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月波 圖/衛(wèi) 平
近日,宜興市檔案館從南岳寺征集進館一批珍貴檔案,年代上至清朝同治五年,下至民國十七年,主要內容涉及地契、田契、山契、田賦征收通知單、各類版串、罰金收據、易知由單、魚鱗冊等、內容十分豐富。由于年代久遠以及缺乏妥善的保管,部分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破損、蟲蛀、字跡褪色等現象。一經進館,宜興市檔案館便開始進行搶救性修復,專門聘請了檔案修復經驗豐富的原館長王應松老同志,筆者也有幸參與到修復工作中,歷時一個月,逐張修復,共修復清朝魚鱗全冊9冊,契券薄1冊,土地登記冊3本,執(zhí)業(yè)田單及土地證193張,地契130張,各類版串及雜契83張。
該次修復的檔案,數量最多的就是執(zhí)業(yè)田單、地契及魚鱗冊。
執(zhí)業(yè)田單,是土地所有權屬的法律文書,也就是土地所有證。據了解,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實行“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按田造冊,印發(fā)“田憑”,“以安恒業(yè),為此給憑永遠存執(zhí)”,原有地契和簿冊一律焚毀。1864年,天京陷落,天平天國運動失敗,清庭恢復原有賦稅制度,對土地重新清理核查歸戶,宜興、無錫、江陰地區(qū)于同治五年再次清丈土地,政府重新頒發(fā)田單。
此次所有修復的執(zhí)業(yè)田單中,同治五年的執(zhí)業(yè)田單就有78張,這78張同治五年的田單在宜興歷史上應屬于最早由政府頒布的土地所有證,十分難得。每張同治五年的執(zhí)業(yè)田單篇首都著有“荊溪縣,為清量給單是照得縣城克復以后冊契散失民間天地混淆”字樣,清楚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大狀況。田單上亦注明“照章于墾熟之次年入冊完賦”反映出當時宜興地區(qū)飽受戰(zhàn)爭禍亂,人民群眾生活之疾苦,連清廷政府都不得不減免稅收。
對于這些珍貴檔案,在修復工程中,先是針對破損處修補,補洞、溜口或者加邊后再用整張托紙逐張托裱,增強了紙張強度,提高了檔案的使用壽命。
另一部分比較重要的檔案就是地契。所謂地契,是我國古代土地買賣的契約,也是土地所有權的憑證。中國五千年歲月的流轉,土地一直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基本,從土地對于人民生存的重要性來看,這些古舊的地契,不僅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亦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次修復的地契,清代64張,民國60張。清代的地契總體上是采取“民寫官驗”的形式,即先由買賣雙方自行協(xié)商,書寫地契,然后由官府采取一定的方式對民寫地契驗核并收取一定的稅銀。民寫地契基本都是沿用固定的格式,主要要素包含賣方、買方、賣地原地、土地座落、面積、價格、時間等,結尾著“此字二者情愿,今恐無憑,立契為照”之類的話,篇尾落買方,中間人,代筆者。此批檔案中,經官府驗核的官契只有少數,大多數為未經官府驗核的“白契”。少數官契皆加有騎縫章和契尾。只是契約所立時間與契尾所加時間相距甚遠,筆者所見之契立契時間為光緒五年六月,契尾所加時間為光緒六年三日。民國時期地契多沿用清代格式。亦有官契民契之分。官契與民契相比,一是在民間所立之契約上加蓋官印,二是在最后加有一頁紙張印有“江蘇省財政廳印發(fā)不動產賣契官契”標題以及官印。
地契紙張面積較大且數量較多,在托裱過程中對于有些破損嚴重的檔案,往往需要兩人合力才能順利進行托裱。另外為了便于辨識,在修裱的最后,決定在每張地契上都再加貼一張標簽紙,將每張地契的要素都標識出來。雖然這個做法需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都會為后續(xù)分類工作的展開提供相當的便利。
第三就是魚鱗全冊,魚鱗冊就是把田地、山塘連綿不斷,細細密密的繪制起來,標明土地所有人、四至等。魚鱗冊是我國歷史上的一種土地清丈法。始創(chuàng)于南宋,完備于明,延續(xù)至明清。是古代為征派徭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制的土地登記簿冊,也是統(tǒng)治者向農民征收田賦的主要依據。
此批修復的魚鱗冊共有9冊,其中有7冊為連號,每冊100頁,黃色封面線裝,每張折合成雙面合兩頁,以“弓”為計量單位,標明所有者姓名,四至,面積等。另外兩冊為孤本。在連號的7冊中有兩冊在中間對折處已全部破碎,修復難度較大,但是考慮到其所畫土地圖形還是可以辨認,還是決定盡量加固并再現有的基礎上恢復其原貌。
由于這兩冊每頁紙的中間部分全部破損,托裱難度很大,于是采取了先固定還原其大小再托裱的方法。第一步對原檔案編號,做好數量記錄,第二量好檔案大小,在一張紙上畫出與檔案長寬一致的方形并裁出略大于原檔案的托裱紙張,第三拆除原線裝,將中間部分已全部缺失并已破損為兩張的檔案字面朝下,將檔案四角與已畫出的方形圖形四角對齊并固定,在中間缺失部分,先用較小宣紙?zhí)钛a檔案空白處并將破損檔案重新黏合成一張,恢復其原來大小,第四,在檔案恢復大小并已溜口的基礎上再逐張托裱,上墻晾干,第五,下墻修裁毛邊折合雙頁再根據原編號整理重新整理裝訂成冊。
另在封面的修補過程中,考慮其是黃色,而一般托裱宣紙為白色,為了在色澤上保持一致,于是采取了將修裱紙張做舊的處理。在托裱用的漿糊中混入用滾水泡好的濃紅茶水,要注意不要將茶葉倒入,調勻后,先在一張宣紙上刷上此漿糊,再用另一張宣紙覆蓋其上,排實,上墻,風干后紙張便會出現自然的黃色,便可以用來做仿古的封面封底。
本次修復的魚鱗全冊有一點比較可惜就是圖冊上并未著明年代,具體還需進一步考證。
這些地契不但真實反映了清代民國時期南岳寺田地的流轉方式及過程,也真實反映了清末民初時期宜興整個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概貌,對土地制度史、古代晚期歷史(明清史)乃至宜興近現代社會經濟史等領域的研究都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也填補了宜興市檔案館在這塊領域的館藏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