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月,鄭 重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006年10月9日1時35分,在北緯41.29°、東經129.09°、深度0km 處發(fā)生一起爆炸事件[1],此次爆炸事件距離全球地震臺網(GSN)的牡丹江(MDJ)地震臺約3.35deg(372.49km),方位角為186.4°;2009年5月25日0時54分(UTC),在北緯41.3°、東經129.04°、深度0km 處又發(fā)生一起爆炸事件[2],該事件的位置距離MDJ約3.34deg(371.37km),方位角為187.1°。這2次爆炸事件距離很近。為研究2次爆炸事件的能量比與相似性,本文中試圖對MDJ地震臺3個分向(Z、N、E)記錄的2次事件進行波形記錄單振幅比、功率譜比、相關值和相干函數(shù)的計算與分析。
2次事件均被MDJ地震臺記錄。MDJ地震臺位于中國黑龍江省東南部,屬于全球地震臺網(GSN),本文中選用的數(shù)據均來自MDJ臺。圖1顯示了MDJ臺3個分向(即垂直向、北南向與東西向)在2006年10月9日與2009年5月25日記錄的爆炸事件波形。
圖1顯示了25s的波形數(shù)據,橫軸表示采樣點,縱軸為振幅。每幅圖上顯示的2個重要震相分別為Pn(首波,即Moho面繞射縱波)與Pg(直達縱波),在每組震相的最大值處標注了最大幅值。2次爆炸記錄的Pn與Pg震相在3個分向(Z、N、E)之間的最大振幅的單振幅比值(A09/A06)分別為4.794、2.716、4.402和3.929、3.192、3.950(見圖2)。
為了解2次爆炸事件在頻率域的能量分布情況,對2次爆炸事件進行了功率譜的計算與分析,功率譜分析采用Welch 平均周期圖法。Welch 平均周期圖法是對直接法的改進,即把一長度為N 的數(shù)據xN(n)分成L 段(在分段時可允許每一段的數(shù)據有部分的重疊),每一段的長度為M。分別求每一段的功率譜,然后加以平均。每一段的功率譜為[3]
圖1 MDJ地震臺記錄的2次爆炸事件的波形圖(25s時間段)Fig.1 Waveforms of explosion events recorded by MDJ seismic station
圖2 2次爆炸事件記錄的Pn 與Pg 震相在3個分向之間的最大振幅的單振幅比Fig.2 Ratios of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Pnand Pgin three components recorded by the two explosion events
在此分別對2個時間窗進行功率譜估計,一個為P波組的30s時間窗,另一個為S波和面波組的200s時間窗。首先分別對2組時間窗進行1~4Hz和0.1~2Hz的濾波(根據圖3(圖中灰度表示功率譜密度),即P震相在1~4Hz頻段能量最大,S與面波震相在0.1~2Hz頻段能量最大)。進行功率譜計算所用的30sP波組數(shù)據為1 200點(采樣率為0.025Hz),利用的漢寧窗窗長為256點,重疊128點。最后對功率譜進行了5點平滑。另外S波和面波組的時間窗為200s,數(shù)據為8 000點,利用的漢寧窗窗長為1 024點,重疊512點。最后對功率譜進行了5點平滑。2次事件的功率譜計算完畢后,可以得出2次事件的功率譜點對點的比值。
由于計算功率譜是為了對2次事件進行對比,并且MDJ臺的傳遞函數(shù)在2次事件之間沒有變化,所以沒有對波形進行去除儀器傳遞函數(shù)的計算。因為在計算2次事件的譜值比過程中,會抵銷傳遞函數(shù),所以忽略了這個步驟。忽略這個步驟的結果是,圖4~5顯示的2次事件功率譜的縱軸單位不是(m/s)2,也不是表示能量衰減所用的dB,而是量綱為一。
圖3 2006年與2009年的爆炸事件在MDJ臺垂直向記錄波形的時頻譜圖Fig.3 Time-frequency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two explosion events recorded in the vertical component
圖4 MDJ地震臺記錄的2次爆炸之間P波組功率譜與譜值比Fig.4 Power spectrum densities of the P phase group of the two explosion events and the ratios of them
圖5 MDJ地震臺記錄的2次爆炸事件之間的S波和面波組功率譜與譜值比Fig.5 Power spectrum densities of the S-Surface wave group of the two explosioneventsandtheratiosofthem
從圖4中可以看出,MDJ臺記錄的P 波組震相在垂直向的譜比值比較穩(wěn)定,平均值在4.6左右。水平向的譜比值在2Hz左右出現(xiàn)最大值,可達到8.0左右。但在1~4Hz的頻段內,北南向與東西向的譜比平均值分別為3.8和4.8。圖5中,MDJ臺記錄的S波和面波組震相在3個方向的譜比值在4.6左右變化。功率譜代表了能量,由2次爆炸事件的P波組和S波組的功率譜比值,可估計2009年爆炸事件所釋放的能量是2006年爆炸事件釋放能量的4~5倍。
為探索2次事件是否為相似事件,對MDJ臺記錄的2次事件的3個方向的數(shù)據進行了相關性分析。首先給出2次事件的波形疊加圖(圖6),從圖中可以看出,2次事件確實具有相似性。
為了對相似性有一個量的描述,對2次事件的互相關值進行計算。首先對波形進行1~4Hz和2~4Hz的帶通濾波(根據圖3,P 波組震相在前幾秒的能量主要集中在1~4 Hz)。然后選用2次爆炸前2s的數(shù)據進行互相關值的計算。選擇相關值計算的時間窗一般為1~2s[4-5],在此選擇2s,使波形窗能包含更多的震相信息。
2個時間序列的互相關函數(shù)可以由下式表示[6]
圖6 2次事件的3個方向的波形記錄疊加Fig.6 Overlap of the waveforms of the two events recorded
式中:x(i)和y(i)分別是2個測點x和y 記錄的噪聲時間序列,N 表示數(shù)據樣本點的個數(shù)和表示N 個樣本點的平均值。
