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
(天津市咸水沽醫(yī)院,天津30035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中晚期患者常常因氣道阻力增加,內源性呼氣末正壓(PEEPi)的存在,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通常為Ⅱ型呼吸衰竭),常規(guī)治療不理想,而進行機械通氣是搶救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1]。Ⅱ型呼吸衰竭表現為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對機體各器官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危重時如不及時搶救,可發(fā)生多臟器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提高本病的搶救成功率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入選條件:①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②動脈血氣pH<7.25,PO2<60 mmHg和(或)PCO2>50mmHg;③中度至重度呼吸困難。自2004年10月~2009年10月,天津市咸水沽醫(yī)院引進并應用機械通氣治療38例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獲得成功;選擇同期38例Ⅱ型呼吸衰竭病人應用藥物綜合治療作為對照組,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治療組:根據中華醫(yī)學會2007年頒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機械通氣指南》[2],隨機選擇2004年10月~2009年10月住院的符合診斷標準的COPD急性加重期且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38例,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齡43~82歲,平均年齡65歲,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6~30余年,喘息加重、呼吸肌疲勞,痰多不易咳出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10 min~15 h,經藥物積極治療,血氣分析示進行性呼吸性酸中毒、持續(xù)性低氧血癥Ⅱ型呼吸衰竭而應用呼吸機治療。
對照組:本組病人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38~76歲,平均56歲,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8~26 a,喘息加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30 min~5 h。
1.2 治療方法
1.2.1 監(jiān)護措施患者入院后持續(xù)監(jiān)測呼吸頻率(RR)、心率(HR)、心電圖(ECG)、血壓(BP)和外周血氧飽和度(SaO2),并根據血氣結果調整呼吸機的參數。
1.2.2 一般治療兩組病人均予低流量吸氧,糾正水電、酸堿紊亂,合并細菌感染者應用抗生素治療,予茶堿類藥物平喘治療、予氨溴索化痰治療,應用氫化可的松抗炎平喘治療,應用可拉明、洛貝林興奮呼吸中樞治療。
1.2.3 治療組呼吸機上機指征①患者出現意識模糊,呼吸增快,呼吸次數>25次·min-1達10 min~10 h;②血氣分析pH<7.20~7.25,吸氧時PO2<60 mmHg,PCO2>50 mmHg。
1.2.4 機械通氣應用纖維支氣管鏡經口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人機對抗10例,起始應用咪唑安定鎮(zhèn)靜,采用控制/輔助模式(A/C),停用咪唑安定后改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聯合壓力支持模式(PSV);28例自主呼吸與呼吸機協調較好者起始應用SIMV+PSV,采用小潮氣量VT6~8 ml·kg-1,f 10~16次·min-1,PI<25 cmH2O,PEEP 5~10 cmH2O,PSV 10~20 cmH2O,同時應用正性肌力藥物如支鏈氨基酸(3AA)、茶堿類如氨茶堿、強心藥如地高辛增強呼吸肌肌力。
1.2.5 脫機應用呼吸機治療后患者神志逐漸轉為清晰,呼吸困難消失,自主呼吸平穩(wěn),生命體征穩(wěn)定,呼吸機頻率降至6~8次·min-1,PSV<8 cmH2O,血氣分析改善則盡早脫機。
1.2.6 拔管經鼻導管低流量吸氧情況下,動脈血pH>7.3,PO2>60 mmHg,肺感染基本控制,患者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可拔除氣管插管。
2.1 治療組治療組全部病人存活。上機后25 h~7 d撤機拔管占35例,7 d以上,行氣管切開接呼吸機輔助通氣占3例。治療組上呼吸機時間平均78.6 h(24~480 h)。對照組治療有效臨床好轉出院25例,需改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6例,因經濟原因或家屬拒絕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而死亡4例。
2.2 血氣指標治療組上機后24 h pH、PCO2、PO2均明顯改善,與上機前比較P<0.01。對照組患者治療后24 h pH、PCO2、PO2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結果
Ⅱ型呼吸衰竭病人應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起效慢或效果不理想,對呼吸肌疲勞改善作用不大,使用呼吸興奮劑不但效果不佳,而且加速呼吸肌疲勞,加重呼吸衰竭,不利于康復,甚至需要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或臨床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Ⅱ型呼吸衰竭的少數危重病人需行機械通氣治療,其適應癥為經藥物積極綜合治療仍有進行性加重的意識障礙,呼吸肌極度疲勞,呼吸不規(guī)則,監(jiān)測血氣分析有進行性呼吸性酸中毒、持續(xù)性低氧血癥;最新的研究結果主張評估病情發(fā)展趨勢,估計病情加重難以很快逆轉,只有機械通氣才能幫助渡過最危重階段的,應早做準備,擇期插管,不要等到昏迷,呼吸不規(guī)則,甚至痰液窒息時才緊急插管。有計劃的擇期插管比搶救性的緊急插管并發(fā)癥少,搶救成功率高[3]。
大多數患者在經過3~5 d有創(chuàng)性機械通氣及藥物治療后,心肺功能能夠得到顯著改善,感染可基本控制,呼吸道痰液明顯減少[4]。應用呼吸機治療病人臨床癥狀緩解快,實驗室指標改善迅速,應用呼吸機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的氧合能力,減少呼吸功耗,較快糾正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潴留。
常見Ⅱ型呼吸衰竭原因為呼吸肌疲勞、感染及氣道引流問題,針對上述原因,筆者采用發(fā)揮自主呼吸的通氣模式,應用呼吸機通氣緩解呼吸肌疲勞,使患者咳嗽、咳痰增強,能夠自行排痰;部分病人呼吸較弱,不能觸發(fā)呼吸機送氣,導致人機對抗,應用咪唑安定改善人機對抗;及時吸痰,做到有痰即吸,通過呼吸道濕化(32℃~35℃)稀釋氣道分泌物易于引流;分泌物較多且黏稠者可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早期及時應用纖維支氣管鏡直視下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可徹底清除氣道分泌物,此方法創(chuàng)傷小、重復性及可控性強[5];依據痰培養(yǎng)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呼吸機模式選擇:SIMV有最小通氣量保證,允許自主呼吸同步性增加,呼吸作功更明顯,不足之處是當呼吸節(jié)律和流量不協調時可能導致肺過度充氣和氣道壓力過高;PSV壓力支持同步性較好,呼吸功減少,呼氣流量足夠且可變,避免了吸氣壓力過高,但無最小通氣量保證,聯合使用可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點,減少不足;同步加用PEEP來對抗內源性PEEPi效果更佳。
人工通氣參數的設定:潮氣量越大,通氣頻率越快,肺充氣越嚴重而致氣壓傷、低血壓、低心輸出量等并發(fā)癥,因此,控制性低通氣、低潮氣量、慢呼吸頻率可降低肺過度充氣,治療組病人在應用呼吸機治療后癥狀體征開始改善時間均值為2 h,上呼吸機24 h后,血氣指標接近或達到正常范圍,較藥物保守治療顯著改善。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機械通氣指南(2007)[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7,19(9):513-518.
[3]俞森洋.老年呼吸衰竭診治和機械通氣中的一些問題.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老年呼吸病學術會議暨中國老年醫(yī)學委員會第一屆全國呼吸和危重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06(05):123.
[4]周斌.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20):29.
[5]吳群,楊紅衛(wèi).機械通氣下經纖支鏡灌洗治療嚴重肺部感染[J].臨床肺科雜志,2007,12(1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