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南
(湖南省婁底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湖南 冷水江 417500)
將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腫瘤科住院的4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A(大劑量分割組)20例、B常規(guī)治療組20例2組,2組KPS評分≥80分。其中:男21例,女9例,中位年齡50歲。通過胸部影像學檢查,確定為不可手術的ⅢA及ⅢB期,局部晚期NSCLC可行放療患者。2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組(1)體位固定、標記、CT掃描:用體模將患者按治療體位進行固定塑形,用形尺在胸部作4~6個定位標記,行CT增強掃描,層厚、層距均為5mm。(2)三維治療計劃設計:將CT掃描的資料通過網絡傳輸?shù)酵啬芄網IMRT適形放療計劃系統(tǒng),進行圖像三維重建,確認并勾畫大體腫瘤體積(GTV),即CT顯示可見腫瘤及≥1cm的淋巴結,不做縱隔區(qū)淋巴結預防性照射,參照肺窗勾畫肺部病灶,縱隔窗勾畫縱隔淋巴結。勾畫臨床靶區(qū)(CTV),即GTV外放6~10mm,確定計劃靶區(qū)(PTV)包括臨床靶區(qū)及器官運動的范圍和擺位誤差,一般在CTV基礎上X、Y軸各外放10mm,Z軸外放15mm,PTV為4.6~530cm3,平均184.8cm3。并逐層勾畫臨近敏感器官如正常肺、脊髓、食管等。根據(jù)臨床靶區(qū)三維圖像,通過射野方向觀(BEV)及醫(yī)師方向觀(DEV)設4~6個共面、非共面射野,設置每個野劑量權重,同時滿足臨床治療的可操作性,全部計劃經組織非均勻性校正。A組20例,劑量分割為2.0Gy/次,1次/d,5d/周,總劑量60Gy。B組20例患者全程采用常規(guī)放射治療。模擬定位機下定位,照射野包括可見腫瘤外放2cm,同側肺門,上肺病灶包括上縱隔(隆突下2cm),中下肺野病灶包括全縱隔,前后野對穿照射,劑量達36~40Gy后,根據(jù)腫瘤縮小情況,調整照射野,改斜野避開脊髓照射,DT2.0Gy/次,1次/d,5次/周,總劑量60Gy。當白細胞降至3.0×109/L,開始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d,連用3~7d,每個周期化療前均行血常規(guī)。
表1 急性毒副反應情況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緩解率
治療結束1個月開始進行近期療效評價,根據(jù)CT圖像評價腫瘤大小情況,客觀療效評價采用2002年REST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RR)、穩(wěn)定(SD)和進展(PD),CR+PR為有效。正常組織毒副反應按1995年RTOG標準。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2組間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急性毒副反應情況(表1)。
2組患者治療后緩解率比較(表2)。
非小細胞肺癌三維適形放療不僅能對腫瘤治療靶區(qū)達到更好的適形度,使腫瘤有更高的照射劑量和可能更好的局部控制,也比常規(guī)放療有更好的保護脊髓(P<0.05)。
三維適形放療是基于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起來的新的醫(yī)學領域,包括正常解剖結構和腫瘤的三維圖像重建。三維適形放療系統(tǒng)可準確的對瘤體進行定位,將患者的資料輸入系統(tǒng)后可,精確的做出三維放療計劃設計和劑量計算。該系統(tǒng)按有患者照射體位固定裝置、計算機控制的直線加速器可切實地實施放療計劃,計算機監(jiān)督放療計劃使放療計劃正確執(zhí)行[1]。三維適形放療主要是通過對腫瘤靶區(qū)(PTV)的適形度來增加照射劑量,減少正常組織照射體積和劑量,從而增加腫瘤控制而不增加正常組織毒性的方式來提高放療的治療。常規(guī)二維放療不能有效地將劑量集中到靶區(qū)內,周圍器官受量較高,總劑量難以提高,60Gy左右的劑量不足以控制中等敏感的NSCLC。本研究表明三維治療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兩組相比,急性骨髓抑制發(fā)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三維適形放療比常規(guī)放療更能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
[1]陳桂園.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和放療綜合治療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00,10(4):35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