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芬,李涵冰,花 霞,鄭江華,崔麗君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四川南充 637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近期并發(fā)癥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遠期并發(fā)癥是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而,治療的理想目標是迅速恢復靜脈血流,預防血栓延伸,維持靜脈瓣的功能,消除血栓脫落的危險[1]。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2010年3月對32例DVT患者行下腔靜脈濾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VCF)置入聯(lián)合經(jīng)腘靜脈置管溶栓,并對其進行人文關懷及護理,取得滿意效果。
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198例DVT患者,均經(jīng)臨床癥狀、體征及彩超檢查確診。根據(jù)濾器置入的適應證和患者的意愿,對其中32例病程≤7 d的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患者,采用VCF置入聯(lián)合經(jīng)腘靜脈置管溶栓,以微量泵經(jīng)溶栓導管持續(xù)泵入溶栓藥物,同時給予常規(guī)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療。本組32例患者,男23例,女9例;年齡28~69歲,平均48.16歲;中央型DVT 3例,混合型DVT 29例;6例病程≤3 d,26例病程 4~7 d。
1.2.1 永久性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局麻下經(jīng)健側大腿根部股靜脈穿刺,DSA下行下腔靜脈造影,了解下腔靜脈是否通暢、有無血栓。測量下腔靜脈寬度,定位雙側腎靜脈開口位置,隨后用專用推送器將Cordis Trapease濾器或Aegisy濾器放置在腎靜脈開口之下的下腔靜脈,再次造影觀察濾器位置及濾器展開是否完全。
1.2.2 溶栓導管置入:根據(jù)彩超顯示的血栓范圍、部位,決定溶栓導管置入長度。導管置入以溶栓導管頭端側孔均位于血栓內(nèi)和盡可能放置于血栓近心端為原則。下腔靜脈濾器置入成功后,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患側腘靜脈,置入導管鞘,由導管鞘內(nèi)置入導絲至血栓近心端,在導絲引導下將溶栓導管置入血栓近心端內(nèi),固定導管鞘和溶栓導管,防止溶栓導管在治療過程中脫出。
1.2.3 術后抗凝、溶栓等治療:本組32例患者術后均采用溶栓導管與微量泵連接,持續(xù)泵入尿激酶,50萬U/d(尿激酶劇烈振蕩和室溫下放置超過8 h均可使配制好的尿激酶活性降低,我院普外科使用尿激酶均現(xiàn)配現(xiàn)用,以免效價降低),6~8 h內(nèi)泵完。術后每24小時超聲監(jiān)測血栓變化。若溶栓導管處血栓溶解,靜脈再通,即將溶栓導管后退,退至仍然存在的血栓內(nèi),溶栓治療持續(xù)到血栓完全溶解為止。同時還采用傳統(tǒng)常規(guī)溶栓,即尿激酶20萬U,經(jīng)患肢足背靜脈輸注,踝關節(jié)上方及膝關節(jié)下方分別用壓脈帶捆扎阻斷淺靜脈,使溶栓藥物通過淺靜脈的交通支進入深靜脈,流經(jīng)血栓部位,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溶栓藥物的作用,促進血栓再通和側支循環(huán)開放,維持患肢血流,保護血管內(nèi)膜和瓣膜的功能[2]。同時給予低分子肝素鈣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輔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七葉皂苷等藥物,療程10~14 d。出院后患肢長期穿循序減壓彈力襪,繼續(xù)口服華法林抗凝及草木犀牛浸液片(消脫止)止痛。
1.2.4 術后監(jiān)測:治療過程中需監(jiān)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將INR控制在 2.0~3.0 之間[3]。
2.1.1 一般護理:急性期告訴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禁止按摩熱敷患肢,患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20~30 cm,以促進血液回流;進食低脂、粗纖維飲食,保持大便通暢,盡量避免因排便困難及劇烈咳嗽引起腹內(nèi)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回流,減輕肢體的腫脹。
2.1.2 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者有無PE表現(xiàn),如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咯血等;常規(guī)監(jiān)測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氧飽和度的監(jiān)測;觀察患肢肢端循環(huán):皮膚溫度、皮膚顏色、疼痛程度、足背動脈搏動、肢體腫脹情況等。
