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海
一、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
近年來,日本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的一個最大變化是,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實行食品安全一元化領導。
2003年5月16日,日本參議院通過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根據(jù)該法規(guī)定,日本于同年7月,日本內閣府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評定食品對健康的影響,并督促各個政府部門采取相關對策。從而結束了日本厚生勞動省和農林水產省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xiàn)了食品安全一元化領導的體制。
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職責是制定和審議有關食品安全的重要政策,監(jiān)督食品安全政策的實施,同時在各部門間起到重要的協(xié)調作用。該委員會制定政策的依據(jù)是食品安全法案的基本理念。它包括以下三個內容:(一)在充分認識保護國民健康重要性的基礎上,確保食品安全;(二)在食品供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采取必要措施。如實行農產品身份證制定;(三)采取措施要考慮國際動向和國民意見,要有科學知識為依據(jù)。
食品安全委員會是由首相親自任命的7名食品安全方面的權威人士組成,檢驗對象包括食品添加劑、轉基因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家禽飼料、肥料和農藥安全標準等,對于多個具體領域,還邀請各行業(yè)專家參與研究。
食品安全委員會把風險評定和風險管理明確分開,即科學判斷食品健康的影響同具體檢驗限制所采取的對策分開。食品安全委員會評定食品對健康的影響,據(jù)此要求農水省、厚生省等采取相關政策,有關省廳再采取措施使用或限制進口等具體措施。食品安全委員會還要監(jiān)督有關省廳的措施是否得力。
食品安全委員會對食品安全性與危險性的評估報告提交農水省和厚生省。兩省根據(jù)委員會報告,發(fā)布省令和通知,對家禽飼養(yǎng)者和食品制造商進行監(jiān)督。對于類似暴發(fā)瘋牛病等國內發(fā)生重大食品安全危機場合,食品安全委員會可以作出臨時緊急處理對策。
根據(jù)《食品安全基本法》規(guī)定,農水省和厚生省對省內有關部局同時進行調整。農水省在2003年7月份設立由300人組成的消費安全局,負責食品安全殘留農藥檢驗監(jiān)督和食品標簽等工作。消費安全局檢驗結果須提交食品安全委員會。同時設立消費者信息官,綜合受理企業(yè)以及消費者對于食品衛(wèi)生安全的意見。與此同時,厚生省將食品保健部改為食品安全部,在該部內設立進口食品安全對策室,強化對進口食品的檢驗。
二、多次修改《食品衛(wèi)生法》
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對食品安全的法規(guī)進行了多次重要的修改,其結果是對進口食品安全的限制越來越嚴格。
(一)2000年5月第1次修改
根據(jù)原來的《食品衛(wèi)生法》在進口檢驗檢疫時,如發(fā)現(xiàn)有違規(guī)農產品或食品,日本政府只能對其采取廢棄或退回的措施。2000年5月修改的《食品衛(wèi)生法》規(guī)定,如果發(fā)現(xiàn)有關農產品或食品存在安全問題,而且日方認為出口國安全措施又不充分,在厚生勞動大臣認為必要時,則可對出口國或廠家的同類農產品或食品全部采取禁止進口措施。
(二)2002年7月第2次修改
2002年7月31日日本參議院通過《食品衛(wèi)生法》修正案,并于同年9月開始實施。這項《食品衛(wèi)生法》的重要修改有以下3個內容:
1.在進口檢驗檢疫中發(fā)現(xiàn)超標可能性大并會危及健康的情況下,厚生勞動大臣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對特定國家、地區(qū)或者制造者的農產品或食品采取全面的禁止進口和銷售的措施。
2.經考察認定出口方采取了充分的防止措施后,可以解除禁令;
