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昊,林 寅
(中國人民大學 統(tǒng)計學院,北京 100872 )
本文調研的目的是對燃油稅改革的實施效果進行快速跟蹤,從公眾的角度來反映燃油稅改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文章主體部分將按照政策感知、政策目標、政策影響和政策宣傳等4個方面來展開。前面部分是對問卷題目的基本情況展示,以及從政府方面出發(fā)的宏觀作用分析,還有從公眾角度出發(fā)的對燃油稅政策認同和回饋的分析;后面部分是交叉列聯(lián)分析,旨在發(fā)掘更加深入有效的參考信息。最后通過匯總,結合指標體系的創(chuàng)建,對整體的效果作出評價。
本次調研在北京地區(qū)共發(fā)放350份問卷,采取兩階段等概率抽樣的方法。最終匯總共得有效樣本206份,其中男性154人,女性52人,性別比例為1∶0.337。 我們的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
圖1
1.被訪者學歷分布
在我們有效回收的206份問卷中,受調查人員是初中及以下的占0.97%,99.03%是高中及中專以上的學歷,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共有119人,占全部的57.76%。
2.被訪者機動車使用類型
在的受訪者中,有34人不擁有汽車。在擁有汽車的172個有效樣本中,跑營運的有67個樣本,占有機動車受訪者的39%;私人使用的有105個樣本,占61%。
燃油稅的討論已經進行了近14年,直到2008年底才敲定于2009年1月1日開始實施。此方面調查旨在能夠展現公眾對最終的燃油稅政策的熟悉程度。從一定的側面看,公眾對政策的熟悉程度關系到了公眾對政策的看法。
表1 公眾對燃油稅政策感知程度頻數分布(n=206)
調查結果如表1,51.5%的受訪者對政策的熟悉程度在“比較了解”程度之上,而表示“不了解”的受訪者只占總體的16%。由調查結果,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公眾對燃油稅的熟悉情況令人滿意,這也為接下來的調查的結果有效程度做出了保證——如果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話,那么所調查得出的關于燃油稅政策的回饋就沒有說服力。
對政策目標的解讀,參考近14年的相關文獻,總結起來大概包括這幾個范疇:促進交通改革、促進規(guī)范稅收、改善交通。對政策目標認同度的調查是通過公眾對相應觀點的認同程度與政府說法的對比來進行的。以下是調查結果:
1.公眾對燃油稅能改善交通收費的認同
從政府方面看,燃油稅改革將通過取消養(yǎng)路費等完善我國的交通收費結構,避免亂收費現象。同時,國家取消了公路和過橋的收費站,實際上也就避免了某些“黑口”的存在,讓廣大司機能夠減少一些負擔。對于這個目標,公眾的認同度見表2。
表2 公眾對燃油稅改革能改善交通收費的認同度頻數分布(n=206)
從公眾態(tài)度調查結果來看,表示不贊成的公眾占了半數,而表示贊成的公眾只有20.9%,可見在關于燃油稅改革能避免亂收費的角度上,公眾是不甚認同的。在調查中,就有司機曾經表示,燃油稅改革之所以拖了那么久就是因為利益協(xié)調上很難達到一致,畢竟這個改革牽扯到了很大的幾個利益集團。這與政府的收費等操作不夠公開透明具有一定的關系。
2.公眾對燃油稅能夠改善交通的認同
從理性人的角度出發(fā),車主為了減少額外的燃油稅支出,必然減少購油,進而減少車輛的行駛。在燃油稅出臺之后,很多近距離的交通運輸方式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跡象,如上路車輛數目的略微減少以及上路車輛行駛里程的減少。顯然,這對減少日益加重的交通擁堵和道路壓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對此,公眾的看法如表3。
表3 公眾對燃油稅改革能減少交通擁堵,降低道路壓力的認同度頻數分布(n=206)
對于這個問題,公眾的看法就比較分散了,持各種意見的公眾比例比較接近,各個意見的百分比分別是16.00%、 25.20%、23.8%、17.50%, 17.50%。從總體上看,持贊成意見的比持反對意見的稍多,但幅度也不是很大。說明公眾對這一個問題的看法不一,輿論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傾向。至少,可以斷言,實行燃油稅的這個目標的公眾認同度不是很統(tǒng)一。