2.1.3 術前準備:協(xié)助醫(yī)生做好出凝血時間、肝、腎、心、肺功能等術前檢查,做好抗生素皮試、碘過敏試驗。告知患者術前4 h禁食禁飲,術前1 h行健側腹股溝、會陰部備皮,術前20 min常規(guī)行留置針穿刺建立靜脈通道,便于操作及搶救。
2.1.4 心理護理:VCF置入聯(lián)合經(jīng)腘靜脈置管溶栓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患者因對新技術不了解而產(chǎn)生緊張、恐懼心理,加之濾器費用昂貴,經(jīng)濟、精神負擔較重,術前對患者及家屬做充分的解釋工作,緩解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恐懼心理。
2.2.1 熱情迎接患者,詳細介紹病房環(huán)境及病區(qū)管理制度,讓患者盡快熟悉病房,消除其對病房的恐懼。巧妙運用溝通技巧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解釋措詞得當,態(tài)度真誠,消除其顧慮,增強其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手術,積極配合手術。
2.2.2 術前熟悉介入室,安排患者術前一天參觀介入室,以解除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術前播放電教片,講解手術過程及方法等,讓患者對手術有感性的認識;請病房相同手術方式的患者現(xiàn)身說教,徹底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組織介入室護士術前訪視患者,與患者積極交流,介紹術前須知、患者進出介入室的過程和要求等;術前晚保持病房安靜,保證良好的睡眠,使患者以最佳狀態(tài)迎接手術。
進入介入室后,護士認真核對患者的姓名、床號、手術部位及術前準備工作;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調(diào)節(jié)介入室的溫度;保護患者的隱私,減少身體暴露時間;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隨時交流;手術結束后主動擦拭患者身上的血跡,保持患者的舒適,隨時讓患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增進了護患之間的感情。
2.4.1 穿刺部位的護理:由于術中、術后使用肝素和尿激酶,穿刺部位不易止血,易形成血腫。因此,術后除局部繃帶加壓包扎外,穿刺部位用500 g鹽袋局部壓迫6~8 h,穿刺側肢體制動并保持伸直位12 h,平臥24 h,仔細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活動性出血及肢體遠端動脈搏動及皮膚溫度、顏色、感覺等情況。本組32例患者均未發(fā)生穿刺部位出血、滲血、血腫及肢端血液循環(huán)改變。
2.4.2 溶栓導管護理:①妥善固定。術后用縫線將溶栓導管固定于腘窩部皮膚上,并用無菌敷料包扎,以免翻身、活動、搬動時牽拉而脫出。②預防感染。嚴格無菌操作,每日用75%酒精消毒導管周圍皮膚并更換敷料一次,同時觀察導管周圍有無紅腫。③拔管。一般在術后10~14 d,待血栓完全溶解才考慮拔管。
2.4.3 術后病情觀察:①盡管VCF的放置可使PE發(fā)生率下降至0.7%~4.0%[4],但仍需密切觀察有無PE的臨床表現(xiàn),常規(guī)給予心電監(jiān)護及氧氣吸入持續(xù)1 d,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記錄血氧飽和度。②觀察患肢皮溫、顏色、感覺、遠端動脈搏動情況,肢體腫脹消退情況,每日定時用軟尺測量患肢周徑并做好記錄。③觀察出血傾向。用藥期間注意觀察皮膚、牙齦、鼻腔、眼結膜有無出血、有無便血、血尿及嘔血,注意股靜脈及其他穿刺點有無滲血或出血,并密切監(jiān)測凝血機制。
2.4.4 術后健康指導:①飲食。指導患者進食粗纖維素、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膽固醇飲食,保持大便通暢,以免增加腹壓,增加下肢靜脈回流阻力,禁食生、冷、硬、燙等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②運動。術后第2天即指導患者在床上做踝關節(jié)伸屈、旋轉、內(nèi)外翻功能訓練,通過各肌群收縮,改善血流淤滯狀態(tài),增加腓腸肌泵的作用,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解腫脹癥狀。因放置VCF,可適當鼓勵患者早期下地活動,以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開放、形成、再通,而不必擔心致命性PE的發(fā)生。③增強患者的自我預防意識,如使用軟毛牙刷、刷牙時動作輕柔、防止跌傷等。
患者手術結束回到病房后應熱情接待,細心安置,可將手術方式相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以便進行集中宣教和指導。同時鼓勵患者之間、家屬之間相互交流經(jīng)驗,以幫助患者順利度過術后康復期,增強預后信心;提供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限制探視人數(shù),減少探視時間,以便患者更好地休養(yǎng);術后3 d內(nèi)手術室護士回訪患者,與患者進行溝通,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①飲食:告知患者戒煙限酒,進食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下肢DVT的再發(fā);保持大便通暢,防止腹內(nèi)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飲食應溫涼,禁食刺激性、粗糙、堅硬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出血。