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巍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教師在培訓中主體意識及主體價值的生成
高 巍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中,教師作為培訓生態(tài)中的學習者,只被當作“被培訓者”,是培訓的“旁觀者”而非“參與主體”,處于消極被動狀態(tài),其主體意識和主體價值無法得到彰顯。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無論在教育理念、教學行為,還是在教師角色等方面都需要切實轉變,要完成這一轉變,需要作為學習者的教師在培訓中真正確立主體意識,彰顯主體價值。
教師;學習者;主體意識 ;主體價值
自古以來,教師就被定位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其核心角色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當下在一輪又一輪的教師培訓中,教師的角色轉換成為學習者,是知識的接受者和汲取者,那么,在培訓過程中,作為學習者的教師是被動地接受還是主動地參與?是消極地拿來還是主動地創(chuàng)新?如何引導教師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較好地完成這個角色的轉換,提高培訓效率,增強培訓效果,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教師繼續(xù)教育的發(fā)展,教師培訓日益凸顯其重要性,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中,培訓生態(tài)中的授課者成為課程資源的占有者、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處于權威與控制地位,而教師作為學習者,只被當作“被培訓者”,是培訓的“旁觀客體”而非“參與主體”,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發(fā)揮,處于消極被動狀態(tài),其主體意識和主體價值無法得到彰顯。
當前,課程改革已不再是一種期待或觀望,而是一個現(xiàn)實,一種轉變。相對于以往的課程體系而言,新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結構、課程功能、課程實施、課堂管理與課程評價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變革。隨之而來的是,它對每一位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改革的挑戰(zhàn),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要適應新的課程需要,就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重塑教師角色,改變教學行為,重新定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角色將要由傳授者變?yōu)閰⑴c者,由主導者變?yōu)橐龑д撸晒芾碚咦優(yōu)榻M織者,由仲裁者變?yōu)榇龠M者。教師由教書匠變?yōu)榻逃虒W的研究者,由被動的課程實施者變?yōu)橹鲃拥恼n程開發(fā)者。要順應這樣的角色轉變,教師在反思自己的主體行為或經(jīng)驗時,哪些行為或經(jīng)驗應該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哪些應該給予否定與摒棄,都需要教師確立主體意識,發(fā)揮主體價值。教師通過培訓,自主參與,自我反思,對自己原有的教學行為重新進行審視、評價、診斷,將成功的順應新課程理念的經(jīng)驗與失敗的與新課程理念相悖的教訓進行合理歸因,分析主客觀因素;同時,在培訓中提出現(xiàn)實教學情境中的困惑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培訓以問題為突破口,不僅在培訓中滲透新課程理念,而且最后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指導教學實踐,改善課堂行為為目的,真正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以適應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無不需要教師在培訓中真正確立主體意識,發(fā)揮主體價值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講,幫助教師樹立主體意識,挖掘其主體價值既是教師培訓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布魯納曾強調(diào)指出:“人惟有憑借解決問題或發(fā)現(xiàn)問題的努力才能學到真正的發(fā)現(xiàn)的方法。這種實踐愈積累,就愈能將自己學到的東西概括為解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方式,掌握這種概括的方式,對他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是有效的?!保?]教師在教育教學情景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障礙,問題由此而產(chǎn)生。教師對問題的自主解決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會影響到教學質(zhì)量,也影響到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行動研究就是教師系統(tǒng)而公開地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其關鍵特征可以概括為參與、改進、系統(tǒng)和公開。它以教師的教學實踐問題為研究對象,重視教師的自主參與和親征,強調(diào)要通過教師之間或教師與研究者的合作來解決問題,并把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過程敘述出來,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自我意識和主體價值感,引起和激發(fā)更深層次的批判性反思。行動研究的興起,成為教師樹立主體意識,發(fā)揮其主體價值作用的突破口。
“主體”一詞,其涵括量甚廣,具有多層含義,不同層次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規(guī)定,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主體是相對于附屬體而言的;其次,主體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基于此,所謂主體意識,是指實踐活動的承擔者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所處的地位、作用以及任務的認識,它包括主體地位、主體作用和主體任務三個方面。而主體價值,是指不同層面意義上的主體在價值形態(tài)上的一般表征[2]?!叭耸侨f物的尺度”,是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在公元前5世紀提出的著名哲學命題,最早見于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3]。這表明人作為主體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教師作為參訓學員,他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價值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社會有著質(zhì)的統(tǒng)一性——人是構成社會的基礎,社會是人存在的形式。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人是受動與能動的統(tǒng)一體,而能動是人更為本質(zhì)的一面[4]。在實際工作中,教師的知識、經(jīng)驗、能力和素質(zhì)參差不齊,其個性也各式各樣。對于教師來說,繼續(xù)教育學習作為一種認識活動,決定了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實踐性。而教師作為參訓學員,也只有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guī)律,才能將科學而先進的理論與鮮活的實踐相結合,這是學習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綜合反映和最終旨歸。眾所周知,教師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管理、評價、反思、總結才可能完成。離開了具體的教學實踐,教學實踐能力的形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在這個參與互動的培訓過程中,教師作為參訓者,其主體意識的確立是其價值實現(xiàn)的充要條件。
