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史衛(wèi)東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yī)院,466000)
2007年1月~2009年6月,作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艾灸足三里的方法治療傷后腹脹68例,效果明顯,報道如下。
本組共68例,男37例,女 31例;平均年齡 32.1歲;平均病程12.2天(3~21.5天);脊柱骨折脫位29例,骨盆損傷21例,其他損傷18例。
灌腸方以桃仁承氣湯加減:桃仁20g,大黃(后下)25g,芒硝15g,當歸 20g,川芎 15g,赤芍 15g,牡丹皮 12g,紅花20g,甘草12g。上藥加水800ml,浸泡10~20min,文火煎至500ml,冷卻至37℃~38℃?zhèn)溆?。如需用藥品量?可按以上比例增加藥量。
同時艾灸足三里穴。灌腸前,首選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給患者說明中藥保留灌腸以及艾灸足三里的作用、目的和意義,取得患者的配合,從而達到最佳的療效。灌腸時,囑患者做深呼吸,取側(cè)臥位并屈曲雙膝;如側(cè)臥位對原發(fā)損傷有不利影響,可取平臥位,臀下置便盆,按常規(guī)灌腸方法將肛管緩緩插入直腸內(nèi)約15~20cm,再把制備好的中藥灌腸液200~250ml灌入直腸內(nèi),最后拔出肛管,以草紙在肛門周圍輕輕按揉,以利藥物保留和吸收,約20~30min后讓病人排便。每天2次,一般用1~2天。每次中藥保留灌腸后以艾條交替灸雙側(cè)足三里5min。
療效評定標準:優(yōu):治療后癥狀消失,無反復;良: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有輕度反復,不需再次治療;可:治療后癥狀好轉(zhuǎn),有反復,需再次治療;差: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結果:優(yōu) 42例,良19例,可 4例,差3例,總有效率95.6%。
傷后腹脹是在機體受到損傷后,胃腸道內(nèi)存在過量的氣體所引起。是瘀血停蓄于腹后壁或血蓄于腹中,敗血存留,遏久生熱,產(chǎn)生濁氣,積聚于內(nèi),腑氣不通而致。根據(jù)“腑以通為用”、“實則瀉之”、“瘀者化之”的理論,審因論治,采用中藥攻下逐瘀,活血化瘀,泄熱利下之法治療,從而收到預期的效果。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助大黃之功,二藥相須為用。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紅花、當歸、赤芍、牡丹皮共奏養(yǎng)血、活血、化瘀、涼血之功效;川芎活血行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活血化瘀,攻下逐瘀,排氣通便。采用中藥湯劑保留灌腸,使藥物有效成分經(jīng)胃腸黏膜充分吸收,直達病所,配合艾灸足三里使瘀血得化,腑氣得通而起到治療作用。本法應用方便,病人痛苦小,有利于損傷患者的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