3.強化對違反食品衛(wèi)生法的處罰措施,即新法實施后如再發(fā)生違反食品進口規(guī)定的進口商,將被處以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3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三) 2002年11月第3次修改
2002年11月,日本厚生勞動省又一次提出修改《食品衛(wèi)生法》。修正案規(guī)定,含有未設殘留標準農藥等進口農產品一律禁止流通,對危險減肥食品采取臨時禁止銷售措施,強化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制度等。這意味著,以后向日本出口的農產品即使農殘安全合乎標準也有可能被拒之門外。
(四)2003年11月第4次修改
2003年11月,日本再一次提出修訂《食品衛(wèi)生法》,并于2004年1月24日通報評議截止后施行。厚生勞動省發(fā)布通報,對《食品衛(wèi)生法》的強制性規(guī)則做出補充,要求對帶疫病畜禽肉類實施禁令,其主要內容是:
1.將《動物傳染性疾病控制法》中所列的疾病補充到《食品衛(wèi)生法》所防范的疾病中,總共有57種傳染病。它們包括國際獸醫(yī)局(OIE)關于牛、羊、豬、馬、禽的B類疫病,而且還包括牛中山病、赤羽病等16種其他新增疫病。
2.禁止攜帶以上疫病的牲畜和家禽肉進口并作為食品銷售。
3.禁止一切以銷售帶病牲畜和家禽肉為目的的買賣、加工、使用、存儲和展覽活動。所謂B類疫病是指那些傳染性相對較弱,對動物健康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其中有些傳染病經無害化處理后對人體不構成危害,患有這類傳染病的動物肉經處理后可以供人類食用,或作為動物飼料、工業(yè)原料使用。
(五)2004年5月第5次修改
2004年5月,日本厚生勞動省發(fā)出通告,對部分食品、添加劑等的農藥殘留基準進行了修改。新增11種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修改了4種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新修訂的食品衛(wèi)生安全標準絕大部分產品從2004年9月1日開始執(zhí)行,個別產品的殘留基準是從公布之日開始施行。
(六)2005年6月第6次修改
從2003年5月起,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jù)修改后的《食品衛(wèi)生法》,準備在3年內逐步引入食品中殘留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肯定列表”制度。以后,日本于2003年10月和2004年8月兩次公布了該制度的草案內容,并公開征求了意見,并通過日本藥事和食品衛(wèi)生審議會的審議后,于2005年6月公布了《食品衛(wèi)生法》中《食品中殘留農業(yè)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簡稱《肯定列表》)的最終方案。在征求各貿易伙伴和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后,于2006年5月29日正式實施。
《肯定列表》涉及對所有農業(yè)化學品的管理。在該制度下,對所有農業(yè)化學品制定了限量標準,包括“暫定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和“一律限量標準”。此外,還制定了“豁免物質”清單?!犊隙斜怼飞婕暗霓r業(yè)化學品殘留限量包括4個類型:
1.“暫定標準”共涉及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734種,農產品食品264種,暫定限量標準51392條。
2.沿用原限量標準而未重新制定暫定限量標準,共涉及農業(yè)及農業(yè)化學品63種,農產品食品175種,殘留限量標準2470條。
3.“一律標準”是對未涵蓋在上述標準中的所有其他農業(yè)化學品或其他農產品制定的一個統(tǒng)一限量標準,即0.01ppm。
4.豁免物質,共68種,包括殺蟲劑和獸藥13種、食品添加劑50種和其他物質5種。
此外,還有15種農業(yè)化學品不得在任何食品中檢出;有8種農業(yè)化學品在部分食品中不得檢出,涉及84種食品和166個限量標準。
三、實施《種苗修改法》
日本從2003年7月8日起正式實施《種苗修改法》。該法案修改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擴大了處罰的范圍,即不僅要對繁殖和銷售受保護種苗的團體或個人進行處罰,而且還把購買和栽培受保護種苗、銷售和進出口其收獲物的企業(yè)或個人也列為處罰對象。二是加大了對侵權者的處罰力度。修改后的種苗法,對侵權的個人雖然仍維持原來的處罰辦法,可以判處3年以下徒刑或處以300萬日元以下提高到了1億日元以下。
