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江蘇省蘇州市木瀆人民醫(yī)院 肝病科,江蘇 蘇州 215101)
非酒精性脂肪肝(下簡稱為脂肪肝)是指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臟脂肪代謝功能發(fā)生障礙,脂類物質的動態(tài)平衡失調,致使肝細胞內脂肪蓄積過多(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1/3以上時)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雖常被認為是良性病變,但其肝纖維化的發(fā)生率高達25%,且約1.5% ~8.0% 的患者可進展為肝硬化。筆者試以《內經》氣機學說為理論根據,對脂肪肝進行病因病機探討和辨證論治實踐,現簡述心得如下。
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僅次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而列肝病的第二位。西醫(yī)除病因治療和飲食、運動外,尚無特效藥物?;瘜W合成降脂藥對脂肪肝短期療效不理想,長期服用具有肝毒性,故是否應用降血脂藥目前仍存在爭議。中醫(yī)中藥(包括中成藥)在脂肪肝藥物治療中被廣泛應用,其中辨證論治作為中醫(yī)學的特點之一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臨床報道甚多。但對脂肪肝的認識缺乏循證醫(yī)學的根據,基本上局限于個案和經驗總結,臨床觀察缺乏嚴格、科學的設計和統(tǒng)計分析,缺乏完整理論體系下的個體化治療方案,難以被醫(yī)學界同仁廣泛認可,成為中醫(yī)藥治療脂肪肝取得更大進展的“瓶頸”。筆者選擇的突破點是將中醫(yī)學理論和現代醫(yī)學成果相結合,深入探討脂肪肝中醫(yī)病證的范疇、病因病機的認識、辨證分型的標準、具有中醫(yī)特色的療效評價體系的建立等。實踐證明,“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更為重要。
脂肪肝古無是名,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與中醫(yī)學的脅痛、肥胖、逸病、積證、痰飲(濁)、氣滿、濕阻、黃疸、癥瘕等疾病或其相關證型(候)相類似,“國標”將其命名為“肝癖(痞)”。其論散見于歷代文獻中,以《內經》的論述最早也最全面和經典,其中氣和氣病理論尤有較高的臨床意義。生理方面,《素問·六微旨大論》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說明了氣的運動升降是自然界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基本動因、形式和結果。天人相應,“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肝為木臟曰“曲直”,疏脾土,即肝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脾胃升清降濁,通過肝之疏泄而將氣流行周身。病理方面,《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薄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濁氣在上,則生嗔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從宏觀角度具體闡述了“嗔脹”形成的機理,飲食中的重濁之氣不能順利地導歸腸腑,而引起上腹脹滿等癥狀。脂肪肝患者時見腹脹,尤其以右上腹壓迫感或脹滿感為著,為“濁氣在上”的臨床表現。
3.1.1 情志因素 《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的九氣之變,泛指氣與氣機病變。其中尤多指五志過用、七情所傷,影響到臟腑功能而出現相應的氣的病理變化。氣病甚可以引發(fā)火證,即所謂“氣有余便是火”,而火為元氣之賊,火旺則易傷陰耗氣,導致諸多的正虛火旺的病理現象發(fā)生,如脂肪肝常見證型之一的陰虛血虧、水不涵木型,故內經論病萬變不離“氣”也。《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主疏泄,與氣和氣病有著密切聯系,筆者嘗以氣病即肝病、肝病即氣病來進行強調。
3.1.2 飲食因素 飲食與脂肪肝的發(fā)病、進展及其預后密切相關?!堆C論》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而水谷乃化。”此從生理角度論述了水谷代謝的基本過程。唐容川以“設之清陽不升,則肝不能疏泄水谷,則滲泄中滿之癥在所不免”的論述,闡明了因肝氣之郁不能疏泄脾土,則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水谷不能形成精微以升清以充營、血、津液,本應轉化為營養(yǎng)物質的精微卻與糟粕同時失之體外而形成滲泄之癥,更有甚者,糟粕不能完全降濁而與精微物質混淆積滯于體內,混注于血脈而成脂濁之癥。
