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巧
一直希望思考出一個能夠詮釋李健十幾年記者生涯的好題目,什么題目能稱之“好”,如果按李健本人所言,新聞稿得具備“新、奇、特”才能說得上“好”,那么記者不想去刻意找新、奇、特的詞概括他。因為李健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實干,一種樸實。無需華麗,無需修飾,只需原原本本地展示他本身,就已足夠。最后決定,本文題目采用了在京報集團領導任命他為京報傳媒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職位時,他對領導許諾的八個字“盡心盡力,問心無愧”,他用行動印證了這八個字。記者在一個傍晚,走訪了這位剛剛走進廣告經營還不到一年的資深記者,聽他徐徐道來他的記者生涯和對報業(yè)生存發(fā)展的看法。
北京日報、晚報在2010年1月廣告經營中實現(xiàn)了開門紅,同比2009年增長了40%。在李健接手后的2009年京報集團一年的盈利超過2008年盈利的一倍多。李健說:“在廣告經營方面,自己只是一個小學生,是外行,但會全力以赴”。
立足本身,增強報紙品牌影響力
京報傳媒經營有限公司是隸屬于北京日報報業(yè)集團,負責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京郊日報的廣告經營工作。這支平均年齡28歲的年輕團隊,依托京報集團的強大影響力,近兩年的廣告經營呈現(xiàn)上升趨勢,廣告收入已連續(xù)多年穩(wěn)居全國第二名,長江以北地區(qū)第一名。
李健分析說:“北京報業(yè)集團有十報,三刊,一網一社。從媒體規(guī)模來講,是北京的航空母艦,占據(jù)著龍頭老大的位置。集團本部,一共有三張報紙,北京日報,北京晚報,還有京郊日報。日報是黨報,晚報是市民報。作為一個趨勢來講,有一組數(shù)字顯示,2009年北京晚報的訂閱量和發(fā)行量是近十年以來最多的一年。晚報的訂閱量比2008年上漲了27%,其訂閱數(shù)超過了四十五萬。日報的訂閱量比2008年上漲超過了15%。晚報的讀者一部分是訂閱,一部分是零售購買,訂閱和購買的比例一般是5比5,這么算,其日均發(fā)行量就是80萬~90萬,有時會突破100萬。這個現(xiàn)象表明,作為傳統(tǒng)媒體有它獨具的優(yōu)勢,這是不能磨滅的。”
從讀者群分析,李健說:“讀者群非常穩(wěn)定,晚報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晚報從2分錢一份、8分錢一份、5毛錢一份漲到了現(xiàn)在的1元錢一份,讀報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北京晚報讀者群國際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晚報主動讀者的比率高達96.1%,高居北京各報首位。從各年齡段的讀者覆蓋率來講,也是最為合理最為均勻的,北京晚報1/3以上的讀者是高學歷人群,占北京晚報整體讀者群的35.7%。另一角度,晚報占有的高收入讀者最多,其中高收入指8000~10000每月的收入讀者占到58.1%。在這個層面上講,北京晚報的品牌影響力并不像好多競爭媒體所說的那樣?!?/p>
李健現(xiàn)在從采編轉到廣告經營,360度的大轉彎。但他始終認為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核心在于內容。李健說,“沒有內容、沒有高品質和鮮明的觀點,一個媒體是很難生存的。在這么激烈的平媒的競爭中,內容建設始終是第一位的。晚報五十多年為什么能夠長盛不衰,不管是發(fā)行市場還是廣告經營市場,都高居北京平媒市場份額的老大。首先經營部門跟編輯部門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絕不是對立的。在共同的發(fā)展當中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編輯部門和經營部門同等重要。從某種角度看,內容支撐著報業(yè),經營維系著發(fā)展。印刷成本、紙張成本、采編成本是靠經營來支撐和維系的。”
記者生涯十幾年,
報紙優(yōu)勢在于內容
采訪開始時,本該記者說開場白,李健卻自己先說了,一種記者談話的嫻熟盡顯其中。言談舉止中,記者看到的是老前輩的一種職業(yè)自豪感。
回歸內容,李健說,“我當過編輯部主任,怎么打奧運這個仗,你就必須有比別人先一步的東西。首先,稿件角度、深度、延展度。第二,版式編排。你靠什么吸引住讀者,在英國我學到跟新聞聯(lián)系最緊密的一個詞叫hook,其本意叫魚鉤,延伸意思是勾住,你靠什么勾住讀者——稿件質量、版式,形成的整體深度。奧運會刊在辦到第十期的時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常春同志親筆題詞稱贊奧運中文會刊辦得好,信息量大,印刷精美,編排生動,引人入勝。我雖然是日報編輯的主任,但奧運會刊不是日報的風格,是完全另外的一種風格。所以我要跳出日報的風格,且必須有創(chuàng)新的東西。比如對中央領導活動的報道,跟黨報的報道風格完全不一樣,我找到這么些角度,從稿件制作到版式設計都更加注重鮮活生動。”