針對擁有機動車的公眾進行實際考評,從而能夠得出燃油稅對個人的實際影響。在實際進行調查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分支的選項,將有車的公眾和沒有車的公眾區(qū)分開來。對政策影響的研究主要包括了費用變化、使用頻率變化、行駛里程變化三方面。其實這也是實施一個月后進行快速跟蹤調查能夠挖掘出的有意義的指標。考慮到大部分公眾對使用頻率和行駛里程變化呈一致的關系,在實際調查中把這兩項指標結合在了一起,而費用作為一個單獨的指標進行調查。
1.使用頻率和行駛里程變化
公眾的變化如表4所示。
表4 有車公眾在燃油稅改革實施一月后機動車使用頻率與行駛里程變化情況頻數分布(n=172)
從總體上來看,這個結果是相當明顯的:燃油稅政策實施才一個月,公眾的反應就已經十分強烈了。當然,大部分公眾還是沒有多大變化的,畢竟使用頻率和里程這樣的東西是需要一段調整時期的。而有48.84%的公眾有不同程度的減少用車,可見這個政策達到了減少用車的目的。
2.費用變化
考慮到無法考評公眾在實施前的費用支出——一般公眾無法對自己平時的支出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字(畢竟還有各種其他的費用),本文采用的是“變化幅度調查”,直接從變化的幅度入手。盡管公眾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但在變化程度上會有一個比較接近的認識,調查結果如表5。
表5 有車公眾在燃油稅改革實施一月后費用變化情況頻數分布(n=172)
和里程頻率變化的情況不同,在費用變化方面,反而是高達60%的受訪者表示費用比之前有所增加。不過我們認為,公眾在這個問題上可能存在這一些思維慣性,畢竟他們在燃油稅政策實施一個月后明顯感覺到加油費增加了,因此可能會夸大這種增加的力度。這樣的情況在以前許多針對公眾的政策回饋調查中都有出現,因此這只能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情況來看,而更深入的結論應該由后面的交叉列聯(lián)分析得出。
在本部分進行的是政策宣傳效果的評估,主要是針對宣傳管道進行的。這部分可能更多的是給政府的宣傳方案提出一些建議和改進的措施。調查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公眾主要獲取信息的渠道頻數分布(n=206)
調查表明,盡管現在網絡渠道正在逐漸被公眾接受,但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還是傳統(tǒng)的電視廣播以及報刊雜志。當然,現在傳的很火熱的所謂“網民輿論”以及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信息及時的特點而出現的一些“事件焦點”,也證明了網絡作為一個新興媒介的作用正在不斷擴大。
為了深入挖掘數據的隱含信息,同時得出更多的有指導意義的結論,本文將就一些問題進行交叉列聯(lián)分析,我們選定的置信度為95%。
為了更深入了解機動車使用類型與費用變化的關系,對機動車使用類型和費用變化進行了交叉列聯(lián)分析,結果如表7。
表7 不同方式機動車使用者費用的變化情況(n=172)
從交叉列聯(lián)分析的表可以看出,對于使用方式是營運的受訪者來說,他們的費用變化絕大多數都是“增加”;而對于私人使用的受訪者來說,他們費用則各種變化都有??梢姡加投愓邔τ跔I利的受訪者來說影響更大,而且是讓他們的費用增加。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公眾態(tài)度和政府態(tài)度的分歧。
從交叉列聯(lián)分析可以看出,私人使用和營運在使用頻率和里程的變化的區(qū)別不大。
表8 不同方式機動車用戶機動車使用頻率和行駛里程的變化情況(n=172)
表9 不同學歷的公眾對政策的感知渠道(n=206)
從信息的來源與學歷的交叉列聯(lián)分析來看,在各個學歷的信息來源渠道分布與總體的分布差異不大。當然,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比例,大學本科以上的受訪者是最大的,這個與人們的認識基本相同。從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小區(qū)宣傳和公共場所宣傳的比例是比較小的。
通過這次的燃油稅政策效果調查,對實施一個月的燃油稅后公眾的回饋情況進行了快速跟蹤,并從結果中得到了四條具有參考意義的結論。
51.5%的受訪者對政策的熟悉程度在“比較了解”程度之上。從這一點看來,政府對于燃油稅的宣傳還是比較到位的。2008年12月18日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從通知的出臺到2009年1月1日開始正式征收燃油稅,政府預留出了12天的緩沖時期。同時,廣大媒體配合政府切實做好了宣傳工作,對于燃油稅如何征收、居民如何應對以及相應的對策都進行了積極的宣傳與倡導。因而在我們的受訪者中,超過半數能夠對于燃油稅政策比較了解,為燃油稅改革的順利實施做好了鋪墊工作。
