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燕 楊 勇 劉慶榮
貴州省腫瘤醫(yī)院病理科, 貴州 貴陽 550003
患者女性,35歲。因雙大腿內側“纖維瘤”手術后10年復發(fā)入院。10年前患者因雙大腿內側包塊,在當?shù)蒯t(yī)院行包塊切除術,術后診斷:纖維瘤。術后10年來原手術部位再次出現(xiàn)包塊,并逐漸增大,而于2007年12月入我院治療。查體:雙大腿根部內側可捫及實性、質韌、光滑、無痛性巨大包塊,左右側分別為8cm×10cm和10cm ×14cm大小。MIR示:包塊為脂肪信號及纖維組織為主,結合CT強化檢查,考慮良性脂肪類來源組織腫瘤[1],血管纖維脂肪瘤纖維脂肪瘤行雙側大腿包塊完整切除術。術中見包塊邊界不甚清楚,位于真皮至深筋膜間,黃白相間,質韌。
病理檢查,巨檢:帶梭皮包塊二個,分別15cm ×10cm×8cm,17cm×15cm×8cm大小,包塊邊界不甚清楚,切面黃白相間,實性,質韌。鏡檢:在廣泛增生并玻璃樣變的纖維間質中,見較多成熟脂肪細胞呈灶狀或小葉狀分布,部分小葉內脂肪細胞大小不等(圖1),可找見脂母細胞,增生的纖維間質內可見少許核深染有一定異型性的梭形細胞(圖2),并可見多量呈灶狀分布的慢性炎癥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圖3),病變組織內可見少量成熟平滑肌組織。未見核分裂、壞死、軟骨樣基質、多核畸形細胞及明顯鹿角狀分枝的薄壁血管。免疫組化: Vim(+),S-100(-), SMA(-),CD68(-),CD34(-),CD56(-),a-ACT(-), P53(-),ki-67(-),actin(-)。
圖1 富于膠原的纖維間質內,脂肪細胞呈小葉狀生長的大小不一的
圖2 可見單泡脂母細胞,纖維間質內可見少數(shù)核深染有一定異型性的梭形細胞
圖3 呈灶狀分布的慢性炎癥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病理診斷:雙側大腿內側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腫瘤/高分化脂肪肉瘤(ALT/WD脂肪肉瘤炎癥性)
ALT/WD脂肪肉瘤占全部脂肪肉瘤的40-45%,是具有局部侵襲性的低度惡性間葉性腫瘤,可復發(fā),不轉移,但可進展為高度惡性的去分化脂肪肉瘤[2],從而獲得轉移能力并導致患者死亡[3]。由于ALT/WD脂肪肉瘤在組織形態(tài)上細胞形態(tài)表現(xiàn)溫和及各種亞型的多形性改變,所以常常與良、惡性脂肪細胞腫瘤及纖維性腫瘤難以鑒別,而出現(xiàn)誤診[4]。本病完整切除可獲治愈,因此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和診斷非常有必要。
鑒別診斷:鑒于ALT/WD脂肪肉瘤各亞型的多形性改變,故在診斷時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一)纖維脂肪瘤 為良性脂肪瘤的一種亞型,多發(fā)于淺表或皮下,多有菲薄完整包膜,鏡下表現(xiàn)為腫瘤主要由成熟脂肪細胞組成,當脂肪細胞之間含有較多膠原纖維時,稱為纖維脂肪瘤。(二)纖維瘤 是發(fā)生于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由纖維母細胞及交錯排列的粗大膠原纖維組成。本例第一次手術曾被當?shù)蒯t(yī)院誤診為良性纖維瘤。有文獻報告,誤診的主要原因是細胞異型性不明顯,細胞成分少。因此對深在性軟組織腫瘤,組織學表現(xiàn)溫和、帶脂肪組織、體積>5cm,首先需除外ALT/WD脂肪肉瘤。(三)間葉性錯構瘤自小即有,大多有自限性,大小多<5cm,由多種分化成熟的間葉組織組成;ALT/WD脂肪肉瘤一般>5cm,有明顯復發(fā)性,可找到有一定異型性之細胞。(四)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是一種良性間葉性腫瘤,多發(fā)于腎臟或腎周圍軟組織,由比例不等的成熟脂肪組織、厚壁血管及平滑肌束成分混合組成,血管壁厚薄不均,常扭曲、擴張、怪異;平滑肌束圍繞血管并向周圍脂肪組織延伸。手術切除無復發(fā)及轉移,免疫組化標記HMB45陽性有助于診斷。(五)去分化脂肪肉瘤 是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惡性脂肪細胞性腫瘤,顯示從ALT/ WD脂肪肉瘤向不同分化程度的非脂肪細胞性肉瘤的移行。特征是分化良好的和分化差的瘤組織在瘤內同時存在。去分化脂肪肉瘤可為高度惡性,也可以低度惡性,低度惡性去分化成分應與梭形細胞/硬化性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腫瘤/高分化脂肪肉瘤鑒別,后者含有非典型性脂肪細胞或脂肪母細胞,而前者無論高惡或低惡均不含脂肪性成分。ALT/WD脂肪肉瘤是最易發(fā)生去分化肉瘤的一型,去分化發(fā)生率達10%。區(qū)分化后常發(fā)生轉移,應值得注意。(六)梭形細胞/多形性脂肪瘤 為發(fā)生于體表皮下的良性脂肪瘤的特殊亞型,發(fā)生于深部組織未見報告。由良性梭形細胞、花環(huán)狀多核巨細胞、成熟脂肪細胞和繩索狀膠原混合組成,CD34強陽性。ALT/WD脂肪肉瘤缺乏花環(huán)狀多核巨細胞和繩索狀膠原,CD34陰性。(七)結節(jié)性筋膜炎 由增生的肌纖維母細胞組成,排列雜亂,常見核分裂像,背景呈特征性的粘液水腫樣,間質內常見外滲的紅細胞和散在的淋巴細胞,通常不見漿細胞,僅在浸潤狀的病灶邊緣可見脂肪組織。
1. 梁 敏,高文斌,唐玉新. 縱膈脂肪肉瘤CT及MRI診斷[J].罕少疾病雜志,2001,8(4):4-5.
2. 付 靜,王 琰,張仁亞,等.去分化型脂肪肉瘤的臨床病理[J].罕少疾病雜志,2006,13(1):16-18.
3. 王 堅,朱雄曾. 北京:軟組織腫瘤病理學[M],2008,220-223.
4. 周 睿,王魯平,李 靜. 縱隔不典型脂肪瘤性腫瘤/高分化脂肪肉瘤臨床病理分析[J]. 診斷病理學雜志,2007,14(3):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