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上海市大華醫(yī)院 上海 200237)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有4300萬,其患病率居世界第二。胰島素治療容易導致患者使用后易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場研究與觀察,將不安全因素進行了分析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對策,現報道如下。
部分患者對胰島素認識不夠,導致患者認為注射后會成癮或對其藥性產生懷疑,部分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性或因自身的經濟環(huán)境因素導致患者自行停藥或加減用藥量均會影響療效效果,甚至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醫(yī)患糾紛。
醫(yī)護人員的工作疏忽或醫(yī)護人員本身對專業(yè)技能、專業(yè)知識等掌握不牢固等均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或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
在使用胰島素時會使患者產生一些反應,如低血糖反應、Somogy現象、胰島素水腫、皮膚感染、過敏反應及胰島素抗藥性等。而輕微的不良反應會使得患者感到局部不適,而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意識障礙或死亡。
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述胰島素的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使用前、使用后的注意事項。讓患者對糖尿病、胰島素等知識用個明確的了解。針對于患者的一些不良心理,可給予輔導,讓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樂觀態(tài)度,提高醫(yī)患之間的配合度,從而提高療效。針對于患者的經濟問題,在給予患者選藥時可盡量選擇國產藥,降低患者的經濟壓力。
制定相應的制度加強醫(yī)護人員的行為管理,提高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對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可定期給予培訓,考核。并把考核的項目列入到績效考核中。從而使得醫(y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實時為患者著想,并給予患者正確明了的診斷。
2.3.1 低血糖的防治 低血糖反應為胰島素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因以下原因引起:注射胰島素時應用劑量過大,情緒激動,治療時混合胰島素比例不恰當,預混制劑使用前未充分搖勻;注射胰島素后半小時內未正常進食。低血糖在臨床表現上主要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腦部癥狀主要為:精神注意不集中、思維遲緩、說話含糊不清、頭暈、視力障礙、眼冒金花、步態(tài)不穩(wěn)。部分患者會出現精神癥狀如暴躁、易怒、幻覺等性格改變;若患者低血糖程度加重,可出現神志不清、肌肉顫動,最后導致昏迷、癲癇發(fā)作等。故在使用胰島素是,要做好預防措施,防止低血糖的發(fā)生。首先需向患者講明低血糖發(fā)出的原因,并告知患者若出現低血糖癥狀時的應對措施,如口服果糖或方糖1~2粒,食面包1~2片或飲含糖飲料半杯。若15min內癥狀還未緩解,則需到醫(yī)院進行處理行靜脈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或肌注胰高糖素,再給予葡萄糖液靜滴。其次,告知患者外出時應隨身攜帶病例與一些糖的重要性。再次,教導患者獨立進行尿糖的檢測,要求患者在注射胰島素期間每天進行4次尿糖檢測,每周進行1次血糖檢測,并隨時做好記錄。然后,患者需嚴格禁止喝酒吸煙。最后,患者應與醫(yī)護人員保持密切聯(lián)系。
2.3.2 Somogy現象的防治 Somogy現象主要是因夜間胰島素使用過量,使得患者不能相應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從而引起的血糖升高。此類患者多無低血糖的癥狀,易誤認為是因夜間胰島素不良不足而產生的現象。對于該現象患者應減少晚餐前胰島素的用量,從而使得清晨高血糖得以改善。
2.3.3 胰島素水腫的防治 由于胰島素有水鈉潴留的作用,故在通過胰島素治療時會出現不同部位的水腫如下肢輕度水腫或全身性水腫。一般浮腫持續(xù)時間為4~6d,或更長時間。一般均能自動消失,少數會出現高度水腫,可給予低鹽飲食,必要時可用利尿劑消除水腫。
2.3.4 皮膚感染的防治 在使用胰島素注射時,因注射部位消毒不嚴、不潔或注射時非無菌操作等均可以使患者皮膚造成紅腫熱痛或膿腫感染產生。故在注射時需注意皮膚消毒和使用無菌操作。
2.3.5 過敏反應的防治 過敏反應主要是因胰島素中的雜質及魚精蛋白等而引起的。臨床表現有:發(fā)癢、血管神經性水腫、發(fā)熱、紫癜,甚至過敏性休克。一般輕者會自動脫敏或給予抗組胺類藥物,重者則需中途停藥調換高純度制劑,必要時可給予小劑量多鎰胰島素行皮下注射脫敏處理。
2.3.6 胰島素抗藥性 長期使用動物胰島素可使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藥性,從而影響胰島素的吸收和降糖的作用。故需改用不同動物種屬的制劑、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或加服口服降血糖藥而得以緩解。
因胰島素可加速葡萄糖的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從而抑制糖元分解和糖異生而使得血糖降低。故在臨床上胰島素用于糖尿病的治療越來越廣泛。而一些不安的因素等均會使得患者在治療時會導致不適或死亡。本院嚴格遵守規(guī)章制度,并對患者給予心理咨詢與知識上的輔導,對胰島素的不良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確?;颊呔驮\時的治療療效及生命安全。
[1]胡景勝,耿紀錄,呂朝暉.內分泌科疾病分冊[M].中國醫(yī)院科技出版社,2004:97.
[2]周立寧.營造安全文化,防范護理差錯[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