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濤,李 巖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天津 300150;2.天津市公安醫(yī)院,天津 300042)
《痧驚合璧》是一本中醫(yī)治療急危病癥的專著之一,由3個部分組成。
1.1《痧癥要訣》系浙江暨陽陳氏秘本,相傳已久,所載44痧癥,皆繪具圖像,檢明穴堂,了如指掌。該書系暨陽陳氏秘本,相傳已久,陳氏后裔汝銈先生慨然有濟世之心,《痧癥要訣》序“痧之為癥,危而且急,茍非如法速治,鮮有不立死者,吾安得秘此以自珍”,遂付諸梓人,刊行世上,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
1.2 《驚風三十八癥童人圖》 所載為小兒科多系統(tǒng)發(fā)熱性急癥,所用方法多為火穴艾灸,每癥皆繪具童人圖,點明穴堂,注有歌訣及證治講述,作者不詳。
1.3《急救經(jīng)驗良方》 又名《急救異痧奇方》。所載為痧之兼類變癥54種名稱及診治方法和痧癥、喉科急癥的治法方藥,以及單驗方的配制使用法度。是書究出何人之手,無從稽考。但書中有閩長樂陳念祖原評云:“乾隆年間,黔中人多感異癥,病發(fā)即立死,方書不載治法,有人丁丹平山得神授奇方,分四十九癥,全活甚眾。后此方傳到關中,以治諸怪異急癥,無不奇驗。道光壬午年,粵東奇癥多有相似者,偶得此方試之立效,當經(jīng)刊布,今歲夏秋之間,浙中時疫俗稱吊腳痧亦頗類此,爰急重梓以廣流傳……咸豐辛亥仲秋上浣覺因道人識?!?/p>
《痧驚合璧》是在《痧癥要訣》和《驚風三十八癥童人圖》的基礎上,合編而成,取兩本書的第一個字而命名《痧驚合璧》。后加之《急救異痧奇方》的全部內容而成。現(xiàn)存清·宣統(tǒng)三年辛亥(1911年)紹興明達書莊石印本、1917年千頃堂書局石印本、廣新書局石印本。本書選取民國六年春月上海文益書局出版。全書共分4卷,計16000余字。
因痧癥其名俗,其法怪,治療痧癥之書一向被視為民間俗俚之書,業(yè)醫(yī)皆鄙夷之。然而一旦手持是書,便能按圖索驥,起死回生。原書序中,“而山陬水澨,略識之無者,可以照書醫(yī)調,而無不立效,其于濟世安人之策,豈無小補云”此言不虛。本書痧癥涉及了心血管系統(tǒng)及神經(jīng)、呼吸、消化、泌尿、傳染等科系的內外科急癥,如“角弓反張痧”,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破傷風;“絞腸痧”即霍亂;“痧子”就是麻疹;“風痧”就是小兒常見的風疹等,所用治療方法以刺血療法為主,并佐以湯、散內服外用調治?,F(xiàn)就該書臨床部分總結為以下3個特點。
2.1 取穴多以末部及大關節(jié)部穴位為主 通觀全書,在眾多痧癥病中,作者治療痧癥,取穴多以末部及大關節(jié)部穴位為主,末部包括頭面部與四肢末端部,大關節(jié)部包括肘、膝、肩、腋等部位。如《痧脹玉衡》中記載放痧的10處部位:百會穴、印堂、兩太陽穴、喉中兩旁、舌下兩旁、兩乳、手十指頭、兩臂彎、足十指、兩腿彎等在文中都有具體體現(xiàn)。然有些痧癥在《痧脹玉衡》中都未見記載,可能是作者的經(jīng)驗及總結其他醫(yī)生的經(jīng)驗,無疑是對《痧脹玉衡》有益的補充。
2.2 針法特點以刺血為主 在手法上,其特點以刺血為主,《痧驚合璧》載,治療弱癥兼痧,“一觸犯時氣傳染,或穢污之氣相犯,必兼痧癥?;蚨嗵荡?,或咽喉如哽,或心腹脹悶,煩躁發(fā)熱,且治其痧,方可治本病……看左腿彎有青筋數(shù)條,故昏迷痰喘,先刺其痧筋,出其毒血,倍用寶花散,微冷飲之方得清爽?!?/p>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在講授《傷寒論》熱入血室一節(jié)曾舉例,其在農村時,看到一個奇特的病例,一婦女,生產(chǎn)后不久,月經(jīng)來時,用雙手握拳捶兩乳下,口中說出許多叫人難以置信的已經(jīng)死亡人的事,月月如此,當?shù)責o人能識此病,皆異之。郝教授想到《傷寒論》熱入血室中“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沉,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便察看患者所捶之處,在兩側期門穴附近有怒張的靜脈血管(痧筋),用針刺后,出大量黑血,隨之而愈。可見《傷寒論》時代對痧癥已有認識和記載。
操作時,為放血量加大,古人常用繩帶將肢體扎緊,使局部血管內壓力增大,血管暴露,再予針刺,以增人出血量。如《針灸集成》中云:“蝦蟆瘟,瘟熱大熾,咽腫閉塞,口噤不語、不食,頜下也腫……急以三棱針,貫刺頭額上當陽血絡及太陽血絡,多出惡血,繼以綢系其肩下臑上,即針刺左右尺澤大小血絡及委中血絡,并棄血如糞,則不日而飲水,神效。”這些經(jīng)驗均值得借鑒。
2.3 兒科急癥溫灸療法記載豐富 灸,灼燒的意思。一般用艾葉,因其性溫,燃之則有溫陽補氣,扶正祛邪之作用,而灸瘡潰破,猶如“開門驅賊”(《外臺秘要》語),可祛邪外出,故古人亦用灸法治療“時疫”。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灸法具有溫經(jīng)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等作用。灸法還有預防瘟疫感染的作用,如唐代《千金要方》曰:“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現(xiàn)代研究已證明,艾灸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抵抗細菌、病毒的侵犯。
小兒疾患,急癥為多,其中驚風癥更為常見,處理不當,轉歸兇險。該書中記載“驚風38癥童人圖”,內容詳實,圖文并茂。常灸的部位有心下、乳上、臍上下、兩手大指高節(jié)處、當頂、耳垂、兩手虎口等處。
本書中記載三十八種小兒驚風癥,多以灸法治之,其中不乏熱性病。灸法可以治療許多種火熱疾病,已為臨床所證實,如紅眼病、皮膚痛腫、疔瘡、下肢丹毒、菌痢等。但針灸臨床至今仍有熱癥忌灸的錯誤理論,周楣聲教授選用“流行性出血熱”作為“熱證貴灸”突破口。流行性出血熱與中醫(yī)中的瘟疫、瘟痧更為相符,具有一派火熱證候,能用灸法將其降伏,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
除書中記載灸法外,臨床也可火針代灸,祛風解表,泄熱止痛。也可用三棱針點刺手足諸井穴,亦有泄熱解表之功,并可防止熱毒入營。
其中爛風驚癥是一個特例,“今有小兒遍身火起浮爛,治用:可將黃柏煎水,待溫洗刷即消散,忌久油火”,用外洗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