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只有不到16%的受訪者是通過網絡了解燃油稅改革的,而接近84%的受訪者是通過諸如報刊、廣播、電視知曉燃油稅改革以及具體改革辦法的。因此,雖然網絡在我們國家普及率很高,但也不能忽略傳統(tǒng)媒體在宣傳信息,尤其是政府政策法規(guī)方面的巨大作用。
實際上,我們以為政府實施燃油稅改革,通過取消養(yǎng)路費、取消公路和過橋的收費站等政策要達成的目標是避免某些“黑口”的存在,讓廣大司機減少一些負擔。然而,調查顯示,受訪者對于燃油稅能夠改善交通收費是不甚認同的,而且不存在私人用車與運營用車的差別。這就說明不管是私人用車還是運營用車,超過半數車主認為燃油稅并不能改善交通收費,這個結論與政府的期望是有差距的。而差距的原因可能在于部分車主只關注眼前利益,畢竟對于那些不是經常跑長途的司機來說,不管是私人用車還是運營用車,征收燃油稅提高了用車成本,但又可能享受不到過橋費等的減收優(yōu)惠。由此看來,政府對于燃油稅深層次意義的宣傳還是需要加強。
這一點是不難理解的。對于燃油稅的改革與政策的理解并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知識或者理論,普通公眾都可以通過媒體的宣傳了解到。但是,對于國家為什么要進行燃油稅改革,燃油稅改革所隱藏的深層次的內涵,可能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與領會的。其實,政府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成品油價格、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為深層次目標而實施的燃油稅改革,還是需要更多的觸動本質的宣傳,才能讓公眾真正接受稅改、擁護稅改。
綜合以上我們的分析結果,對于政府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應該在有代表性的地區(qū)進行小規(guī)模的摸底調查。尤其是在對政策的宣傳方面,不僅要努力讓公眾能夠認同政策,而且一定要加強對于政策法規(guī)的深層次問題的宣傳力度。從這次調查也看出了,其實公眾也是具有一定理解力的,比如在一些政策目標上體現了高度認同。而強烈的分歧往往也在于深層問題,而這種理解的差異如果沒能得到統(tǒng)一,就會造成上層與基層兩個聲音的情況。
第二,政府在評估政策的影響的時候,應該考慮調查對象的階層分布情況,尤其是進行調查的地點也要斟酌再確定。而且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采取隱瞞身份的暗訪。從我們的調查體會中來看,很多公眾在面對鏡頭的時候,或者面對政府主導的調查的時候,往往有“善良心理”,即希望自己展現的是一個“好公眾”形象;而只有面對無壓力的情況下,才能夠暢所欲言。
總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調查所表明的一些結論與問題,通過燃油稅政策實施一年后的快速跟蹤回饋,能夠促進政府對現行燃油稅政策的進一步改進,也能夠把公眾的真實情況反映給相關的決策部門和關注這一政策實施效果的所有人。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地稅局課題組.開征燃油稅的正、負效應研究[J].理論月刊,2006(6).
[2] 孫宗國,馮婷婷,李建.科學發(fā)展觀視角下的燃油稅問題分析[J].科教文匯,2008(5).
[3] 王文童,等.開征燃油稅的正負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2(24).
[4] 韋堅.燃油稅改革面臨的難題與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4).
[5] 孫芬玲.燃油稅開征之我見[J].決策探索, 2006(9).
[6] 劉源,幸紫菀.養(yǎng)路費轉燃油稅之我見[J].科學決策,2006(7).
[7] 聶慶軼. 燃油稅開征:困境與出路[J].社會觀察, 2006(3).
[8] 劉洪慧,梅金干.燃油稅開征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北方經濟, 2006(2).
[9] 李金華.試論我國燃油稅改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7).
[10] 李晶.未雨綢繆,制定完善的燃油稅征管理措施[J].翰林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