②活動:告知患者出院后堅持適當?shù)幕贾δ苠憻挘瑧苊忾L時間站立和行走,站立或活動前穿循序減壓襪;臥床時患肢輕度抬高,肢體主動伸屈活動,促進靜脈回流;3個月內(nèi)避免負重;堅持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等。③藥物:遵醫(yī)囑指導患者口服華法林抗凝6~12個月,出院后定期監(jiān)測PT以指導抗凝,調(diào)整劑量,學會自我觀察病情,若出現(xiàn)出血傾向應及時就診。④隨訪:告知患者定期門診隨訪,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做腹部X線片及彩超檢查,觀察濾器的位置及下腔靜脈、下肢深靜脈通暢情況。
本組32例患者通過圍術期實施人文關懷及護理,患者完全遵醫(yī),無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10~14 d,22例患者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活動后無下肢疼痛,復查彩超證實髂股靜脈再通無反流,患側、健側肢體周徑差<1 cm;10例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站立時無水腫,彩超證實髂股靜脈部分再通,患側、健側肢體周徑差>2 cm。均于術后10~14 d出院,術后隨訪1~48個月,期間行下肢深靜脈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檢查,均未見濾器移位。雙側膝關節(jié)以上15 cm處周徑相差0.5~1.5 cm,膝關節(jié)下10 cm處周徑相差小于1 cm。
下肢DVT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近期嚴重并發(fā)癥是急性肺動脈主干栓塞造成患者突然死亡,美國每年有60萬以上的DVT患者,因并發(fā)肺栓塞致死者約15萬人[5],其遠期并發(fā)癥是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致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從而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存質(zhì)量明顯下降。然而,目前DVT治療的效果欠滿意,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溶栓或患肢靜滴溶栓藥物很難迅速達到溶解靜脈內(nèi)的全部血栓,使靜脈管腔盡早完全開放的目的[6]。本組32例患者均經(jīng)導管置入直接溶栓治療,其優(yōu)勢在于溶栓導管直接插入血栓部位,微泵持續(xù)泵入尿激酶,局部維持較高的藥物濃度,且藥物直接與血栓接觸,顯著提高了尿激酶的接觸面積,從而使血栓得以迅速溶解,能較好地保存患肢近端深靜脈瓣膜,盡可能地減少對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的影響,使主干靜脈盡可能地通暢,并使大量側支開放,改善靜脈回流,降低靜脈壓,緩解脹痛和水腫癥狀,有利于肌肉泵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通過對圍術期患者實施人性化的護理,取得了患者的理解與積極配合,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情緒,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增加了患者的健康知識,縮短了住院時間,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同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建立了和諧的護患關系。
[1]Barett J,Hamilton W.Malignancy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J].Br J Gen Pract,2006,56(530)∶693-696.
[2]王新平.局部靜脈點滴藥物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醫(y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6,(7)∶44.
[3]寇鐳,吳慶華,鄧洪儒,等.永久性下腔靜脈濾器置人術預防肺栓塞71例經(jīng)驗[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19(5)∶263-265.
[4]Greenfield LJ,Proctor MC,Mich AA.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vena cava filters[J].J Vasc Surg,2001,33(3)∶510-514.
[5]蘭錫純,馮卓榮.心臟血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95-1296.
[6]張柏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和預后的幾個問題[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6,2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