合作反思有利于教師強化教學技能,積累教學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合作反思,可以促進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使教師能從理性的高度去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中提煉出精華,形成科研成果并進而指導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教師研究的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執(zhí)行解決問題的方案及課題研究的意義都脫離不開實踐。因此,反思實踐,在實踐中合作反思,在合作反思中研究是實現(xiàn)教師研究者角色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和形式之一。
理論、實踐是循環(huán)互動的,合作反思的本質(zhì)是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教育教學實踐過程是教師自我發(fā)現(xiàn)、自主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合作反思的績效如何,它對教師教育觀念、教師角色、教師行為究竟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只有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才能體現(xiàn)。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反思就是以新課程為標準,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互動,對自己主體行為進行診斷、評價,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改革與新課程理念不吻合的課堂教學行為,銳意創(chuàng)新,從而進一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梢哉f,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才是教師走向?qū)I(yè)化的真正途徑。只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解決反思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新課程的理念才能內(nèi)化為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動力,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才能提高,教師教學的自我效能感才會增強,合作反思的效能才得以體現(xiàn)和落實,教育教學的效率才能提高。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繼續(xù)教育,參訓教師既是受訓者、學習者,也是課程的主人,是培訓內(nèi)容的主動創(chuàng)生者,其本身就是非常豐富的培訓資源。在培訓中除了為參訓教師提供豐富的課程材料外,還要重視引導參訓教師從自身的經(jīng)驗出發(fā),設計課程、創(chuàng)生新課程,促使他們不斷思考、不斷內(nèi)化。對新課程的理解,就課程改革最為關心的幾個話題展開充分的交流、辯論……生成新想法,為新課程的創(chuàng)設和實施貢獻智慧。教師作為學習者,通過專題介紹、分組討論、自由交流、案例分析、經(jīng)驗分享、角色扮演等形式,交流思想、信息、經(jīng)驗,觀點碰撞,經(jīng)驗互補,相互學習、啟發(fā)、借鑒,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nèi)容。
幫助參訓教師將自身內(nèi)化的隱性知識通過意義化和規(guī)范化而轉化成為顯性知識,這是教師培訓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教師作為學習者其主體價值彰顯的主要途徑。所謂意義化,就是將參訓教師自身的關于教育教學的那些只可意會,不易言傳的經(jīng)驗、訣竅等用語言清晰地表述出來并賦予其普遍性的意義;所謂規(guī)范化,就是將參訓教師的那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經(jīng)驗所隱含的規(guī)律、規(guī)則揭示出來,并引導他們認識到其相關經(jīng)驗與這些規(guī)律及規(guī)則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一般說來,參訓教師身上的隱性知識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屬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類,二是只會用行動表現(xiàn)卻很難用語言進行表述之類。培訓教師應用有關原理及理論將這些知識從隱匿狀態(tài)提取出來,從而使其由個體經(jīng)驗轉變?yōu)榭梢越涣?、共享、儲存的集體普適性知識,即規(guī)范的有普遍意義的顯性知識,這是教師培訓工作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極具價值的任務,也是彰顯教師主體價值的主要表現(xiàn)。
作為學習者的教師,在培訓過程中能否從“旁觀者”轉變?yōu)椤皡⑴c主體”,能否從消極被動接受過渡到積極主動建構,能否在教育理念、教學行為,乃至教師角色等方面都得到切實轉變,能否在培訓中真正確立主體意識,彰顯主體價值,除了提高認之外,還需要多方面的客觀保障。
作為成人,教師的教育教學經(jīng)歷構成了學習的經(jīng)驗背景,經(jīng)驗本身也繼而豐富了師資培訓的課程資源,在培訓過程中,要非常強調(diào)實踐經(jīng)驗的引入和應用,如討論的方法和案例研討教學法,可以使參訓教師潛在的知識經(jīng)驗和教學技能更加明朗化和條理化,而在此基礎上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也會使他們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賦予理念以更豐富的實踐意義。當成年人在生活中感受到增加知識或提高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感的需要時,他們樂意接受學習,所以在培訓中要把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作為培訓的重點內(nèi)容。其次,相對于兒童學習者,成人更具有自我指導的深刻需求。作為參訓教師,他們一方面是有依賴性的學習者,一方面是有深刻自我指導需求和指導能力的成年人,這種由學習者向自我指導者的轉變能力的形成可以說體現(xiàn)了成人教育的成敗,也是教師培訓的所應該追求的目標。
