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100 北京軍區(qū)北戴河療養(yǎng)院 張紅文
偏癱是由于腦部疾病如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等導致的以一側肢體隨意運動不全或完全喪失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綜合征[1]。患者的運動、感覺及平衡等功能不同程度障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20世紀50年代,瑞典學者Brunnstrom將偏癱的恢復分為六個階段,即遲緩階段、痙攣階段、聯(lián)帶運動階段、部分分離運動階段、分離運動階段、正常階段,并提出針對不同的階段予以不同的偏癱易化技術。隨著康復醫(yī)學在國內的興起,國內學者研究探索中西醫(yī)結合綜合康復機制,提出分期針刺理論、分期推拿理論等。自2003年我科開展偏癱患者分期康復護理,并對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改善進行了臨床觀察,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科2003—2007年收治的40名偏癱患者,其中男性23名,女性17名;年齡最大80歲,最小28歲。臨床表現(xiàn)為以腦部疾病如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等導致的一側肢體隨意運動不全或完全喪失,病程15 d~1年,經頭部CT或MRI證實有明確病灶并排除重大器質性疾病。
除采取常規(guī)中西醫(yī)康復治療,即針刺治療結合康復運動訓練及辨證給予中、西藥物治療外,采用分期康復護理方法。
2.1 遲緩階段的護理方法 急性期發(fā)作后,患者肢體失去控制,運動功能完全喪失,護理工作重點放在良肢位擺放、關節(jié)被動活動及心理護理上。
2.2 痙攣階段和聯(lián)帶運動階段的護理方法 隨著病情的控制,患肢開始出現(xiàn)運動,但這種運動是伴隨著痙攣的刻板運動[2]。此期病人一般都可以離床去運動療法室進行康復訓練,因此痙攣期的護理要點主要是指導病人翻身、起坐、移乘及自我功能鍛煉。
2.3 部分分離運動階段和分離運動階段的護理方法此階段患者的痙攣程度開始減輕,運動模式開始脫離聯(lián)帶運動模式的控制,出現(xiàn)了部分分離運動到難度較大的分離運動,病人的運動功能逐漸恢復。護理要點放在運動指導、ADL的指導及心理指導上。
2.4 正常階段護理方法 此階段痙攣逐漸減少至消失,各關節(jié)均可完成隨意運動,協(xié)調性和速度接近正常。此期護理要點放在回歸家庭和社會后的功能鍛煉方法的指導上。其次應鼓勵患者增加運動,但應按照醫(yī)院指導的正確方法運動,注意防止因過勞而誘發(fā)異常運動模式,鼓勵患者到社區(qū)康復站參加訓練,積極地進行健康管理。
采用SPSS 11.0軟件,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治療前后Fugl-Meyer綜合評分分別為31.58±13.45和81.25±15.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后ADL評分分別為33.21±14.63和62.15±16.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分期護理結合綜合康復能夠提高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ADL。
近年來,中樞神經可塑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易化(facilitation)理論、軸突的發(fā)芽(sprouting)、功能的代償和重塑、區(qū)域性功能重組(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等極大地推動了神經康復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神經康復醫(yī)療的理論基礎,更新了神經康復醫(yī)療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為偏癱的康復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康復護理結合現(xiàn)代康復技術的開展成為本學科的熱點。本護理方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結合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Brunnstrom偏癱康復的六個階段,分期施護。
遲緩階段,相當于BrunnstromⅠ期,由于上位中樞對低級中樞失控,沒有受到實質性損害的脊中樞因而“休克”,以致患肢出現(xiàn)軟癱,實踐證明軟癱期越長預后越差[3],因此,在這個階段的護理采用良肢位擺放、肢體被動活動,目的在于向大腦輸入多種感覺信息,促進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的聯(lián)系,誘發(fā)肢體的主動運動,促進大腦細胞“功能重組”,實現(xiàn)對低位中樞的調控。
痙攣階段和連帶運動階段,相當于BrunnstromⅡ~Ⅲ期,此時優(yōu)勢肌群的肌張力已經出現(xiàn)并且逐漸增大以致亢進,非優(yōu)勢肌群的張力卻很弱,康復訓練方面采用易化技術(Bobath方法、Rood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方法)和運動再學習方案,一方面加大正常感覺的輸入,利用和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聯(lián)合反應、共同運動),促進軀干和四肢的主動運動,減低過高的肌力,并由異常的運動模式逐漸轉向正常的運動模式。此期護理要點為配合治療,指導患者正確地翻身、起坐、移乘及自我功能鍛煉,使神經功能的恢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緩解肢體痙攣,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
部分分離運動階段和分離運動階段,相當于BrunnstromⅣ~Ⅴ期,此期患者痙攣減輕,應指導患者建立正常運動模式,配合康復訓練主動運動和速度、協(xié)調性方面的練習,護士在ADL方面對患者進行指導,為下一步回歸家庭做準備,進一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正常階段,相當于BrunnstromⅥ期,此期患者痙攣逐漸減少,各關節(jié)均可完成隨意運動,協(xié)調性和速度接近正常。但是部分患者仍存在后遺癥,護理要點為回歸家庭和社會后的功能鍛煉方法的指導。
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推算,我國每年腦卒中的發(fā)病率為217/10萬人,全國每年發(fā)病人數(shù)逾150萬人,致殘率高達86.5%[4],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及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腦卒中及腦外傷患者在逐年增加,腦卒中及腦外傷患者多伴有偏癱等后遺癥,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偏癱患者綜合康復分期護理通過提高患者運動功能和ADL,不僅增強了患者自身的自理能力,而且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社會效益顯著。
[1]于兌生,惲曉平.運動療法與作業(yè)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67.
[2]Davies P M.循序漸進:成人偏癱康復訓練指南[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6:18.
[3]王洪忠,許健鵬.實用中西醫(yī)結合偏癱康復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7:5.
[4]蔡文智,李亞潔.腦卒中的康復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