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玉(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2010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述評
楊傳玉(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
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歷來是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它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無處不在。筆者認真研究了 2010年全國 18套高考語文試卷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尤其重點關(guān)注了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并和前幾年的高考試題做了比較,深入思考之后,有一些感受,不揣淺陋,寫出來以就教于方家。
2010年全國共計有 18套文學類文本閱讀試卷,閱讀文本所選體裁仍然以散文為主,共計11篇。但非常突出的一點是,小說體裁的選文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受到命題者的重視。2010年共有 7套試卷選擇了小說,為歷年來之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具體情況如下表:
2010年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體裁概況一覽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考文學類文本的選文體裁逐漸打破了散文體裁的大一統(tǒng)格局,從而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
就散文體裁而言,和前幾年一樣,2010年閱讀文本的中心話題可以概括為自然風物和社會生活兩個方面。自然風物方面,其關(guān)注點往往并不在于自然本身,而是把自然與人事結(jié)合起來,表達作者對于蘊含于自然萬物之中的或由自然萬物所引發(fā)的人生意義的思考。如重慶卷陳俊峰的《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通過寫對兩只鳥的觀察,表現(xiàn)作者對兩只鳥的敬仰和贊美之情,表達了人類應(yīng)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張。湖南卷洛夫的《一朵午荷》,主要敘述作者午后觀荷的情景和感受,贊美了荷花的形象美和精神美,圍繞“欣賞別人的孤寂是一種罪惡”,展示出“我”“不解— —思索 ——感悟 ——升 華 ”的心 路歷程。上海卷《天目山》,將現(xiàn)實場景與歷史回憶交織起來,表達了作者對先烈的緬懷之情。北京卷季羨林的《海棠花》,借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對祖國的深切思念之情。四川卷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的《自然》(節(jié)選)一文,不僅僅讓人體會到自然的莊嚴神圣與博大深邃,也能夠讓人認識到人與萬物的契合以及人與人的平等、博愛。社會生活方面,則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關(guān)注與思考,從而揭示出人類普遍存在的某種精神意識和人生追求。如全國卷蕭蕭的《燈火》、湖北卷熊召政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江西卷熊召政的《飲一口汨羅江》、天津卷遲子建的《寒冷的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等。《飲一口汨羅江》一文,通過那條浸透著屈原的理想和淚水的汨羅江,寫作者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與感悟,表達作者面對世俗的社會所產(chǎn)生的滿懷憂憤之情。散文體裁的閱讀歷來在高考試題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高考命題也相應(yīng)具有了成熟的經(jīng)驗。但散文文本的命題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制約性,這一點已經(jīng)越來越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高考散文文本的選擇,是命題工作中最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文本的品位高低、難易程度直接關(guān)系著試卷的質(zhì)量。能夠作為高考命題材料的散文作品,必須是在千字左右,適合高中畢業(yè)生的閱讀水平,要有一定的文學色彩,而且必須具備良好的價值取向。這些作品,內(nèi)容要豐滿厚重,情感要真摯動人,思想要積極向上,技巧要嫻熟自然。由于高考命題時間、命題規(guī)律的制約,散文文本的選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其制約性也日益突出,散文文本的高考試題有些存在著模式化、雷同化傾向。
或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命題工作人員開始在高考試卷中不斷地作出新的嘗試。不僅在散文文本的選擇上,注意到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的多元化,注意到中外散文的不同與變化,而且命題也開始關(guān)注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特別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省區(qū)不斷擴大,各自主命題的省市開始在高考試卷中使用小說文本作為測試材料。我們稍作梳理,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發(fā)展軌跡。2004年至 2007年,每年只有一套試卷選擇了小說文本,分別是遼寧卷、湖南卷、浙江卷和海南寧夏卷。圍繞著小說這一重要文學體裁,從概括故事情節(jié)、分析語言特色、評價人物形象等方面設(shè)計題目,初步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2008年有江蘇卷的《侯銀匠》、廣東卷的《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的《二十年以后》、浙江卷的《烏米》,共計 4套。2009年,有四川卷的《想象 》、遼寧卷的 《遺璞 》、浙江卷的 《魔盒 》、安徽卷的《董師傅游湖》、福建卷的《阿慶》、海南寧夏卷的《孕婦和牛》,共計 6套。
小說是人生的藝術(shù),讀小說如赴人生的盛宴。它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huán)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樣式,為廣大青少年和中學生所喜愛。從小說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人的命運;從人物的命運中,我們看到了時代的印跡,聽到了歷史的回聲……小說中蘊含著無數(shù)人生智慧,它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成為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園。然而,長期以來,小說文本的閱讀卻一直缺席高考語文試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遺憾。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由于測試材料字數(shù)的限制。由于時間的限制和高考的特殊要求,文學類文本的測試材料一般只能在千字左右。而千字左右、意蘊豐厚的小說并不多見。所以,選擇小說一般要有刪改,而過分刪減又會造成重要信息的缺漏。詩歌、戲劇、調(diào)查報告等面臨著同樣的尷尬。這種種因素使命題者在選擇文本時捉襟見肘,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前些年高考命題人員一般會選擇微型小說作為高考測試材料了。
