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 張映紅
(湖北黃石武鋼大冶鐵礦職工醫(yī)院 湖北 黃石 435006)
我們對低位肛瘺行內口縫閉瘺管剔除術,共治療38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18~75歲;病程1.5~20年。其中直行瘺25例,后馬蹄形瘺11例,支管叢生2例。
術前1d口服復方新諾明和甲硝唑,術日晨清潔灌腸。腰俞穴麻醉后,取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
瘺管纖維化明顯者,當瘺管短而直時,在外口周圍梭形切開皮膚,用組織鉗牽拉瘺管外口,再用組織剪沿瘺管走行銳性剝離,直至完全剔除;當瘺管長而彎曲時,在距肛緣約2~3cm處,梭形切除約1.5cm×1.0cm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截斷瘺管并使之暴露,然后按前述方法剔除近端瘺管,再從外口處剔除遠端瘺管。瘺管纖維化不明顯者,用刮匙搔刮,清除壞死及肉組織;對瘺管長而彎曲的,亦須開窗。
以內口為中心,呈“∩”形切除包括內口在內的粘膜及粘膜下組織,然后向上鈍性游離直腸粘膜,在無張力情況下達粘膜缺損的下緣,修補內口時,先用3-0腸線縫合損傷的內括約肌,然后下拉游離的直腸粘膜,覆蓋內括約肌的創(chuàng)口,用1號絲線橫行縫合粘膜。肛管內納入凡士林紗布,外口不縫合,置橡膠條引流,塔形紗布加壓包扎。
術后控制排便3~5d,以后每日便后坐浴10~15min,服抗生素1周,7d拆線。
一次性治愈36例,治愈率約94.7%,平均住院21d。半年后隨訪無復發(fā),肛門括約功能無障礙。1例因感染較明顯,轉切開術;1例復發(fā),6個月后行同樣手術獲愈。
治療肛瘺的關鍵是找到內口并切除。肛瘺的內口位于齒線上的肛竇內,為細菌出入門戶[1],修補內口后,阻斷了細菌的進入,加速了肛瘺愈合。曹吉勛用內縫合藥捻脫管法治療36例肛瘺,一次治愈34例,治療率為94.4%[2]。凌朝坤用內口封閉藥物脫管法治療肛瘺75例,全部治愈[3]。王平用直腸修補治療小兒后天性肛瘺128例,經1次手術治瘺116例(90.6%)[4]。
Hanle早在1965年就提出“沒有必要全部將瘺道切開”的觀點[1],故本法在處理瘺管時,盡量予以剔除,不能剔除的則用刮匙清除壞死組織及肉芽組織,使之成為新鮮創(chuàng)面,以加速其愈合。對長而彎曲的瘺管,則采用開窗法,分段處理,如全部切開,損傷太大。近年來,不少學者對肛瘺不切開或部分切開處理瘺管,如用藥物脫管法去除瘺管[2,3、,5],也有用開窗、留橋等方法處理瘺管[6~7],均取得了良好療效。
傳統(tǒng)治療以切除或切開瘺管為主,治療效果毋庸置疑。但組織損傷大,尤其是瘺管長而彎曲,或有支管的肛瘺,愈合慢,愈合后疤痕大。本法對肛管及周圍組織損傷小,故術后肛門外形正常,功能無障礙,療程短,可重復施術。
[1]李雨農.中華肛腸病學[M].重慶:科技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383~392.
[2]曹吉勛.中國肛腸病學雜志,1993,13(3):3.
[3]凌朝坤.中國肛腸病學雜志,1996,16(1):8.
[4]王平.中國肛腸病學雜志,1996,16(1):19.
[5]楊向東.中國肛腸病學雜志,1995,15(3):11.
[6]張九皋.江蘇中醫(yī),1991,11(5):15.
[7]張延春.中肛國腸病學雜志,1991,1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