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珍,姚 亮,李道蓮
(1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湖北宜昌 443003; 2三峽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葛州壩中心醫(yī)院)
目前,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常用抗真菌藥物特別是唑類耐藥率增長迅速[1],治療難度增加。2009年 11月 ~2010年4月,我們對53例單純性VVC患者予以兩性霉素B陰道泡騰片陰道置藥治療,與硝酸咪康唑栓陰道置藥治療的 53例進行比較,探討其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
1.1 臨床資料 選擇在我院門診治療的VVC患者106例,年齡22~46(35.3±2.3)歲;既往有VVC史者 21例。根據中華婦產科學會感染性疾病協(xié)作組制訂的VVC診治規(guī)范,均符合單純VVC診斷[2]。10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53例。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予以兩性霉素B陰道泡騰片10mg每晚睡前置陰道后穹窿處、1次/d、連續(xù)6 d;對照組予以硝酸咪康唑栓(達克寧)1粒(含硝酸咪康唑400 mg)每晚睡前置陰道后穹窿處、1次/d、連續(xù) 6 d。治療期間囑患者禁止性生活,不同時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陰道內藥物及口服抗真菌藥物。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分別于停藥后4~7 d(第1次)、1個月時(第2次)復診,分別行臨床癥狀體征評分[2]、陰道分泌物真菌學檢查及不良反應評估。療效判定: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評分計算評分變化率[(用藥前評分-用藥后評分)/用藥前評分×100%]。評分變化率≥75%為治愈,50%~74%為顯效,<50%為無效。分別計算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第 1次復診無效的患者改用其他方案治療,不計入第 2次復診病例總數。真菌學檢查:陰道分泌物真菌鏡檢轉陰為治愈,未轉陰為無效,第 1次復查轉陰而第 2次復診又轉陽者為復發(f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資料分析用χ2檢驗和 t檢驗。α=0.05。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 1。第 1次復診時,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第 2次復診時,兩組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P均 >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真菌學療效比較 第 1次復診,陰道分泌物真菌學鏡檢陽性率觀察組、對照組分別為 88.2% (45/51)、84.3%(43/51),兩組比較,P>0.05;第2次復診,陰道分泌物真菌學鏡檢復發(fā)率觀察組、對照組分別為8.9%、11.6%(5/43),兩組比較,P均>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僅有輕度陰道燒灼、刺痛等局部不適,觀察組 2例,對照組9例(P<0.05)。
目前,VVC多采用陰道內置藥治療,雖藥名繁多,但其成分均為唑類或多烯類抗真菌藥[3]。前者可降低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抑制真菌細胞膜類固醇——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破壞真菌細胞膜并改變其通透性,導致其死亡;后者與真菌細胞膜上的固醇相結合,損傷細胞膜通透性,導致真菌死亡[4]。
根據我們觀察,依據其說明書采用唑類栓劑治療VVC(療程3 d)后效果不佳、易復發(fā),可能與真菌耐藥有關[1]。兩性霉素 B屬于多烯類廣譜抗真菌抗生素,口服吸收少且不穩(wěn)定,靜脈給藥腎毒性大,陰道黏膜分布很少。兩性霉素 B陰道泡騰片陰道內置藥局部可迅速形成有效藥物濃度,陰道黏膜吸收極少,全身不良反應很小。
根據本觀察結果我們認為,兩性霉素B陰道泡騰片陰道內置藥治療單純性VVC療效好、安全。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352-1358.
[2]中華婦產科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協(xié)作組.外陰陰道念珠菌病診治規(guī)范(草案)[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6):430-431.
[3]陶忠華.國外治療念珠菌陰道炎外用藥物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4,13(2):110-112.
[4]董進臣,高潔,吳素芬.兩性霉素B陰道泡騰片治療陰道真菌感染的藥學綜述[J].抗感染藥學,2008,5(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