3.1.3 勞逸失度 《內經》以“不妄作勞”要求勞逸適度以養(yǎng)生,華佗創(chuàng)“五禽戲”以保健。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已從“形勞”過渡為“勞力不足”(或伴勞心過度)。勞力不足古稱逸或曰久坐、久臥之“五勞”。機體運動不足可使氣機郁滯,進而影響脾的功能。而脾的氣機不暢會導致運化功能下降,失卻升清降濁之常而致濁陰不降,甚則清反變濁而清濁不分。
除特殊類型和情況外,脂肪肝的形成大多緩慢、日積月累而使病情復雜多變。病位主要在肝、脾兩臟,與膽、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静C為七情內傷、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度等致氣機不暢,肝(木)疏泄條達功能失常,進而影響氣機升降之樞紐——中焦脾胃,脾(土)失卻健運之常難以運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終致氣機進一步失調,形成惡性循環(huán);脾主運化的功能還體現在水液的代謝上,經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水津四布,五經并行”?!堆C論》釋之為“清氣升而津液四布,濁氣降而水道下行”。脾運失常,濕自內生,進一步阻遏脾運、脾虛濕盛,二者互為因果,終致病情纏綿。內生之濕邪除具有六淫之濕邪的病理特征,即極易寒化抑或熱化使病情復雜多變外,還可釀生痰飲甚至痰瘀互結。痰(飲)作為脂肪肝常見的病因病機,亦與氣病有關。趙晴初《存存齋醫(yī)話》指出:“蓋痰之患,由于液不化,液之結,由于氣不化?!奔词篂楦文I陰虛之候,也與肝體失養(yǎng)有關。
主癥:①右脅脹痛;②抑郁、情緒波動時癥狀加重;③ 脈弦。次癥:① 脘腹痞悶;② 乏力;③ 納差。辨證要求:具備主癥①、③/②、③及次癥中任1項。治擬疏肝理氣、調暢氣機,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陳皮、川芎、白芍、香櫞皮、枳殼、香附、甘草等。
主癥:①右脅脹痛;②肢體倦怠/便溏;③舌質淡。次癥:① 脘腹痞悶;② 乏力;③ 納差;④脈弦細。辨證要求:具備主癥①、③/②、③及次癥中任1項。治擬疏肝健脾、理氣化濕,逍遙散合六君子湯加減:柴胡、當歸、茯苓、白芍、白術、枳殼、香附、半夏、陳皮、甘草等。
主癥:①右脅脹痛;②形體肥胖;③口黏多痰;④舌苔厚膩。次癥:① 脘腹痞悶;②平素喜食肥甘;③嘔惡納呆;④脈滑或弦滑。辨證要求:具備主癥①、④/②、③及次癥中任1項。治擬燥濕化痰、行氣化濁,三子養(yǎng)親湯合四逆散加減:柴胡、萊菔子、白芥子、蘇子、白芍、枳殼、香附、甘草。
4.3.1 濕從寒化證 主兼癥:①畏寒喜暖;②舌苔白厚而膩。次兼癥:①痰白清稀;②口淡不渴。辨證要求:具備主癥①、④/②、③及次癥中任1項和主兼癥中任1項或次兼癥中任2項。治療合平胃散加味,基本方加蒼術、厚樸、陳皮、砂仁、石菖蒲等。
4.3.2 濕從熱化證 主兼癥:①口干;②痰黃質稠;③舌苔黃厚而膩。次兼癥:①平素喜食肥甘;②肌膚發(fā)黃且色澤較鮮明;③脈濡數。辨證要求:具備主癥①、④/②、③及次癥中任1項和主兼癥中任1項或次兼癥中任2項。治療合茵陳蒿湯,基本方加茵陳、山梔、大黃、車前子等。
4.3.3 濕積為痰證 ①眩暈;②局部肌膚內痰核。次兼癥:①素盛今瘦;②泄瀉;③脈滑。辨證要求:具備主癥①、④/②、③及次癥中任1項和主兼癥中任1項或次兼癥中任2項。治療合苓桂術甘湯,基本方加茯苓、桂枝、白術、荔枝核、甘草等。
主癥:①右脅刺痛,痛有定處;② 脅下痞塊(瘕塊);③ 舌瘀紫。次癥:① 乏力;②面色較暗;③目睛發(fā)黃;④尿黃;⑤脈象沉澀。辨證要求:符合主癥中任1項,次癥任2項。治擬活血化瘀、辛咸通絡,膈下逐瘀湯加減:柴胡、當歸、郁金、丹參、天花粉、桃仁、紅花、大黃、王不留行、白芍、川芎、穿山甲、地龍等。
主癥:①右脅隱痛,痛勢纏綿;②午后潮熱或盜汗;③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次癥:①腰膝酸軟;②失眠;③頭暈;④ 耳鳴;⑤ 消瘦;⑥ 衄血。辨證要求:具備主癥①、③項/②、③項及次癥中任2項。
治擬滋補肝腎、升清降濁,滋水清肝飲加減:熟地、白芍、山茱萸、枸杞子、黃芩、當歸、柴胡、郁金、葛根、升麻、澤瀉、決明子等。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在《內經》氣機學說的理論框架下建立脂肪肝辨證分型的標準,可操作性、可重復性強,具有執(zhí)簡馭繁的作用。從中醫(yī)方法學角度對脂肪肝早期干預、分型治療,加上去除病因、長期堅持,定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