記者也是讀者,記者一定要找到自己在這張報紙上最想讀的內容。一定要有深度,一定要有角度,一定要有鮮明觀點,一定要有可讀性。報紙絕對有網絡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報紙的真實性、深度延展性是網絡無法替代的,網絡只能給人們一個信息的快速瀏覽,沒法過濾沒法滲透,但報紙可以做到。傳統(tǒng)媒體的品牌資源絕對沒有枯竭,而且傳統(tǒng)媒體不能成天異想天開去想怎么發(fā)展報紙的新媒體形式。
李健告訴他的團隊,最重要就是增強自身的實力。廣告的經營市場,在以后會更加殘酷,更加激烈,那靠什么來打仗,只有靠報紙這個平臺,要增強北京日報報業(yè)集團的硬實力。
一本回憶錄,
2008年的那些事兒
李健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直接就職于北京日報編輯部,剛開始做體育記者,后來做時政記者,做了十幾年記者。最為印象深刻的是李健全程經歷的北京申奧。在開始談申奧那段經歷時,他說,“我老了我一定寫一本回憶錄,我要告訴我的子孫后代,當年申奧團隊是一共100多人,我是100多人的一員。而這一百多人從某種程度拉動了中國GDP的增長?!庇浾吣軌蝮w會他內心激動和興奮。
剛加盟奧申委的那年李健27歲,北京申奧成功那年他29歲。兩年中,他一直沒有休假也沒有周末。國際奧委會評估團來北京前后,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白天全程跟隨評估團考察,晚上寫稿,七天七夜下來,竟禿了一塊頭發(fā)。
九年之前的那一幕幕浮現(xiàn)眼前,李健陳述:“宣布申奧成功的一剎那,所有的人都互相擁抱在一起,大家流著淚,忘情歡呼慶祝?!?/p>
關于申奧會徽,也有李健的那一“插手”。申奧的會徽其實是一個落選的作品,最后的競選十部作品沒有那件。在最后那十個作品中是李健和他的一個同事負責開車給領導送過去進行最后選擇,后來他和同事把那件已經落選的作品也帶過去給領導重新審看,申奧會徽“太極人”就是這么被挽救回來了。
2008年的事兒,還有汶川大地震。李健是第一個去汶川的北京平媒記者,他自己坦言:“其實我膽不大,實話實說,我暈高。大地震的一剎那,我跟社長主動請纓去汶川,但開始不被批準,后來我執(zhí)意要去。副總編輯后來終于通知我,社長默許我可以去。晚上六點接到通知,我馬上訂好當晚十點一刻的飛機,就四個小時的準備時間,我簡單帶了點東西,去四川了,到了成都大概快凌晨三點。我和兩個同事,早七點坐上軍隊的車往都江堰走,過程非常驚險,現(xiàn)在想想還后怕。一面是大山,懸崖峭壁,地震給震酥了,另一邊是水流湍急的岷江,一條窄窄的車道,很危險,路過一裂了一半的橋。七公里路程很艱難。在汶川沒法發(fā)稿,沒信號,什么都沒有,只能返回都江堰,我們跟著部隊往里沖,然后往回撤。第八天是總編輯給我下了死命令讓我回京。在這之前我已經接到兩三個返京的命令了?!?/p>
核心在于“團隊”,
團隊在于“以人為本”
北京日報報業(yè)集團現(xiàn)在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團隊要有很好的執(zhí)行力,要勇于創(chuàng)新。一個人的頭腦永遠是局限的,大家的頭腦風暴出來才能形成亮點,形成創(chuàng)造力,進而轉化成生產力。管理團隊,李健注重“以人為本”。
李健說,“我非常注重企業(yè)文化的培養(yǎng),企業(yè)要有自身的獨特企業(yè)文化”。京報傳媒那么多兄弟姐妹,如何融合進去,如何做好一個領導?李健說,“我來到這個京報傳媒經營部門定了兩個工作目標。第一,集團利益,我們所有經營的報紙版面都是國有資產,怎么讓這個國有資產保值升值,從而達到集團利益能夠良性可持續(xù)地發(fā)展;第二,在確保集團利益的前提下,我要考慮京報傳媒150名員工的個人利益”。
李健在工作之余會和員工小聚,有時也會和大家一起唱卡拉OK,但在工作的時候一定是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李健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真真正正的實現(xiàn)以人為本,我當領導這么多年,我沒有太多技巧、藝術,但我認為優(yōu)秀的領導是在團隊取得成績的時候,讓團隊同事在前頭,自己在后面默默地看著;當團隊遇到困難,需要承擔責任,需要承擔風險的時候,領導應在最前面。我一直以這個為原則,一定要真真切切的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若要求團隊做到,首先自己必須做到,團隊加班我一定要在?!?/p>
經營行業(yè)局面錯綜復雜,挑戰(zhàn)性很強,但李健從容淡定,他把經營工作作為人生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