根據公式(3),計算得出MDJ臺3個方向(Z、N、E)記錄的2次事件在1~4 Hz頻段的互相關值分別為0.889 2、0.814 4、0.930 2(圖7(a)),而在2~4 Hz頻段的互相關值分別為0.931 3、0.884 1、0.935 1(圖7(b))。經過2~4Hz帶通濾波的波形相關值比經過1~4Hz帶通濾波的波形互相關值要高一些,表明了前2s數(shù)據在2~4Hz的能量要高些,并且互相關值平均為0.92。而在1~4Hz的互相關值平均為0.88。
為了能夠在頻率域顯示2次事件波形的相似性,對2次事件進行相干函數(shù)的計算。在頻域中,經常用到可用功率譜表示的相干函數(shù)rxy(f),相干函數(shù)rxy(f)(又稱凝聚函數(shù))給出了2個隨機信號在頻率域的相似性,其中f 表示2個隨機信號的頻率。一般來說,相干函數(shù)的值在0~1之間變化。若2個信號完全不相關,則相干函數(shù)值為零。對于2個相同的信號,其相干函數(shù)為1。相干函數(shù)定義為[7]
式中:Gxx(f)和Gyy(f)分別為2個隨機信號x(t)和y(t)的自功率譜密度;Gxy(f)為它們的互譜密度。
2次事件的波形經過1~4Hz帶通濾波后,利用10s的P 組震相數(shù)據進行相干函數(shù)計算(圖8)。選擇10s,主要考慮盡可能包含足夠的P 組震相信息,還要考慮不要包含其他震相信息(如S震相)。10s的時間窗主要包含2個P組震相,即Pn與Pg震相,Pg震相在距Pn震相約7.3s處,而Sg(直達橫波)震相在距Pg震相約40s處(圖3),沒有包含在內。所以10s時間窗主要包含P組震相信息。由圖8可以看出,在1~4Hz頻段內,MDJ地震臺3個方向記錄的2次事件的相干函數(shù)均保持在0.8左右。
圖7 2次事件的相關值計算結果Fig.7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events
圖8 用來計算2次爆炸事件相干函數(shù)的數(shù)據波形(10s)與2次事件的相干函數(shù)結果(1~4Hz)Fig.8 Waveforms(10s)used to calculate the coherence functions and the coherence function results of the two explosion events(1~4Hz)
(1)2次爆炸事件的能量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0.1~4Hz之間。其中P組震相的能量主要分布在1~4Hz,S波和面波組震相的能量主要分布在0.1~2Hz。(2)2次爆炸事件記錄的Pn與Pg震相在3個分向最大振幅的單振幅比(A09/A06)平均為3.97和3.69(圖2)。MDJ臺3個方向記錄的2次爆炸事件的P波組、S波和面波組功率譜比(P09/P06)平均為4.5。由此估計,2009年爆炸事件所釋放的能量是2006年爆炸事件釋放能量的4~5倍。(3)在1~4Hz和2~4Hz頻段內,2次事件3個方向的平均互相關值分別為0.88和0.92。在1~4Hz頻段內,P波組的相干函數(shù)平均保持在0.8左右。
衷心感謝許忠淮研究員的指導,感謝張爽同志提供的數(shù)據。
[1] USGS 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US.Geological survey earthquake database[DB/OL].America:USGS,1940[2010-10-8].http//:neic.usgs.gov/cgi-bin/epic/epic.cgi?SEARCHMETHOD=1&FILEFORMAT=4&SEARCHRANGE=HH&SYEAR=2006&SMONTH =10&SDAY=9&EYEAR=2006&EMONTH =10&EDAY=9&LMAG=3&UMAG=6&NDEP1=0&NDEP2=2&IO1=&IO2=&SLAT2=0.0&SLAT1=0.0&SLON2=0.0&SLON1=0.0&CLAT=0.0&CLON=0.0&CRAD=0&SUBMIT=Submit+Search.
[2] USGS 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US.Geological survey earthquake database[DB/OL].America:USGS,1940[2010-10-8].http//:neic.usgs.gov/cgi-bin/epic/epic.cgi?SEARCHMETHOD=1&FILEFORMAT=4&SEARCHRANGE=HH&SYEAR=2009&SMONTH =5&SDAY=25&EYEAR=2009&EMONTH =5&EDAY=25&LMAG=4&UMAG=5&NDEP1=0&NDEP2=2&IO1=&IO2=&SLAT2=0.0&SLAT1=0.0&SLON2=0.0&SLON1=0.0&CLAT=0.0&CLON=0.0&CRAD=0&SUBMIT=Submit+Search.
[4] Tormod K.On exploitation of small-aperture noress type arrays for enhanced P-wave detectability[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9,79(3):888-900.
[5] Mykkeltveit S,Asteb?l K,Doornbos D J,et al.Seismic array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3,73(1):173-186.
[6] Harjes H P.Design and siting of a new regional seismic array in Central Europe[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0,80(6B):1801-1817.
[7] Kulhanek O.Signal and noise coherence determination for the uppsala seismograph array station[J].Pageoph,1973,109(1):1653-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