血壓水平在18~21k Pa/10~12k Pa為宜。血壓過高,按醫(yī)囑使用緩慢降壓藥,使血壓逐漸下降。
2.4 注意出血傾向的觀察 低分子肝素是從普通肝素經化學或酶促解聚后分解成一些由較短的多糖鏈構成的,分子量在4000~6500U之間的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Xa作用和較弱的抗IIa作用[4-5],從而起到抗凝作用,限制腦梗塞發(fā)展,阻止臨床癥狀進一步惡化,搶救部分腦組織并恢復其功能。如果低分子肝素劑量過大仍可引起出血,需觀察口腔黏膜有無出血、鼻衄、瘀斑、黑便、血尿。如有出血癥狀,立即報告醫(yī)師,用魚精蛋白中和有效治療。
2.5 給藥中的觀察 應用低分子肝素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發(fā)熱、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同時觀察藥物療效,頭痛、頭暈及肢體活動情況有無改善等,并做好記錄。
2.6 生活護理 因腦血栓患者多年齡大、行動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故護理中要注意細心、耐心體貼患者,給予必要的生活照顧。多宣傳有關的衛(wèi)生常識,采取低鹽、低脂肪、高維生素飲食,多吃水果蔬菜,戒煙忌酒,保持大便通暢。幫助患者勤翻身、做皮膚護理、按摩,尤其注意肢體功能訓練,防止肌肉萎縮。
[1]Verhaeghe R.The use of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cta Cardiol,1998,53(1):15-21.
[2]孟家眉.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88年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醫(yī)學術會議)[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2002,21(1):57-58.
[3]梁玉宏.卒中性期的并發(fā)癥及處理[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6,4(2):104.
[4]Barrowcliffe T W.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J].Br J Haematol,2005,90(1):1-7.
[5]Green D,Hirsh J,Prins M,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critical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J].Pharmacol Rev,2004,46(1):8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