日本實施《種苗修改法》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對海外利用日本優(yōu)良品種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被出口到日本時進行制裁。目的之二,是通過向出口方收取專利使用費,既保護了日本知識產權,又可以削弱出口方的農產品價格競爭力,保護日本農業(yè)。
日本有關法律規(guī)定,農業(yè)技術人員如果開發(fā)出具有“產量高”、“抗病蟲害”、“花卉或果實大”等原有品種不具備的特點的新品種,就可以申請注冊“育成者權”(專利權)。經審查認可后,“育成者”(新品種培育者)就可以享有新品種種苗和收獲物的生產、銷售和進出口等專利權。非權利人如果希望種植這些新品種,必須向權利人支付專利使用費。日本的新優(yōu)良品種保護期原則上為20年,果樹等樹木的保護期為25年。
四、推行優(yōu)良農產品認證制度
日本農林水產省決定在2005年之前建立優(yōu)良農產品認證制,對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能夠正確進行“身份”管理的優(yōu)良農產品給予認證,并授予認證標志。
起先,日本對大米和牛肉實行身份證制度。為了確保消費者能夠吃上質量可靠的大米,并防止外國大米冒充日本大米,日本農林水產省決定從2003年起在全國推行大米身份證制度:大米生產者要在米袋的條形碼上標明生產者姓名、栽培經過、米的種類、認證號碼和產地等;加工者要標明是否是精米、加工批量及號碼;銷售者要在商店提供產地信息備查號碼。日本政府在檢討應對瘋牛病問題失誤中吸取教訓,認識到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危機意識和危機管理體制,牛肉從農場到飯桌,整個流通過程缺乏透明度。因此決定要實行“牛肉身份證”制度,對牛肉的生產和流通的全過程進行監(jiān)督。
繼大米和牛肉之后,日本農林水產省決定將身份證制度原則上推廣到所有農產品。申請“身份”認證的農產品,必須正確地表明該產品的生產者、產地、收獲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名稱、數(shù)量和日期等。計劃由民間設立專門從事農產品“身份”認證的機構,負責接受農產品生產者和流通企業(yè)的認證申請,授予認證標志。如果發(fā)現(xiàn)以弄虛作假等手段取得認證證書,或取得證書后沒能完全履行規(guī)定的義務,有關企業(yè)和人員的名單將被公布,并將處以100萬日元到一億日元的罰款。
五、嚴格食品標簽的管理
日本的食品標簽內容越來越廣,要求越來越嚴。根據(jù)日本《食品衛(wèi)生法》、《日本農林物資規(guī)格化和質量表示標準法規(guī)》(JAS)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在日本市場上銷售的各類蔬菜、水果、肉類和水產品等食品都必須加貼標簽,對產品的名稱、原材料、生產日期、食用期限、保管方法、原產地等內容進行明確的標識。同時,對進口食品也同樣必須按日本的要求加貼標簽。
現(xiàn)行的日本食品標簽內容和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引起食品出口者的特別注意。
1.食品添加劑標識。根據(jù)規(guī)定,新鮮食品和加工食品均需標識使用的添加劑。對于有外包裝的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劑無論是天然的還是合成的均需詳細注明。食品中使用各種添加劑的物質名稱,在原材料欄里按所占原材料比重的大小順序進行標識。
2.過敏性標識。從2002年4月開始,日本規(guī)定食品中如含有過敏物質必須標識,并指定了食用后有可能導致產生低血壓、呼吸困難和神經障礙等疾病的24種過敏性物質。日本要求對雞蛋、牛奶、小麥、蕎麥和花生等5種食品的容器包裝上注明所含過敏性物質,即使在加工工藝中使用過、成品前已消失的過敏性物質,也必須注明。
3.食品營養(yǎng)標識。日本規(guī)定,在食品標簽上要求標識其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同時還要求注明是否屬于天然食品、有機食品或轉基因食品等。對果汁成分等標識要清楚,如使用濃縮果汁加水再還原而成的果汁,要注明“濃縮還原”的字樣;直接用果汁加工而成的飲料則注上“純果汁”字樣。對橘汁、葡萄汁和菠蘿汁8種果汁飲料禁止使用“天然果汁”字樣,并要求上述飲料必須在外包裝上標明“濃縮還原”和“直接飲用”字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