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成,胡華兵,李蔚農
(新疆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石河子832000)
新疆甜菜發(fā)展歷程的回顧與展望
王維成,胡華兵,李蔚農
(新疆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石河子832000)
回顧新疆甜菜生產51年的發(fā)展歷程,從品種應用、栽培技術、氣候資源進行分析,提出新疆甜菜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fā)展思路。
新疆;甜菜生產;存在問題;發(fā)展思路
新疆甜菜生產發(fā)展走過了5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從1958年開始大面積種植甜菜,種植面積由當初幾百公頃發(fā)展到今天的8萬多公頃,甜菜單產由1959年的12.75t/hm2,發(fā)展今天57.00t/hm2,甜菜單產躍居全國領先水平,達到或接近世界發(fā)達國家產量水平;新疆甜菜生產總產量與產糖量持續(xù)躍居全國第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糖料基地。回顧新疆甜菜發(fā)展歷程,每一時期單產的大幅度提高,除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條件外,都伴隨著甜菜種植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品種的更新換代;本文通過對新疆甜菜生產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從栽培模式、品種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今后的甜菜發(fā)展提供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新疆甜菜產量的逐步提高,伴隨著栽培技術的創(chuàng)新提升與品種的更新換代。圖1為1959~1960至2009~2010年51個新疆制糖榨期甜菜種植面積、單產、含糖率變化曲線圖,為便于分析,根據甜菜種植面積、單產、含糖率的變化特點,將新疆甜菜發(fā)展分為以下4個階段。
圖1 新疆甜菜生產統(tǒng)計
1.1 起步發(fā)展階段(1959~1978年)
該時期甜菜種植面積3487~7887hm2,單產在6.45~18.00t/hm2,平均單產13.35t/hm2;含糖率在16.80%~20.05%,平均含糖率17.78%;這一時期突出特點是:單產低,含糖率高。
耕作模式:這一時期,甜菜生產剛剛起步,種植模式采用60~70cm×15~25cm露地栽培,由于當時耕作條件限制,耕作粗放,公頃收獲株數大多在30000株左右,單產多徘徊在15t/hm2以下,這20年有7年單產在15t/hm2以上,最高年份在1966年,單產22.80t/hm2,其他年份單產都在6.30~12.75t/hm2,含糖率有7年在18%以上,最高年份1968年含糖率20.05%,最低年份1975年含糖率為16.26%,其他年份在16.83%~19.80%。
品種應用:新疆1974年前沒有自己的甜菜品種,生產上使用的品種多由前蘇聯、波蘭及東北、內蒙引進,種植品種主要是M2、P632、B020等。1955年有關科研單位引進大量甜菜品種資源,1958年開始系統(tǒng)選育和品種間雜交育種工作,1963年原兵團農科所從P632品種進行優(yōu)系選擇鑒定,1967年初步選育出一批優(yōu)良材料,后因單位變遷,1970年農八師農科所在此基礎上,繼續(xù)進行優(yōu)系選擇鑒定,選育出新疆第一個甜菜新品種“石甜一號”,于1973年正式命名,該品種1975年開始大面積推廣,在此之前(1974年前)新疆沒有自己的甜菜品種,“石甜一號”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結束了新疆甜菜品種依靠國外品種的局面。
1.2 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1979~1989年)
該階段甜菜種植面積在1.73~4.23萬hm2,單產在16.34~28.20t/hm2,平均單產23.25t/hm2,較起步發(fā)展階段提高74.1%;含糖率為15.04%~17.94%,平均含糖率為16.69%,較起步發(fā)展階段降低1.09度;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單產提高,含糖率下降。
耕作模式:這一時期隨著甜菜生產水平的進步,各項耕作措施逐步完善,甜菜單產穩(wěn)定在15t/hm2以上,單產最高年份1987年單產為28.20t/hm2,含糖率在11年間有10年穩(wěn)定在16.0%以上。這一時期耕作模式突出特點是地膜栽培技術的引進。地膜栽培技術于1980年由日本引入我國,首先應用于棉花、玉米等大宗作物,1981~1982年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率先在甜菜進行了試驗,兩年試驗結果表明:地膜甜菜單產41.40~45.90t/hm2,比裸地增產17.85~18.30t/hm2,增產63.8%~78.9%,含糖率提高了0.45~1.30度。由于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增產增糖顯著,栽培面積迅速擴大,新疆甜菜單產水平相應大幅度提高。配制栽培模式主要借用棉花栽培模式,為60+30cm寬窄行,平均行距為45cm,一幅播8行的配置方式,公頃留苗75000~90000株。
品種應用:自1973年新疆選育出第一個甜菜品種“石甜一號”,至1975年開始大面積推廣,新疆甜菜種植,國產品種相繼取代了國外品種,這一時期自治區(qū)農科院、石河子甜菜研究所又相繼選育出了“新甜2號”、“新甜4號”、“新甜5號”甜菜新品種,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這3個品種在這一時期成為當地主栽品種。
