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214183) 邱楊兵
ABCD型地理教學目標續(xù)寫方式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214183) 邱楊兵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靈魂。確定明晰的教學目標,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的放矢,教學過程更加有效。
翻開曾經(jīng)的教案本,我發(fā)現(xiàn)我的教學目標之前曾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剛開始工作。此時,我對教學基本處于零認識狀態(tài),我的教學最大想法就是怎么把書本上的知識在上課之前弄懂,然后按照教材順序再教給學生。從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當然,出于形式需要,我也會在教案上寫上所謂的教學目標。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宇宙中的地球”一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這樣描述的:
1.使學生理解不同級別天體系統(tǒng)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使學生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地球,珍愛生命的情感。
第二階段:新課程改革開始后。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新課程培訓,我知道了原來我們的教學需要準確制定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于是,我的教案上便與時俱進地出現(xiàn)了格式化的三維目標。
仍以“宇宙中的地球”為例: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2.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深刻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yǎng)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tǒng)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地球,珍愛生命的情感。
如此這般格式化地寫著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很長時間都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反而以為自己適應新課程的能力很強。但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后,我想檢驗一下我的教學目標到底達成得怎樣時,陷入了困境。我發(fā)現(xiàn)我的諸如“深刻理解……”、“掌握……方法”、“ 培養(yǎng)……的情感”之類的教學目標基本都是一筆筆的糊涂賬。學生學到到什么程度才叫“深刻理解”?這種“方法”學生是會了,還是壓根就沒打算掌握?怎樣才算是“培養(yǎng)”了某種“情感”?
我的這種教學目標的敘寫基本上都屬于“目中無人型”,我只說清了“我”這個教師“做什么”,至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狀況是否發(fā)生了切實的變化,在課堂上我無法科學地測量,只能等到某次考試通過考分來衡量,但似乎經(jīng)?!盀闀r已晚”。
所以,我感覺不論是我剛開始工作時的教學目標,還是新課程改革以后的“三維教學目標”,似乎都是含糊的、毫無指向意義,甚至趨向于“虛幻”的,最終都是要落空的。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引下的教學基本是低效的。
同時,我還感覺新課改以后的那種“三維目標”式的教學目標敘寫方式還存在著只顧部分而舍棄整體的問題。其實,所謂的“維”就是構成整體的一個因素,三維是指從不同視角對整體進行描述,不能武斷地將其割裂,更不能將教學環(huán)節(jié)很機械的對應某一維度的目標。例如我在“宇宙中的地球”中設定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地球,珍愛生命的情感”這兩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但是當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進行結束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目標還沒落實,于是就靈機一動的提出了“當你發(fā)現(xiàn)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時,你有什么感想啊”的問題。草草收場之后,我總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熱愛地球,珍愛生命”的情懷可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也不是口頭上喊喊口號就可以的。
到底應該怎樣設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關注到學生學習后的變化,并能有效地觀察和測量到這種變化?
在糅合了梅格行為目標、格羅倫德的指導性目標以及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tǒng)的理念之后,教育學界開始形成了這樣一套規(guī)范的含有四個要素的教學目標陳述方式: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條件(Condition)+表現(xiàn)程度(Degree),簡稱ABCD型式。
這里的“行為主體”指的是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習者(即學生或師生共同探究情況下的老師和學生)為行為主體來描述其行為,也就是引導我們制定教學目標要“目中有人”。
“行為動詞”則是指我們要選用哪些能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的詞語。例如,當我們想讓學生“理解”某個地理科學原理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很難直觀地確定學生“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理解”實際上是一個用來描述“內部心理狀態(tài)”的詞匯,從外部難以有效觀察。但如果用“解釋、歸納、概述、說明、闡釋、簡述”等外部行為動詞來描述時(如下表),情況就改觀了很多,當我們的學生能夠很準確的“解釋”、“概述”一些科學原理時,實際上他就已經(jīng)真的“理解”了。
表 部分“內部心理動詞”所對應的“外部行為動詞”
“行為條件”應該準確敘寫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限制條件與范圍,包括允許使用的輔助手段、時間的限制、完成行為的情景等。例如“讀太陽系八大行星圖”、“閱讀天體系統(tǒng)層次圖”等都準確的敘寫了“行為條件”。
“表現(xiàn)程度”則應說明這堂課學生應達到的最低表現(xiàn)水準。例如“所有學生都能畫出天體系統(tǒng)層次圖”就是《宇宙中的地球》這一節(jié)里關于“天體系統(tǒng)”具有層次性的最低要求。
規(guī)范的教學目標敘寫,應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這一理念,應主要選用反映外部行為變化的動詞來陳述,說清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后,其內在的能力或情感的變化,并盡量使這種變化可觀察可測量。
敘寫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問題研究:為什么停止開發(fā)“北大荒”?
1.通過讀東北區(qū)域地圖,全體學生能夠指出“北大荒”的經(jīng)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說出“北大荒”的范圍。
2.學生通過讀三江平原沼澤圖片,能夠歸納并描述“北大荒”的最顯著的自然特點。
3.通過閱讀教材資料,學生能夠說出濕地的含義和歸納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
4.學生通過讀東北區(qū)域地圖,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與植被等因素探究“北大荒” 沼澤連片的形成原因。
5.學生閱讀相關資料,探究人們開發(fā)“北大荒”濕地的原因。
6.學生通過圖片和摘自《重返黑土地》等文字資料,分析并總結大規(guī)模開發(fā)“北大荒”帶來的危害。
7.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三江平原的現(xiàn)狀,探究國家停止開發(fā)“北大荒”,并且實行“退耕還濕”政策的原因。
8.學生通過對三江平原從“北大荒”到“北大倉”再到北大“荒”這一轉化過程的分析和對濕地生態(tài)效益的深入了解,能闡述濕地對全球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初步樹立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的意識,進一步激勵自己養(yǎng)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習慣。
9.學生能掌握通過對《為什么停止開發(fā)“北大荒”》這一問題研究案例的學習,形成“關注現(xiàn)象---提出問題——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研究的一般方法,并能靈活運用到其它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的分析之中。
這樣的教學目標敘寫的前提就是我真的將我的“學生”確立為課堂的“主體”。
課堂也切實的由注重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在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導引之下教學,我可以將目光聚焦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上,更好地觀察學生在學習之后是否有實在的變化。這樣就可以更加全面而且深刻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的彌補,從而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