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哈 剛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社會科學部,遼寧 沈陽 110032)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大學生各種權利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受到重視,特別是在科技文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大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成為他們實現(xiàn)勞動權、個性發(fā)展權、對社會成果的享受權和對社會發(fā)展參與權等權利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大學生迫切需要整個社會都來關心和幫助他們提高素質,關心他們自身權利的實現(xiàn)狀況。同時,從實現(xiàn)權利的角度,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學校為其提供的各種教學、生活條件以及學校自身的教育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規(guī)和高等學校教育管理相對滯后,學校獨立意志與大學生權利之間不斷發(fā)生碰撞,學生訴高校的法律糾紛呈迅速上升趨勢,相關案例屢屢訴諸報端。因此,大學生權利維護迫在眉睫。
大學生權利維護,亦稱大學生合法權利的保障或維護。它是指高等學校、大學生個人或相應的維權組織,依據(jù)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正確地認識大學生權利,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保證大學生合法權利的有效行使,并主動及時消除對大學生權利已有的侵害,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高校大學生維權活動也在興起。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得到了激發(fā);大學生實現(xiàn)權利的主動性開始增強,高校維護大學生權利的工作開始起步,高校的共青團、學生會組織積極通過參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工作,代表和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社會對大學生權利維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這些現(xiàn)象表明,大學生權利維護問題已經擺上了高校依法治校的議程。
要求獲得良好的受教育權。大學生學習自主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在對學生的訪談中,學生普遍認為,大學不僅僅是接受知識灌輸?shù)膱鏊?,更應該是根?jù)各方面的情況完成自己的判斷,進行選擇性學習與探索的天地。大學生參與教育教學的主動性增強了,比如,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質量、對課程的安排,甚至對教育教學的改革開始敏感了。
行使民主權利要求。大學生參與學校公共事務決策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明顯增強。大學生的知情意識在增強,很多學生對收費問題非常敏感,學生認為有權利知道實際的辦學成本。對程序性權利的認識在逐漸提高,在學生民主參與的有力推動下,有的學校在學生工作的網(wǎng)頁上公布了學校工作的流程圖。
人身和物質保障權要求。隱私權的呼聲越來越高,在對待是否準許大學生談戀愛問題上,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處分涉及到隱私權保護的問題。財產權的意識在增強,有些大學生認為學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對學生私人財產進行侵犯。物質幫助權的意識也在增強,大學生已經認識到學校發(fā)放特困補助、貸學金的申請應該是他們的一項權利,不再是被動的接受。
學習生活選擇權要求。關于學習問題上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水平。在校生活問題上的選擇,大學生也提出了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要求。就業(yè)問題上的選擇,學生主要反映學校在對待學生就業(yè)問題方面,過去的行政化做法的痕跡太重,有的學校為了和用人單位搞好關系,限制學生在就業(yè)問題上的選擇權。
權利救濟的愿望日益強烈。在學校教育管理過程中,學生不但注意到自己的實體性權利,而且也開始關心權利受到侵犯時的救濟渠道。即便發(fā)生在校外的事情都能積極主動地尋找救濟的方式,甚至不惜求助司法機關。從近年來看,大學生打官司的案件越來越多,涉及到學生狀告母校、學生狀告用人單位、學生的著作權等方面,這是過去沒有過的。
一是對有關大學生權利問題報道多。比如著名的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和劉延文訴北京大學案,《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各大媒體都作了相應的報道。最近發(fā)生的某高校學生在教室內接吻被監(jiān)控錄像發(fā)現(xiàn),將學生開除一案,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被廣泛報道,在“百度”網(wǎng)上檢索“學生接吻被開除”,相關報道就有513篇。在著名的新浪、搜狐、雅虎、中國教育網(wǎng)等網(wǎng)站都有報道。
二是圍繞大學生權利問題展開討論。主要圍繞學校處分權的行使、學生權利的維護、學校制度的合法性、道德標準與法律標準的界限等問題開展討論,法律專家、學校領導、學生家長等人員參與討論。關于學校對大學生戀愛相關問題的處分,律師認為:“學校規(guī)章違反《憲法》。成年男女接吻、擁抱是《憲法》賦予的個人自主權中的基本權利,正是這個權利,一些高校準許學生結婚。”很多討論都涉及到了學生的權利保護和學校依法辦學等方面的問題。
三是呼吁對大學生權利進行保護。學校作為承擔學生在校教育和管理的一個組織,應成為守法用法的楷模,在校園這個小社會里營造出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使學生們在步入校園外的大社會時,能養(yǎng)成良好的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識,成為信法守法的公民。學校不僅僅只是在課堂上教學生學法守法,更迎用自己的行為和形象影響學生對法律的現(xiàn)實理解和信仰。大學教育應該是一種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切實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一切合法權利。
高校管理工作的價值導向,過去主要是著眼于有效地規(guī)范和維護正常的學校教育秩序,而對于如何“維護學生的權益”重視不夠。近年來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高校的育人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在發(fā)生轉變,很多高校都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正在形成。學生權利意識發(fā)生變化,實現(xiàn)權利的要求增強,也有力地推動了高校管理工作價值導向的轉變。高等學校了解學生、理解學生、服務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依靠學生、相信學生的氛圍正在形成,學校開始重視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并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主體地位會被認可,維護學生權利的價值觀能夠形成。但是,要使這種理念或者價值觀能夠付諸實施,必須配置以相應的制度保障,沒有相關的制度作保障,很難起到預期的效果,而目前高校的制度建設相對缺乏。另外,學生管理工作理念的最終轉變,必然要通過教育管理者的行動體現(xiàn)出來,而這方面也是目前高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高校必須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
