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業(yè)強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白癜風是一種原發(fā)性的、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癥。白癜風的中醫(yī)病名有“白處”、“白毋奏”、“白癩 ”、“龍舐 ”、“白癜”、“白癜風”、“白癜瘋”、“癜風”、“白駁 ”、“白駁風 ”、“白定”、“白點風”等。筆者通過白癜風病名溯源與辨析,以期拋磚引玉,發(fā)掘中醫(yī)學之精華。
“白處”、“白毋奏”病名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本書記載了諸多皮膚病,其中的“白處”、“白毋奏”等病名系指包括白癜風在內(nèi)的色素脫失性皮膚病,如“白處方: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鹽二十分斗一,……?!薄鞍孜阕?腠),取丹沙與鱣魚血,若以雞血,皆可?!?/p>
晉朝,“白癜風 ”、“白癩”、“龍舐 ”、“白駁”的病名最早見于《肘后備急方》:“白癜風,一名白癩,或謂龍舐,此大難治。”又曰:“治面頸忽生白駁,狀如癬,世名為疬瘍,……?!逼渲小鞍装]”、“疬瘍”之病與現(xiàn)代的麻風病相似,由于當時條件受限,可能將其與色素減退性皮膚病混為一談,亦或謂異病同治之論?!鞍锥ā弊钤缫娪凇秳缸庸磉z方》,其曰:“樹穴中水向東者,就火刮洗白定二三過即愈。楓樹勝也?!?/p>
“白癜”最早見于隋朝《諸病源候論》,其記載:“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p>
唐宋時期,《圣濟總錄》為文獻中首次記載“白駁風”:“治面項身體白駁風,涂淋方:生木樹腔中汁柳樹為上……。”“癜風”最早見于《仁齋直指方》,其將赤癜、白癜統(tǒng)稱為“癜風”:“治赤癜、白癜方:硫黃,明白礬(并生),上為末………癜風方:雄黃,硫黃,黃虢丹,密陀僧,大南星,上等分為末,先用姜汁擦患處,次用姜蘸藥末擦……。”
明代醫(yī)籍之中,部分醫(yī)家開始將“白癜風”與“汗斑”混淆,如《壽世保元》:“紫癜風、白癜風,即如今汗斑之類。”《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濕熱郁于皮膚,久而不散,發(fā)而為斑,黑白相雜,遍身花藻,甚者變而為紫、白癜風,雖無疾痛害事,不可以不防微而杜漸也?!贝藭r,也有醫(yī)家將“癘瘍風 ”、“汗斑 ”、“白癜風”混淆,如 《解圍元藪》:“白癜風,此癥初無痛處,但皮膚麻木,生灰白斑點。久如涂堊、頑憊、又變亮、赤色,即曰紫癜……又有夏日身生紫白斑點,汗出則癢,秋涼少息,年復增之赤,曰紫癜,名汗斑也。酗酒,房勞,感受風濕,邪熱摶于皮膚,血氣不和而發(fā),又名癘瘍,又名汗黯,皆一類也?!?/p>
清代,“白點風”最早見于《外科證治全生集》,其曰:“以蛇蛻,不煅煎汁,敷白點風,洗惡瘡?!薄鞍遵隘偂钡牟∶钤缫娪凇动冡t(yī)大全》,其記載“手上白癜瘋:鳳仙花一棵,帶泥入砂銚內(nèi)煮滾洗之?!倍鞍遵g瘋”、“癜瘋”最早見于《外科大成》。從上述病名可以看出,清代把“瘋”與“風”字通用,“點”與“癜”字通用。這一時期,中醫(yī)外科發(fā)展較快,對皮膚疾病的論述、記載也較多,同時,對白癜風病名的認識也不盡相同。例如,許氏在《外科證治全書》中認為:“白屑風又名白駁。”
歷代文獻中關于“斑白”、“斑駁”的記載很多,當今學者大多認為“斑白”、“斑駁”為病名[1],但據(jù)筆者考證,“斑白”、“斑駁”為許多疾病臨床癥狀而非病名。
例如,《太平圣惠方》:“夫白駁者,是肺風流注皮膚之間,久而不去之所致也。多生于項面,點點斑白,但無瘡,及不瘙癢……?!薄妒備洝?“治白癜風,皮膚斑白,毛發(fā)亦變,石硫黃方……?!焙茱@然,這里的“斑白”是指白駁、白癜風的癥狀。
現(xiàn)代大多數(shù)醫(yī)家均認為,古代“紫白癜風”是一種疾病,而筆者認為“紫白癜風”應該包括三種疾病,即紫癜風、白癜風、紫白癜風。
《太平圣惠方》第 24卷中將“治白癜風諸方”與“治紫癜風諸方”分別記載,并詳述紫癜風、白癜風的病因病機與癥狀?!胺蚍斡雄諢?又風氣外傷于肌肉,熱與風交并,邪毒之氣,伏留于腠理,與衛(wèi)氣相搏,不能消散,令皮膚皺起生白斑點,故名白癜風也。”“夫紫癜風者,由皮膚生紫點,搔之皮起,而不癢痛者是也……?!?/p>
《普濟方》記載:“夫紫癜之狀,皮膚皺起生紫點,搔之皮起而不癢痛是也,此由風邪夾濕客在腠理,營衛(wèi)壅滯不得宣流,蘊瘀皮膚,致令色紫,故名紫癜風。白癜風之狀,皮膚皺起生白癜是也。由肺臟壅熱,風邪乘之,風熱相并傳流營衛(wèi),壅滯肌肉久不消散,故成此也。肺有壅熱,又風氣外傷于肌肉,熱與風交并……令皮膚皺起生白斑點,故名白癜風也。”
明代《外科正宗》則認為,紫、白癜風是一種病的不同表現(xiàn),如:“紫白癜風第五十四:紫白癜風,乃一體二種,紫因血滯,白因氣滯,總有熱體風濕所致,凝滯毛孔,氣血不行所致,此皆從外來矣?!?/p>
此后,許多醫(yī)家均遵從《外科正宗》的分類方法。特別是清代《醫(yī)宗金鑒》:“紫白癜風無癢痛……[注]此證俗名汗斑,有紫、白二種。紫因血滯,白因氣滯?!敝链?現(xiàn)代醫(yī)家多將“紫白癜風”認為是一種疾病,又稱“汗斑”,即相當于西醫(yī)的“花斑癬”。
之所以造成當今醫(yī)家將“紫白癜風”看作一種疾病[2],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可能與古代書籍中無標點符號有關。如果將“紫白癜風”中“紫白”二字中加“、”,那么就變成了“紫、白癜風”。因此,“紫白癜風”可能包括三種病即“紫癜風”、“白癜風”、“紫白癜風”。其二,以訛傳訛。大家均遵從《外科正宗》與《醫(yī)宗金鑒》的命名,而未深究,故而以訛傳訛。
總之,“白癜風”病名中西醫(yī)都有,但中醫(yī)“白癜風”、“白駁風”等病名的內(nèi)涵更廣,可能除了包含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白癜風”外,還可能包括花斑癬、單純糠疹等疾病。
[1] 陳紅風.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364-365.
[2] 李曰慶.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