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付生
(河南省南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nèi)一科,河南南陽 473000)
冷凝集素綜合征常在冬季發(fā)病,溫暖季節(jié)癥狀消失,本病屬自體免疫性疾病,相關報道較少,通過本病例可提高對冷凝集素綜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CAS)的認識,以防漏診。
患者,男,69歲,入院時間:2009年11月6日,主因:發(fā)現(xiàn)糖尿病8年,消瘦1年,納差半個月。1年來,開始應用諾和靈30R注射,血糖波動較大,體重下降約10 kg,雙足麻木,面色黃,大小便正常。有腦梗死病史2年,雙下肢無力,1年前患“抑郁癥”,開始抗抑郁治療,否認有肝炎、結核病史,無藥物食物過敏史,無輸血史。消瘦,皮膚、鞏膜輕度黃染,無肝掌、蜘蛛痣,心肺聽診(-),肝腎區(qū)無叩擊痛,心電圖正常,隨機血糖26.4 mmol/L,血鉀6.7 mmol/L(11月 7日),血常規(guī):WBC 6.6×109/L,RBC 2.18×1012/L,Hb 82 g/L,HCT 22.1%,PLT 228×109/L,GR 79.9%,MCHC 371 g/L;細胞形態(tài)學示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大細胞為主,部分紅細胞淡區(qū)擴大,網(wǎng)織紅1.9%。肝功能檢查:總膽紅素4.3 μmol/L,谷丙轉氨酶11 U/L,谷草轉氨酶71 U/L,γ-谷氨酰轉移酶1 U/L,白蛋白37 g/L,球蛋白24 g/L。腎功能正常,胱抑素C 0.86 mg/L,尿常規(guī):糖(++++)。糞OB(+)。B超示肝囊腫、膽石癥。初步診斷:①2型糖尿病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②貧血原因待查。③膽石癥并膽囊炎。
給予降糖治療,營養(yǎng)支持,保護胃黏膜,改善肝功能,補充維生素,改善周圍神經(jīng)功能,應用門冬胰島素30三餐前劑量分別為18 U、8 U、12 U,三餐前皮下注射,11月15日,發(fā)現(xiàn)查常規(guī)指尖血糖時很快成片狀凝聚,靜脈抽血很快凝聚成塊,化驗室認為抽血不合格,血沉126 mm/h,余項目無法檢查,快速再采血查血凝四項,PT 14.5 s,TT 12.4 s,APTT 38.1 s,F(xiàn)ib 3.4 g/L,患者貧血貌加重,精神差,四肢遠端花斑樣改變[1],雙手發(fā)涼、麻木,考慮冷凝反應,給予活血化瘀治療,應用丹紅注射液30 ml,每日1次靜脈點滴,保暖,防止血栓形成。為進一步診斷,11月28日行骨穿術1次,示①粒系比值、形態(tài)大致正常。②紅系增高,占35.5%。③巨核系未見異常。④冷凝集素綜合征(分類號2009014),12月2日,血液科會診指出糖尿病病人皮膚黃染,而膽紅素正常,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考慮冷凝集素綜合征,所采血化驗,需水浴加熱至37℃[1],方可檢查,建議查冷凝集試驗、酸溶血試驗,治療防止高凝狀態(tài),天氣寒冷注意保暖,防血栓形成,給予抗凝,補充葉酸,糾正貧血,因糖尿病,暫不用激素。12月2日,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C3d陽性,抗-IgG.C3d陽性,抗-IgG陰性。糖水試驗陰性,酸溶血試驗陰性,冷凝集試驗陽性,抗-IgA、抗-IgG、抗-IgM、抗-C3均陰性,患者癥狀漸緩解,肢端麻木、發(fā)涼及花斑均減輕,飲食增加,血糖波動正常,加用胰激肽原酶。 12 月 8 日,WBC 6.1×109/L,RBC 2.55×1012/L,Hb 96 g/L,PLT 283×109/L,形態(tài)學檢查示紅細胞成堆,少量凝集,肝功能化驗正常,鞏膜無黃染,于12月9日出院。
冷凝集素綜合征是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引起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又叫“冷血凝集素病”或“冷凝集素病”[2]。較低的溫度下,抗體作用于患者自身的紅細胞,IgM抗體能使紅細胞發(fā)生凝集,同時補體與紅細胞在體內(nèi)結合發(fā)生凝集,阻塞末梢微循環(huán),出現(xiàn)手足發(fā)紺癥或溶血。在體外,抗體與抗原發(fā)生作用的最適宜溫度是0~4℃,在37℃或31~32℃以上的溫度時,抗體與紅細胞抗原發(fā)生完全可逆的分解,癥狀迅速消失。寒冷季節(jié)可見到,溫暖季節(jié)癥狀消失。暴露部位如鼻尖、面頰、口唇、耳廓、指(趾)部受冷后皮膚發(fā)紺以至灰白,稍暖后皮膚由灰白轉發(fā)紺而變紅恢復[3]。在皮膚灰白發(fā)紺時有麻木感或刺痛,觸、痛覺和溫度覺減退或消失,也可發(fā)生壞疽。原因不明的特發(fā)性冷凝集素綜合征多見于老年人,肢端青紫、溶血性貧血、血尿等。本病可以是特發(fā)性的或繼發(fā)于淋巴組織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或支原體屬肺炎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病毒感染。
冷凝集素IgM,分子量約100萬。正常人血清中僅含少量冷凝集素(0℃時為 1∶4~1∶28)。 在正常滴度時,紅細胞凝集作用常發(fā)生在10℃以下,0℃時為最高值;高滴度時,也可在較高溫度時發(fā)生凝集作用[4]。當這種紅細胞在血循環(huán)中回到身體溫度較高之處,抗體與紅細胞脫離,但補體仍留在紅細胞表面,這些補體的活力可以停止在C3b(未激活補體)階段而不發(fā)生溶血,但在較少的情況下,補體可依次全部被激活,結果發(fā)生溶血。激活補體的最適宜溫度為20~25℃。寒冷季節(jié)在室外勞動或活動時,要注意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戴耳套、口罩等。苯丁酸氮芥及環(huán)磷酰胺能使部分患者的血清IgM降低,病情減輕。另有一些患者,平時即有輕度的慢性貧血,但沒有急性溶血的發(fā)作,脾臟可有輕度腫大,中藥溫陽活血湯有效。
[1]郎嶸.冷凝集素綜合征的血型鑒定及治療一例報告[J].北京醫(yī)學,2005,27(12):746-747.
[2]張之南.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04.
[3]張家華,黃平.現(xiàn)代血液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49-50.
[4]鄧家棟,楊崇禮,楊天楹.血液病實驗診斷[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