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
(棗莊礦業(yè)集團中心醫(yī)院小兒科 山東棗莊 277011)
2008年1 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對105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采用低糖飲食護理干預,縮短了病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2008年1 月至2009年12月,我科門診及病房共收治輪狀病毒性腸炎210例,均符合腹瀉診斷標準[1],診治當天留大便標本送檢,大便常規(guī)白細胞0~2個/HP,紅細胞<2個/HP,脂肪球1~3。并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出輪狀病毒抗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105例,對照組105例中男69例,女36例,年齡5~18個月,平均(12.5±5.8)個月,病程1~6d,平均(3.4±1.3)d;治療組105例中男67例,女38例,年齡6~17個月,平均(11.8±4.2)個月,病程1~6d,平均(3.5±1.6)d。2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P>0.05)。
2組根據(jù)脫水程度口服ORS液或靜脈補充電解質,利巴韋林10~15mg/(kg·d)口服或靜滴抗病毒及止吐、退熱等綜合療法。對照組繼續(xù)母乳或配方奶粉喂養(yǎng);治療組給予去乳糖飲食,采用去糖奶粉喂養(yǎng),選用雀巢去乳糖奶粉A110。
顯效:治療72h內糞便性質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有效:72h大便性質及次數(shù)明顯好轉;無效:72h大便性質及次數(shù)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
2組治療72h療效比較,對照組顯效82例(78.1%),有效19例(18.1%),無效4例(3.8%),總有效率為96.2%(101/105);治療組顯效51例(48.6%),有效31例(29.5%),無效23例(21.9%),總有效率為78.1%(82/105)。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總病程(5.6±1.3)d,對照組為(7.1±1.6)d,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
輪狀病性毒性腸炎主要表現(xiàn)為嬰幼兒秋季腹瀉。除糞-口傳播外,證實可經(jīng)呼吸道空氣傳播,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測得特異性抗體。病毒侵入小腸上皮細胞,絨毛變短及脫落,導致小腸功能喪失。粘膜雙糖酶活性降低、腸腔內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礙,被細菌分解而產(chǎn)生有機酸,致使腸內滲透壓增加,大量水及電解質進入腸腔,腸吸收減少。嬰幼兒秋季腹瀉是引起繼發(fā)性乳糖不耐受的最常見原因[2],是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礙而引起腹脹、腹瀉、腹痛。乳糖的消化吸收在小腸上部,輪狀病毒會破壞腸黏膜,減少乳糖酶的分泌;此外輪狀病毒還直接使乳糖酶分解或活性降低,受累腸黏膜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的乳糖,有些乳糖經(jīng)大便排出體外,使大便中還原糖增加;有些留在結腸內的乳籍被結腸菌群酵解成乳酸和二氧化碳等氣體,乳酸刺激腸壁增加腸蠕動而出現(xiàn)腹瀉。二氧化碳在腸道內產(chǎn)生脹氣和增強腸蠕動,使嬰兒表現(xiàn)不安、腹脹、排氣、大便泡沫較多,偶爾還可能誘發(fā)腸痙孿而出現(xiàn)腸絞痛[3]。嬰幼兒腹瀉給予去乳糖奶粉喂食,可有效的治療小兒腹瀉,文獻報道治愈率為93%~100%[4],其方法簡單、廉價,家長容易接受。甚至有的認為,低糖飲食是治療乳糖不耐受的首選治療,采用去糖奶粉喂養(yǎng),以麥芽精糊精替代乳糖,保留了配方奶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有利于乳糖不耐受患兒小腸粘膜的恢復,可保證腹瀉小兒的生長發(fā)育需要。本組病例低糖飲食佐治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總有效率(96.2%)優(yōu)于對照組(78.1%),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明顯縮短腹瀉病程。故雙糖酶缺乏是輪狀病毒性腹瀉病程較長,甚至遷延不愈的關鍵因素[5],低糖飲食可有效改善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病程,護理工作中要指導家長選用去乳糖奶粉、豆制品、發(fā)酵酸奶、小米湯等無乳糖食物喂養(yǎng)輪狀病毒性腸炎嬰兒。
[1]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2(6):381.
[2]張珧仙.金雙歧加蒙脫石散治療嬰兒繼發(fā)性乳糖不耐受臨床分析[N].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9,23(3):290~291.
[3]陳蘇湞.無乳糖嬰兒配方奶粉治療秋季腹瀉繼發(fā)乳糖不耐受110例臨床觀察[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5,27(2):82~83.
[4]王暉,張玲,王秀玲,等.嬰幼兒腹瀉與乳糖不耐受關系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7,19(2):222~223.
[5]楊善浦.繼發(fā)乳糖不耐受癥嬰兒不同飲食療法療效觀察[J].浙江醫(yī)學,2003,25(9):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