1.3 快速發(fā)展階段(1990~1999年)
該階段甜菜種植面積6.15~12.37萬hm2,單產在36.30~43.95t/hm2,平均單產39.00t/hm2,較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提高67.7%;含糖率在13.28%~15.93%,平均含糖率為15.23%,較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降低1.46度;這一時期特點是:甜菜面積迅速擴大,單產快速提高,含糖率快速下降。
耕作模式:這一時期新疆甜菜生產主要采用地膜覆蓋栽培,采用70cm窄膜,兵團原料基地配制方式為60+30cm寬窄行,一幅播8行,地方原料甜菜基地采用50~60cm等行距;地膜栽培面積約占60%~70%。10年間甜菜單產都在30t/hm2以上,有6年單產在37.50t/hm2以上,1991年產量最高為43.95t/hm2;含糖率有7年在15%以上,1999年含糖率最低為13.28%。
品種應用:1990~1999年正是新疆甜菜生產蓬勃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新疆各地紛紛新建、擴建糖廠,全疆有16家糖廠,原料種植面積迅速擴大,1998年原料面積達12.4萬hm2,創(chuàng)歷史最高。甜菜生產的快速發(fā)展也帶動了甜菜科研工作,這一時期,新疆先后育成了“新甜6號”、“新甜7號”、“新甜8號”、“新甜9號”、“新甜10號”甜菜品種,選育出新疆第一個多粒雄性不育雜交種“新甜7號”,第一個雄性不育遺傳單粒雜交種“新甜9號”,生產上以“新甜6號”、“新甜7號”為主栽品種,甜菜生產和科研呈現繁榮發(fā)展景象;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國外甜菜育種公司紛紛開始進入我國,從試驗品種到生產種子。
1.4 調整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2000~2010年)
該階段甜菜種植面積在5.80~10.02萬hm2,單產在45.30~57.90t/hm2,平均單產51.75t/hm2,較快速發(fā)展階段提高32.6%;含糖率13.64%~15.02%,平均含糖率14.50%,較快速發(fā)展階段降低0.73度;這一時期突出特點是:甜菜單產穩(wěn)定突破45t/hm2大關,含糖率降至15%以下,國外品種占據主導地位。
耕作模式:這10年間我國甜菜糖業(yè)正處于調整、整頓發(fā)展階段,2000年根據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原新疆第一大糖廠“八一糖廠”關閉,隨后又關閉了幾家糖廠,最后通過兼并整合,新疆16家糖廠只關閉了兵團“八一糖廠”和“芳草湖糖廠”兩家,其余14家糖廠分屬于中糧糖業(yè)(8家)、新疆兵團(4家)、私營企業(yè)(2家)。通過調整、整合,新疆甜菜種植區(qū)域化,集團化優(yōu)勢更加明顯,甜菜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6.7~8.0萬hm2,最高年份達10萬hm2。這一時期隨著工業(yè)技術的進步,甜菜耕作模式更趨完善,特別是在兵團甜菜基地,膜下節(jié)水滴灌技術的運用,將膜上精量播種、配方施肥、機械化收獲技術進行集成,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甜菜生產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10年間單產全部在45t/hm2以上,從2006年開始,連續(xù)4年單產在52.50t/hm2以上,最高年份2007年單產57.90t/hm2,含糖率有8年在15.0%以下,2006~2007年榨季含糖率最高為15.0%,2007~2008年榨季含糖率最低,跌至13.64%。
品種應用:2000~2010年期間,新疆國內育種單位先后育成了新品種“新甜11號”至“新甜20號”10個甜菜品種,國外育種公司引進報審了KWS9103、KWS5075、KWS 2409、Bate218等20個品種。自2000年新疆報審第一個國外甜菜品種KWS9103之后,國外品種在新疆推廣面積逐步擴大。這期間,國外品種占新疆甜菜總面積的95%,以KWS9103,KWS5075、KWS2409、Bate218、Adv0412等品種為主栽品種,國內品種“新甜12號”、“新甜15號”、“新甜18號”推廣面積較大,約占總面積的5%。
縱觀新疆甜菜生產50年發(fā)展歷程,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從栽培模式的創(chuàng)新到甜菜品種的推廣應用,具有不同時代特點,栽培模式從粗放裸地耕作方式到地膜覆蓋栽培,發(fā)展到膜下滴灌精量播種、配方施肥、機械化收獲等各項技術高度集成,甜菜單產從當初13.35t/hm2提到51.75t/hm2,含糖率從17.78%降至14.50%,產量平均提高287.6%,含糖率降低3.28度,品種應用呈現國外品種占主導—國產品種占主導—國外品種占主導的周而復始輪回圈,應用類型從普通多粒型到雜交種,以多粒為主;發(fā)展雄不育雜交種,以多粒為主到多粒、單粒并舉的局面。縱觀這一發(fā)展歷程,給我們留下以下幾點思考:
2.1 新疆發(fā)展甜菜生產具有優(yōu)越的自然資源條件。新疆甜菜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帶,包括昌吉、石河子、奎屯、博樂、伊犁河谷,南疆焉耆、阿克蘇及塔城、阿勒泰、奇臺等地。該地區(qū)地源遼闊,屬于溫帶典型干旱大陸性氣候,熱量資源豐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水資源豐富,十分適宜甜菜生長發(fā)育(見表1)。
