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平
武警福建省邊防總隊醫(yī)院 泉州 362000
我院2001-03~2009-03收治103例帶狀皰疹患者,初診誤診35例,誤診率33.9%。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男28例,女7例;年齡25~82歲,>60歲29例(82.8%);誤診時間3 d~2周。
1.2 臨床表現(xiàn) 以疼痛首發(fā)癥狀30例,表現(xiàn)為針刺樣痛12例,燒灼樣痛14例,刀割樣痛4例;23例呈持續(xù)性痛,7例呈陣發(fā)性痛,均沿神經放射。痛后3 d出現(xiàn)皮疹6例,>4~6 d出疹21例,>1周8例。皮疹發(fā)生部位:左前額3例,右前額4例,右胸背8例,左胸背6例,右腰部8例,右下腹2例,右下肢2例,左下肢2例。
1.3 誤診情況 誤診為偏頭痛4例,頭部腫瘤1例,三叉神經痛2例,心絞痛9例,肋間神經痛5例,腎結石4例,尿道感染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坐骨神經痛2例,急性闌尾炎2例。
本組病例一經確認即給抗病毒藥(阿昔洛韋、更替洛韋、利巴韋林),并輔以營養(yǎng)神經藥(甲鈷銨、維生素B族)以及卡馬西平、布洛芬緩釋片等止痛,外用六神丸、新癀片、阿昔洛韋軟膏,療程2~5周,平均水皰結痂時間為5~7 d,治愈時間2周;后遺神經痛6例,短者半年,長者2 a。
帶狀皰疹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皮膚病,以皮膚群集性皰疹和劇烈神經痛為特征,但在出疹前往往無特定的體征,僅表現(xiàn)為身體不同部位的劇烈疼痛。隨著老齡化和免疫抑制劑使用,本病發(fā)病率日益增多[1],早期診斷極為困難,容易發(fā)生誤診。
3.1 誤診原因 (1)臨床醫(yī)生,尤其是非皮膚病專科醫(yī)生,對本病臨床表現(xiàn)復雜性、多樣性認識不足,警惕性不高。帶狀皰疹的疼痛可與皮疹同時存在,也可發(fā)生在皮疹之前或之后,少數(shù)只表現(xiàn)為神經痛但無皰疹或僅出現(xiàn)紅斑、丘疹而無典型水泡的不全性帶狀皰疹[2]。本組30例(85.7%)以疼痛為首發(fā),疼痛的程度表現(xiàn)各異:有針刺樣、燒灼樣、刀割樣,均沿神經放射。有報道臨床初診誤診率達39%[3],本組33.9%。(2)病史詢問過于簡單,體檢不仔細,責任心不強,診斷思路單一、片面,常只局限于本科疾病。本組因腰腿痛就診于骨科,X線片和CT片提示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首診時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坐骨神經痛2例,有1例盡管在腰部已出現(xiàn)皮疹,由于對其認識不足,又不能綜合分析病情而導致誤診。(3)鑒別診斷局限,先入為主,所以將頭面的帶狀皰疹誤診為牙病、三叉神經痛,胸背部的誤診為心絞痛,腹部的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闌尾炎等,腰背部的誤診為腰椎病、坐骨神經痛、尿路結石等。
3.2 誤診預防 提高對帶狀皰疹的認識,尤其是老年人發(fā)病的特點;詳細詢問病史,認真體格檢查,切忌先入為主的片面思維。對于發(fā)生于單側、病程較短、沿神經放射,又查不出陽性體征的神經痛,應考慮帶狀皰疹[4]。認真分析疼痛性質、誘因及治療反應,重視鑒別診斷,在皮膚疼痛處產生節(jié)段性水泡疹,就能及時早期診斷帶狀皰疹[5]。
[1] 王紅巖.中老年人帶狀皰疹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11):75-76.
[2] 楊國亮,王俠生.現(xiàn)代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5:295-296.
[3] 陳實,郭毅.帶狀皰疹神經痛77例臨床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病雜志,1999,25(4):227-229.
[4] 陸海峰.帶狀皰疹12例誤診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7,5(11):182-183.
[5] 趙辨,主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