教師培訓的最終效果應該落實到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水平的長進,而參訓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卻依賴于他們理論水平的提升,只有正確的理念才能成功地指導實踐,也只有有效的實踐才能落實先進的理念。所以,教師培訓應該特別強調(diào)教育教學實踐,重視教師在平等、探究和合作的氛圍中構建教育教學知識;重視教師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而由于教師培訓的特殊性,必須要在強調(diào)實踐的同時重視先進理論的指引作用?!皼]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只有以正確的理論來指導的實踐,才能充分發(fā)揮人對世界的能動的改造作用”[5]。要將培訓所蘊涵的精神實質(zhì)提升到理論的高度并取得共識,這將是我們今后不斷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也只有科學地平衡好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比例,才能保證把“課程的理想”變?yōu)椤袄硐氲恼n程”。
教師培訓的特殊性要求培訓者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是教育教學領域的專家,而且要求他們具有熱情、開朗、寬容的性格,擁有培訓組織者必備的素質(zhì)和能力。這些素質(zhì)和能力包括:對受訓教師的參與行為表達贊賞、支持和接受的能力,較全面的社交技巧,相當強的課堂教學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敏銳的洞察力,靈活機智和隨機應變地把握課堂的能力,對培訓工作富有飽滿的熱情等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要邀請一位具有深厚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專家進行教師培訓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為專家學者們的時間非常寶貴,而又要求這些愿意接受邀請的專家學者同時具備優(yōu)秀培訓者的個性、素質(zhì)和能力,則難度更大,因為這些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在培訓的實踐中不斷磨練和習得的。然而,高素質(zhì)的培訓者卻是教師培訓的取得成功保障和不可或缺的條件,否則培訓終將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要成功地實施教師培訓,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一批對培訓充滿熱情的,高素質(zhì)的專家型的專業(yè)化培訓者隊伍。
在眾多的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中,培訓機構采取的評價方式多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即在培訓結束時通過書面考試、論文等形式來評定培訓的質(zhì)量。這種方式固然必要,但卻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一直倡導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反而忽視了對教師主體的發(fā)展性評價。教師教育的發(fā)展性評價要求: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內(nèi)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因此,我們認為,加強教師的發(fā)展性評價是當前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在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教學形式和評價方法等方面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培訓績效問題是教師培訓的生命力之所在。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培訓績效的提升問題,那么,培訓對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將難以體現(xiàn)其實際價值。為提升培訓績效,應著力于落實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教師培訓以先進理論為引領,以教學實踐為導向,要有針對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是強調(diào)參訓教師的“真正參與”,因為“心靈的參與”、“思想的參與”是培訓的實質(zhì),使參訓教師由局外人變?yōu)檎嬲木謨?nèi)人,彰顯其主體意識和主體價值;三是在培訓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參與研討,而且要重視書面總結的重要作用,因為書面總結既包含反思的過程,又是學習者主體思維不斷拓展,理解不斷深化的過程;四是構建全新的培訓評價體系,不能簡單地用書面成績來粗略評價培訓績效,還要采用現(xiàn)場評判、問卷調(diào)查等多種形式進行綜合評價,真正彰顯教師作為學員的主體價值,落實教師培訓之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發(fā)展價值。
[1]布魯納.教學論[M].邵瑞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
[2]莫偉民.主體的命運[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251.
[3]張在林.我與你和我與它——中西社會本體論比較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3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9.
[5]肖 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9.
Teacher as a Trainee:the Generation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 Value
GAO Wei
(School of Physical Cul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Teacher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teacher development.In traditional teacher training,a teacher was treated as a trainee rather than a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ivity of training.Teachers were passive and negative without any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 value.However,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educational philosophy,teaching behaviors and roles.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transformation,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both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 value in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trainee;subjective consciousness;subject value
G45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0.06.024
2010-06-18
高 ?。?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責任編輯 高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