微型小說,又名小小說、袖珍小說、一分鐘小說、超短篇小說等。過去它作為短篇小說的一個品種而存在,后來的發(fā)展使它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微型小說具有立意新穎、情節(jié)嚴謹、結(jié)局新奇、技法簡單的特點。即在千字左右的篇幅中,要概括出普通小說應(yīng)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說,微型小說往往能夠從一個點、一個畫面、一個對比、一聲贊嘆、一個瞬間之中,捕捉住一種美、一種智慧、一種新鮮的思想、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由此,優(yōu)秀的微型小說更多地受到了命題人員的青睞。從 2004年至 2009年,共 14套試卷考到了小說,基本上都屬于微型小說的范疇,2007年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則是選用古典小說作為高考測試材料的一個特例。
如前所述,2010年高考共有 7套試卷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選擇了小說這一體裁,分別是:山東卷老舍的《駱駝祥子》、浙江卷李麗娟的《靜流》、江蘇卷阿城的《溜索》、安徽卷徐輝的《碑》、遼寧卷王安憶的 《洗澡》、廣東卷沃爾夫?qū)?博歇爾特的《面包》、海南陜西卷莫泊桑的 《保護人》。這七篇作品題材廣泛,內(nèi)涵豐富?!鹅o流》一文寫一對父子之間由對立沖突到矛盾化解,直至互相理解信任,特別寫出了“弟弟”的成長過程,對中學生的成長有很重要的啟迪意義。阿城的《溜索》通過寫駝隊飛渡峽谷的故事,表現(xiàn)人類在自然面前勇于接受挑戰(zhàn)、戰(zhàn)勝艱險的精神,同時還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jié)協(xié)作、相互信任和關(guān)愛。徐輝的《碑》敘述了一個平常人的尋常事,又是一篇意蘊豐富的精致作品。作品通過羅永才、王石匠、老山民等幾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導人們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艱難,全文蘊含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王安憶的《洗澡》通過“洗澡”這樣的日常小事,表現(xiàn)當代市民的凡俗人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當代社會和人際關(guān)系變化的敏感和思考。沃爾夫?qū)?博歇爾特的《面包》、海南陜西卷莫泊桑的《保護人》是兩篇外國小說。前者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們在饑荒處境中的生活,饑餓從某種程度上扭曲了人性,但夫妻之間的寬容、理解與尊重會讓他們度過困境。后者則充分體現(xiàn)了莫泊桑小說的鮮明特色,作品塑造了一個自私、偽善、趨炎附勢、愛慕虛榮的“保護人”瑪蘭的形象,故事情節(jié)平中見奇,主題深刻、耐人尋味。這些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精湛的藝術(shù)成就,有利于命題者由淺入深,從各個層次來檢測考生的文學感悟能力,區(qū)分出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更好地實現(xiàn)高考的選拔功能。
在 2010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中,尤其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山東卷。山東卷今年選擇的文本是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名著《駱駝祥子》(節(jié)選)。這很有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從 2004年起,山東卷文學類文本閱讀一直考的都是散文,有《文赤壁 》《歌德之勺》《燈火的溫情》《記住回家的路》等。2010年考小說,這也許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畢竟在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規(guī)定了文學類文本考查的內(nèi)容包括了“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 ”。但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山東卷考的是長篇小說的節(jié)選。這真有點出人意料,細思又在情理之中?!恶橊勏樽印肥抢仙岬拇碜?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作品以北平(今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慘的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jié),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zhàn)、黑暗統(tǒng)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淵中的圖景。把經(jīng)典文學作品納入高考試卷,僅就其選材來說,就非常值得贊賞。經(jīng)典文學作品是具有典范性、權(quán)威性的、經(jīng)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是經(jīng)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學作品,是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赫爾曼?黑塞在《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中指出:“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而必須讀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時髦讀物那么適口,那么富于刺激性?!倍壳爸袑W生所閱讀的報章雜志上的許多作品包括那些快餐化的所謂文學作品,又有多少能夠流傳下來成為經(jīng)典的呢?中國教育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中學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共 30部,初中 10部,高中 20部。其中,初中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中就包括老舍的《駱駝祥子》。山東卷選擇《駱駝祥子 》作為高考命題的文本,選材的“經(jīng)典性”不僅從一個側(cè)面透露出山東高考語文卷的新變化,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山東省語文試卷的文化品位。這種選擇一方面大大拓展了高考命題的選材范圍,為未來高考命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另一方面,對中學語文教學必將產(chǎn)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特別地,對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關(guān)注經(jīng)典、喜愛經(jīng)典、閱讀經(jīng)典,通過經(jīng)典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zhì)、為人生的未來奠基具有深刻的意義。
寫至此,我不由地想起了宋朝詩人曾公亮的詩句——“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2010年高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一定會“浪花”飛濺,更加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