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廈門市仙岳醫(yī)院心理科門診部 福建廈門 361012)
上世紀90年代便有學者報道認知療法可治療強迫癥[1],本文選用選擇性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氟西汀與行為認知療法聯(lián)合治療強迫癥進行分析,以了解行為認知療法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9年1~12月強迫癥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強迫癥診斷標準,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16min,排除其他嚴重精神疾患以及嚴重的其他器質(zhì)性功能障礙,男71例,女49例,年齡18~60歲,平均34.5歲,將2組患者隨機分為藥物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差異我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藥物組應用氟西汀20~60mg/d,觀察組在應用氟西汀20~60mg/d的基礎上,聯(lián)合認知行為治療,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隨訪6個月。認知行為治療首先了解患者強迫思維的內(nèi)容及強迫動作,然后在醫(yī)生的指導和帶動下,讓患者實地接觸和聯(lián)想使他擔心、害怕、厭惡的事物,并講述其感受和思維;再由醫(yī)生對其非理性的觀念予以矯正,指出不合理所在;最后通過深入的心理互動和實踐,由現(xiàn)實的較強適應能力的認知方式代替其不正確或扭曲的認知,改善其心理和行為[2]。開始每周會晤1次,且注意時間≥1h/次,1個月后,根據(jù)患者治療情況,會晤1~2次/月,隨后減少為1次/月,每次會晤,患者要交談領悟經(jīng)過及行為治療實踐體驗,并有書面記錄,應用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進行療效評定。
(1)治療方法Y-BOCS總分,在治療1個月療效顯現(xiàn),與治療前有差別,治療2個月與治療前相比才出現(xiàn)差別。
(2)治療方法Y-BOCS強迫性思維因子,在治療1個月療效顯現(xiàn),與治療前有差別,治療2個月與治療前相比才出現(xiàn)差別。
(3)治療方法Y-BOCS強迫性行為因子,在治療1個月療效顯現(xiàn),與治療前有差別,治療2個月與治療前相比才出現(xiàn)差別。
同時比較治療前后Y-BOCS評分的減分率,治療后1、2、4、6個月末減分率均顯著。
強迫癥是以重復的闖入的思想、沖動意念(強迫觀念)和刻板的、重復的行為(強迫動作)為特征[3]。目前對于強迫癥治療困難,且預后差,成為精神科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對患者本身和患者家庭以及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強迫癥狀的發(fā)生可能與腦內(nèi)5-HT含量降低或功能低下有關,并且與心理社會因素及患者的人格素質(zhì)有密切關系[4]。氟西汀系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在治療強迫癥方面的有效性已經(jīng)得到臨床驗證。本文選用經(jīng)典藥物氟西汀作為藥物組并與觀察組進行對比。
行為認知療法是一種認知導向的行為治療法,它已發(fā)展成范圍廣泛及具有折衷色彩的治療法[5]。主要有3種方法,埃利斯的理性行為療法、貝克的認知療法和麥生保的認知行為矯正法。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強迫癥主要以認知與行為障礙為臨床表現(xiàn),行為認知療法注意到認知因素與行為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增強了對患者內(nèi)在心理過程的干預,可以促進患者用客觀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心態(tài)形成,解除患者內(nèi)心緊張因素,對患者的不良行為起到矯正作用,還能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有效減少治療后復發(fā)。強迫癥認知行為療法主要是通過具體分析患者內(nèi)心對自己及周圍事物的看法,指出其中與一般現(xiàn)實存在差距的觀念,通過在實踐中檢驗來改變極端信念,糾正錯誤認知,使患者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建立合乎常理的正確認知,改變患者不良的認知行為模式,產(chǎn)生健康的心態(tài)和適應性行為[6]。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Y-BOCS各評分因子出現(xiàn)改善的時間均比單純藥物組前,并且觀察組在治療后1、2、4、6個月末減分率均顯著高于藥物組,說明行為認知療法對于強迫癥的治療有促進作用,能加快藥物顯效時間。
[1]吳桂英,張向陽.認知療法治療強迫癥[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97~99.
[2]趙漢清.5-HT回收阻斷劑治療強迫癥的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3,3(1):51.
[5]許若蘭.論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研究及應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4(4):63~66.
[6]高新華,胡勤玲,劉娟美.氟伏沙明合并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強迫癥的療效對比觀察[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8,21(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