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紫釵記》
2010年6月5日,上海昆劇團在南京紫金大戲院獻演了“全國昆曲優(yōu)秀劇目展演周”中的第三臺劇目《紫釵記》。
6月6日上午,主辦單位召開了《紫釵記》評論會。文化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呂育忠和來自北京、上海以及江蘇的戲曲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由上海京昆藝術發(fā)展咨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主持。上海昆劇團的部分主創(chuàng)人員到會聽取了專家的點評。
專家分別從表演、舞美、音樂、劇本等方面,對《紫釵記》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評析。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石小梅稱贊黎安與沈昳麗兩位演員的演技十分成熟。同時也指出全劇的舞美設計值得商榷,天幕過于繁麗,演員服裝、尤其是沈昳麗的服裝稍嫌累贅,妨礙了表演的流暢感與美感。
原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教授周育德認為,上昆將《紫釵記》搬上舞臺,是在中國昆曲演出史寫下了富于建設性的一筆。上昆一方面保留了原作的骨干,另一方面又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其表演、導演、音樂都可圈可點。不足的是,目前李益這一角色還不夠“可愛”,“折柳陽關”、“登臨望京樓”等重點場次的情感力度不夠,沒有充分調動起觀眾對人物命運的關懷。此外,舞美風格不夠統(tǒng)一,情景與舞美亦有不合之處。
浙江昆劇團著名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比較了京劇與昆曲在處理“霍小玉”題材上的不同之處,指出上昆的《紫釵記》雅俗共賞,表達了湯顯祖的意愿,體現(xiàn)了導演與編劇的追求,總體而言令人滿意,尤其是年輕演員頗為出色。不足之處是,服裝過于繁瑣,破壞了水袖的舞姿;舞臺處理過“滿”,重彩的布景淹沒了演員。汪世瑜建議上昆適當借鑒廣東粵劇《紫釵記》,使之更符合情節(jié)的合理性、邏輯性,更符合今日之時代精神,更凸顯愛情之真誠、深濃。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何玉人說:《紫釵記》是一出較為成功的作品,從昆曲意義上說,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但《紫》劇所表現(xiàn)的愛情獨特性有所欠缺,不夠突出特定的文化氣息與文化價值,應將男女之間的愛情,置于唐代開放、活躍的社會氣氛之中,去寫青年人在追求愛情與追求個人理想、前途上的價值觀。
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研究室主任崔偉指出,《紫釵記》很有上昆特色,在題材的挖掘和改編中有著自身對傳統(tǒng)表演風格繼承的認同,完整傳達了湯顯祖獨特的劇作風格與人文精神,全面反應了湯顯祖藝術上的定位與思想上的追求。目前,《紫》劇稍顯凌亂,在二度創(chuàng)造之呈獻的把握程度、完整度與把握手法上有所欠缺。建議在保持明代傳奇精神的基礎上,強化男女主角愛情章節(jié)的獨特特點與情濃之處,加強其戲劇性與節(jié)奏感,更唯美、純粹、濃烈地展示愛情,展示有別于生活真實的“故事”和昆曲藝術特有的魅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龔和德說,上昆排演“臨川四夢”是個很重要的創(chuàng)意,《紫釵記》是個很有前景的作品。他認為需要經(jīng)過冷靜思考和梳理,找出切實的改進方案來進一步提高《紫》劇的水準。目前服裝設計有功有過,部分服裝不符合人物身份,舞臺布景乏善可陳、失之混亂。他稱贊了上昆包括兩位主演在內的演員們的表演,期待《紫》劇在“情感”與“寄托”兩方面更深入開掘湯顯祖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將之很好地呈現(xiàn)在舞臺上。
文化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呂育忠表示,《紫釵記》搬演之難度不亞于創(chuàng)作一臺新劇目,上昆的《紫》劇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雖然還有不足之處,譬如舞美有喧賓奪主之感,但《紫》劇既有好好打磨的基礎,亦應有將之打磨為一部精品的信心。呂育忠鼓勵上昆在遵循原著的基礎上放開手腳、理順脈絡,精益求精,以期更上層樓。
評論會后,專家們還就一些具體加工修改意見與劇團主創(chuàng)人員進行了交流、切磋,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