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樹森 覃東
(1.廣西省桂林市婦女兒童醫(yī)院藥劑科; 2.廣西省桂林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 廣西 桂林 541000)
本研究總結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就診的DILD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藥物性肝炎住院患者78例,其中男37例,女41例,年齡分布:其中20~40歲38例,40~60歲32例,60歲以上8例。用藥后出現(xiàn)肝損害的時間為<2周發(fā)病16例,2~4周發(fā)病30例,4~8周發(fā)病24例,>8周發(fā)病8例。78例中乙型肝炎病毒標記物陽性16例(2例HBsAg/HBeAg/抗-HBc陽性,6例抗-HBc/抗-HBe陽性,6例HBsAg/抗-HBc陽性,2例抗-HBc陽性)。
診斷標準按照Maria藥物性肝損害(1997年)的診斷標準[1]。
47例有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尿黃等表現(xiàn),16例發(fā)熱、10例皮疹、9例皮膚瘙癢。體征有:皮膚鞏膜黃染,肝腫大,肝區(qū)叩擊痛陽性,個別嚴重病例出現(xiàn)腹腔積液體征,雙下肢水腫。
導致肝損害的藥物在本組78例患者中,抗結核藥為最常見藥物性肝炎的藥物,為23例(29.5%),患者均為聯(lián)合應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占第2位的為抗生素17例(21.8%),主要為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甲硝唑、抗真菌藥物如氟康唑;其次是中草藥15例(19.2%),多數(shù)為復方制劑,如雷公藤、大黃、何首烏、澤瀉、蜈蚣粉、斑蝥、百草祜、某些民間驗方等;其它有他巴唑、奧美拉唑、消炎痛、地高辛、米非司酮、丙基硫氧嘧啶、美吡噠、卡鉑、環(huán)磷酰胺等,見表1。
從本組病例的發(fā)病情況及治療效果可見,預防藥物性肝病的發(fā)生關鍵是臨床醫(yī)生提高警惕,熟知藥物的毒副作用,用藥中加強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加入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及時停用引起肝損害的藥物,及時治療。
表1 78例藥物性肝炎患者的致病藥物所占比例
關于藥物性肝損傷的機制主要包括:(1)對肝細胞的直接損害;(2)免疫過敏損害;(3)藥物中間代謝產(chǎn)物對肝臟的間接損害;(4)對肝臟其他細胞如巨噬細胞、貯脂細胞、肝竇內皮細胞等損害;(5)自身免疫性損害;(6)藥物誘發(fā)氧化應激反應損害線粒體。
本研究結果顯示,從引起藥物性肝損害的藥物種類來看,以抗結核藥占首位,占29.5%,各種抗結核藥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損害,尤其是采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對氨基水楊酸聯(lián)合用藥者,副作用更大,少數(shù)可發(fā)生嚴重的肝臟損害,預后差[2]。其次是抗生素,我們的觀察結果中抗生素占第2位,并且在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病、心臟病或糖尿病而長期應用降壓藥、擴冠藥或降糖藥等治療時,因合并感染應用抗生素時,更易出現(xiàn)嚴重的藥物性肝損傷,即使診療及時,恢復亦較緩慢,預后往往欠佳。張濤[3]對107例藥源性肝損害分析后提出中藥是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一個重要因素。本研究中中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15例,占19.2%,排在第3位。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中藥安全,不良反應少”,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中藥制劑成分復雜,難以在藥物上市前通過隨機對照試驗證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臨床醫(yī)師應該提高對中草藥毒副作用認識,在臨床實踐中嚴格掌握適應證,規(guī)范中藥制劑的使用,正確宣傳中藥的療效,減少濫用及長期使用中藥,用藥期間動態(tài)檢測肝功能,及早發(fā)現(xiàn)中草藥的肝損害,及時停藥以減少DILD的發(fā)生。
總之,藥物性肝損害是臨床常見病,許多藥物可以引起,我們在治療疾病時,要熟知所用藥物的性能,及時、嚴密觀察其不良反應,以減少藥物性肝病的發(fā)生。
[1]Maria VA,Victorino R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clinical scale for t he diagnosis of drug induced hepatitis[J].Hepatology,2007,26(3):664~669.
[2]Kaplowitz N.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J].Clin Infect Dis,2004,38(2):44.
[3]張濤,賈繼東.107例藥物性肝損害的病因和臨床特點[J].肝臟,2005,10(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