以新疆石河子、伊犁、焉耆、塔城4個典型甜菜糖區(qū)氣候資源分析,新疆甜菜種植具有以下突出優(yōu)勢,第一熱量資源豐富,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種,9月底至10月初開始收獲,多數糖區(qū)甜菜生育期達150d,最長達180d左右;第二新疆糖區(qū)糖分積累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9月底,這時,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日溫差達15~17℃)、降雨少,十分有利于糖分積累;第三新疆甜菜糖區(qū)主要是灌溉農業(yè),生育期可根據甜菜需水規(guī)律進行科學灌水,能滿足甜菜生長期需水。優(yōu)越自然條件為甜菜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近幾年新疆糖區(qū)大面積高產條田不斷涌現,2008年兵團131團6.5hm2甜菜單產達到129.6t/hm2,創(chuàng)新疆高產紀錄。優(yōu)越自然氣候資源,通過制糖業(yè)的優(yōu)化升級,新疆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將引領中國甜菜生產發(fā)展,成為國家重要的甜菜糖料基地。
2.2 新疆優(yōu)越的氣候資源,為甜菜高產高糖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在生產上含糖率一直呈現下滑的態(tài)勢,含糖率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水平,甚至低于東北、華北糖區(qū),值得我們深思,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①新疆甜菜生產未實行按質論價收購,甜農在生產上片面追求高產,大水大肥,密度較低,起拔水灌得較晚。②品種搭配不合理,近10年新疆甜菜含糖率急劇下降,推廣應用的主要都是國外品種,這些品種本身含糖率就不高,又加之不抗褐斑病和白粉病,不適應新疆干燥、炎熱的氣候條件,導致含糖率下降。
2.3 加強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穩(wěn)定單產提高含糖。穩(wěn)定單產提高含糖是我們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重心。新疆甜菜單產的不斷提高與栽培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個階段單產的提高都伴隨著一次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和應用,從地膜栽培到栽培寬膜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械化收獲,其中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技術集成應用是一次質的飛躍,徹底解決了甜菜抓苗困難,收獲株數不夠,澆水不勻等問題,但是,今后工作還應繼續(xù)完善創(chuàng)新膜下節(jié)水滴灌技術,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研究,達到667hm2甜菜單產75t/hm2,含糖率16%的奮斗目標。
2.4 加強國產品種的推廣。近十幾年雖然國外品種占據主導地位,但國外品種含糖率低,不抗病,種子價格高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著制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國產品種如解決好種子繁育、加工等關鍵技術問題,在產量上完全能達到國外品種生產水平且含糖高于國外品種,2006~2010年我所推廣的國產品種“新甜12號”、“新甜18號”在焉耆、昌吉、奎屯等地大面積種植都達到了90~105t/hm2的單產水平。
2.5 加強種子監(jiān)管力度。在2000~2010年這10年,自治區(qū)先后審定了20個國外品種,在生產上能大面積推廣也就4~5個,造成品種多、亂、雜現象。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審查、報審、報關力度,讓真正好的國外品種進入國內市場。
2.6 加快制糖企業(yè)優(yōu)化升級,樹立服務意識。目前,新疆制糖企業(yè)加工能力具備年產糖70萬t,但是,多數年份甜農種植積極性不高、原料收購不足、出糖率低的矛盾制約著制糖業(yè)發(fā)展。促進企業(yè)技術改造升級,建立相互信任、利益共享、風險共但的運行機制,才能實現企業(yè)持久健康發(fā)展。
表1 新疆主要糖區(qū)氣候條件
[1]王維成,劉錦峰,王榮華,等.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提高新疆制糖業(yè)市場競爭力[J].中國糖料,2005(1):57-59.
[2]王維成,李蔚農,王榮華,等.我國甜菜生產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J].中國糖料2006(4):55-58.
[3]劉煥霞、彭司金,張潤琴,等.淺談新疆制糖原料生產的現狀及實現“十一五”目標的措施[J].中國糖料,2007(4):55-58.
[4]劉煥霞,榮元輝.2007年北疆甜菜含糖率下降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糖料,2009(2):58-59.
[5]張潤琴,梁增柱,等.新疆歷年甜菜生產基本情況統(tǒng)計[R].新疆糖協(xié)2002年統(tǒng)計表.
S566.3
B
1007-2624(2010)04-0069-03
2010-06-09
國家甜菜產業(yè)技術體系資助項目(nycytx-25)。
王維成(1960-),男,甘肅省莊浪縣人,新疆石河子甜菜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