大學生權利意識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權利實現(xiàn)的要求越來越強,權利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盡管學校維護大學生權利的工作已經開始,已經采取措施,積極為大學生權利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條件。然而,在大學生權利維護方面確實存在很多問題,與大學生權利實現(xiàn)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大學生權利的維護勢在必行。
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在新的形勢下,高等學校在教育管理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體現(xiàn)法治精神對大學生的尊重與關懷。一方面,學校有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學校管理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在建構有關學生的教育教學以及管理制度中,應當以學生的根本利益為中心,建立符合教育目的和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學習、生活秩序。另一方面,學校有義務在教學、管理、服務等各方面擺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和保護大學生的權利。積極應對高校與學生之間法律關系的變化,應該正確對待雙方之間對等的權、責、利關系,特別是應該正視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主體關系成分。
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師生的權利意識。一是以《法律基礎》課教學為主渠道,加強學生的權利意識教育。要結合青年學生特點,進行法律知識的系統(tǒng)教育,教師應積極發(fā)現(xiàn)、挖掘學生中的法律事實,建立法律咨詢中心,實行教育、服務、引導一體化。二是把權利意識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和科學的權利觀的教育。三是注意大學生權利意識教育的針對性,根據(jù)不同類型、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選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四是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識。高校要通過舉辦法制講座特別是教育法制講座,敦促鼓勵管理者自學等方式,培養(yǎng)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權利,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最佳條件。
規(guī)范學校管理,正確行使高校的處分權。高等學校應該依法行事,規(guī)范其處分權的行使。高校處分權的行使必須合法合理:其一,權限與主體要合法,應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處分,不能違背國家的基本法律,不能侵害人的尊嚴、自由和其他基本人權;其二,內容要合法,即處分所依據(jù)的事實、證據(jù)要真實、充分,并且還得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處分條件、處分種類與處分幅度;其三,目的要合法,處分學生必須是為了教育學生、維護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等公共目的,而不能純粹是為了學校本身的利益;其四,要有程序保障,高校對學生實施處分,從警告到開除學籍,是嚴格依照規(guī)章制度進行的。在處分學生的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知情權、申辯權與訴訟權,在涉及學生的根本性權利時,應主動提供一定的救濟渠道。另外,要公開學校管理的有關程序,自覺接受學生的監(jiān)督。
建立健全社會監(jiān)督和權利救濟的機制,社會維護也是大學生權利維護的有益補充,保障和確認大學生的法定權利,就必須對高校權力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完善社會監(jiān)督機制,加強社會各個方面對學校工作的監(jiān)督;完善社會相關的權利救濟機制,作為大學生權利學校救濟和司法救濟的有益補充。
完善大學生權利的實體性規(guī)范。教育立法應對大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作出更具體的規(guī)定。大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作為一項憲法權利,由于我國沒有憲法訴訟,因而如果公民的憲法權利沒有被內化到具體的部門法之中,其救濟就會比較困難。因此,教育立法必須對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做出具體規(guī)定。
完善教育立法中的程序性規(guī)范。程序性立法不僅要體現(xiàn)學校管理的程序化,要求學校決定的作出,除無需程序性要求的以外,如教學活動的安排、指定教科書等,都必須遵守程序規(guī)定、必須符合正當程序原則,而且還要進一步拓展有關程序性權利的內容,這樣既便于司法審查,又構成了高校的義務。
對學校運行作出限權規(guī)定。學校行使權力的職能范圍必須由法律授權,學校行使權力時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制約,防止濫用權力及越權行為的發(fā)生。要對學校權力的行使規(guī)定責任追究條款,尤其對濫用權力、越權、擴權等行為,必須要有明確的責任承擔規(guī)定。
無論是高等學校,還是通過法律渠道,在維護大學生權利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喚起大學生實現(xiàn)權利的主動性,切實維護大學生的權利,必須加強大學生自身的維權實踐。
首先,成立、完善大學生維權的自治性組織。一方面維權組織要充分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權利的實現(xiàn)狀況,了解學生的要求和愿望;另一方面它應該將了解到的情況及時反映給學校,并且應該監(jiān)督學校對此類問題進行處理,在必要的情況下,更應該尋求社會、法律、媒體的力量來使這種權利得以實現(xiàn)。該組織更應該承擔起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職能,加強宣傳力度,在學生中普及有關權利和維護權益的知識。創(chuàng)新開展活動的方式,開設維權網(wǎng)頁,設立維權信箱,定期召開座談會,邀請學校相關領導出席等。
其次,加強學生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使學生自治的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增強其在學生中以及學校內的影響力。建立和完善學生維權的提案制度,學校限期答復制度,定期反饋制度,涉及學生的重大問題學生參與討論等項制度,同時加強學生維權組織的制度化建設,從組織的設立,到組織的任務,從具體的工作程序到相關責任的落實,都要建立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把維護自身權利的具體工作納入到制度的框架下,增強大學生維權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