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潔,江有琴,徐永銀
機械通氣是搶救、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常用措施,療效顯著,而隨之產(chǎn)生的呼吸機依賴便成為臨床機械通氣治療時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颊咄ㄟ^對呼吸機依賴患者進行心理評估,發(fā)現(xiàn)不同的文化程度、經(jīng)濟條件、職業(yè)等因素均影響患者對撤機的依賴程度從而對撤機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疑慮、恐懼等心理反應(yīng),但患者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通過在撤機過程中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yù),予以適當暗示,患者均成功撤機,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F(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科室在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后符合呼吸機依賴標準病例 42例,其中男性 25例,女性17例,年齡 58~86歲,平均年齡 72.0歲,經(jīng)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4例其余均為經(jīng)鼻面罩方式。呼吸機依賴判定標準為:應(yīng)用呼吸機≥72 h,脫機后情緒激動,動脈血氣異常,血壓增高>20 m mHg,心率增快 >20次/min,呼吸頻率增快,可伴胸悶、大汗等[1]。
將 42例患者分為2組。 A組 21例,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8例,年齡(72.1±14.1)歲;B組 21例,其中男性 12例,女性 9例,年齡(72±13)歲。2組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撤機時采用常規(guī)護理;B組撤機時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chǔ)上進行心理護理,并予以適當暗示。對 2組患者機械通氣次數(shù)、機械通氣時間、患者對撤機的耐受程度、撤機成功所需次數(shù)、撤機全過程所需時間進行觀察、記錄,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撤機情況統(tǒng)計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接受心理護理的患者在撤機耐受程度、撤機成功所需次數(shù)、撤機時間等方面均要優(yōu)于或少于對照組。
表1 2組患者撤機情況比較
3.1.1 負性情緒 患者被動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會因為病情危重、環(huán)境改變以及機械通氣后帶來的不適而感到緊張、焦慮。多次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認為反復使用呼吸機是自己病情嚴重、難以治療的表現(xiàn),對撤機悲觀失望,甚至恐懼,從而影響順利撤機;在撤機的過程中,患者會因為害怕呼吸停止而更加緊張,導致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呼吸加深加快、增加氧耗量,這也會影響撤機的進行;還有不少患者由于治療時間長,病情不斷加重,對治療徹底失去信心,在撤機中不配合,甚至放棄治療。
3.1.2 知識缺乏 通過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得到糾正,主觀感覺舒適,認為呼吸機保障了自己生命安全,擔心撤機后危及生命,故在脫機過渡期間表現(xiàn)為緊張,煩躁不安,呼吸、心率等增快,但 SaO2監(jiān)測及動脈血氣分析無明顯改變,形成脫機困難假象。
3.2.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 主管護士在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后,指導患者用非語言交流方式,如讓患者點頭、搖頭或眨眼回答問題,或采用書寫和手勢方式,了解患者對撤機的主訴,掌握其內(nèi)心感受;撤機前,主管護士及時與患者溝通,告知撤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動與其握手以消除其緊張、恐懼情緒。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要求醫(yī)護人員能及時為患者排憂解難,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與被同情,從而產(chǎn)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尤其老年及女性患者需要更多的關(guān)心和支持。
3.2.2 提高患者依從性 在接觸患者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的一言一行都會給患者的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治療時嚴謹認真、熟練規(guī)范的操作可獲得患者的認可,增加其依從性。撤機前,主管護士協(xié)助患者主動或被動康復鍛煉,指導患者每天縮唇腹式呼吸 2 h,以利于肺泡內(nèi)氣體排出以及增加膈肌和腹肌活動,改善呼吸功能;撤機過程中主管護士看護在患者身邊,觀察患者變化,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告知患者各項監(jiān)護指標均屬正常范圍以鼓勵患者。
3.2.3 選擇合理的治療環(huán)境 撤機困難患者對疾病敏感多疑,囑醫(yī)護人員及家屬不得在患者床邊談?wù)摬∏?撤機在1~2名家屬的參與配合下進行,既可避免人多影響正常的治療護理程序和效果,又可因家屬在場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便于護患交流。撤機時,可以適當播放輕音樂使患者放松;撤機多次失敗者可在停機時仍打開呼吸機接模擬肺,讓患者聽呼吸機的聲音,可緩解停機時出現(xiàn)的精神緊張、呼吸急促、血壓增高、心率增快等癥狀[2]。
3.2.4 針對個體心理特點予個性化心理護理 呼吸機依賴患者因習慣呼吸機輔助呼吸而不愿意撤機,主管護士應(yīng)當詳細地向患者講解機械通氣的利弊,提高患者對機械通氣的正確認識。經(jīng)常給予患者被動的四肢運動,鼓勵其主動舉起雙臂做前、后、上、下的運動,在鍛煉呼吸肌的同時喚起患者對自主能力的渴望,并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3]。經(jīng)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擔心不能拔除氣管插管,在撤機的過程中,即使不適也要堅持停機。對于此類患者,應(yīng)該向其講明循序漸進撤機的重要性,否則如造成呼吸肌疲勞,會使撤機更加困難[4]。
3.2.5 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即醫(yī)護人員把撤機的目的、步驟向患者講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在此過程中,患者不經(jīng)邏輯思考,直覺地接受醫(yī)護人員灌輸?shù)挠^點,不加批判地接受醫(yī)護人員的指示,從而幫助患者撤機。醫(yī)護人員在掌握患者心理的基礎(chǔ)上配合積極的語言暗示,調(diào)動患者的良好情緒,調(diào)整和恢復其紊亂的植物神經(jīng)功能,使不適癥狀減輕或改善。尤其對于心理恐懼的患者,應(yīng)當向患者說明其肺功能指標已恢復正常,講明長期機械通氣的副作用,介紹相同患者戰(zhàn)勝疾病、康復出院的事例,幫助患者樹立撤機信心。
3.2.6 充分利用親屬的情感支持作用 親屬的積極參與能夠增強患者信心。主管護士多向親屬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給患者適當?shù)纳钫疹?放寬探視制度,增加探視時間。在撤機前與患者親屬進行有效的溝通,指導親屬在撤機過程中協(xié)助患者放松,分散其注意力。
在呼吸機依賴患者撤機過程中,尤其針對心理恐懼的患者,暗示療法和心理護理相結(jié)合起著重要作用。心理治療的關(guān)鍵在于解決思想矛盾,消除精神緊張和情緒障礙,暗示療法是心理護理的重要內(nèi)容,作用不容忽視,醫(yī)護人員的語言、表情、行為、護理措施,常起到積極或消極的暗示作用。因此,在心理護理過程中,應(yīng)注意暗示療法的研究,把積極的暗示運用于機械通氣撤機護理中,從而使患者獲得較好的心境,有利于撤機的成功及疾病的康復。
[1]張恩華 .單病種整體護理及質(zhì)量評價[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43.
[2]孫瓊.心臟直視手術(shù)后呼吸機脫機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1998,13(2):79-80.
[3]董詩圓,蔣紅 .心理護理在I C U機械通氣失敗病人中的應(yīng)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31-32.
[4]張華,王慧 .呼吸機依賴病人撤機的護理[J].臨床肺科雜志,2004,9(6):70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