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生
(南通市冠今中學 江蘇 南通 226100)
舊教材是從日?,F(xiàn)象觀察、猜測向心力會與什么因素有關,然后利用向心力演示儀得出向心力的表達式,再根據(jù)牛二定律推導出向心加速度表達式.向心加速度表達式?jīng)]有進行理論推導.總體思路是由向心力這個本質(zhì)到向心加速度這個現(xiàn)象.舊教材中的向心力實驗是探究性的,因裝置復雜,通常為演示實驗.
新教材的設計思路正好相反,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特殊到一般.教材先從生活、生產(chǎn)中很多圓周運動的現(xiàn)象得出速度方向變化必有加速度;再通過數(shù)學推導(體現(xiàn)極限思想)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然后根據(jù)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推導出向心力的表達式.教材的內(nèi)容到這里本可以結束,但是新教材,通過圓錐擺實驗粗略驗證了向心力表達式(以前是向心力演示儀),這個驗證實驗一舉三得:
(1)向心力表達式的正確性;
(2)向心加速度表達式的正確性;
(3)勻速圓周運動由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向心力可以是某一個力,也可以是幾個力的合力,甚至是某個力的分力,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新教材的向心加速度公式是根據(jù)運動學得到的,并由它推出向心力公式,因此,向心力公式實驗屬于驗證性實驗.新教材設計的圓錐擺實驗裝置簡單,是向心力知識的具體應用,可以安排為學生實驗,讓學生自己經(jīng)歷一次對向心力的測量和分析過程.
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一般的曲線運動,體現(xiàn)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在處理一般曲線運動時采用了微分思想.
(1)圓錐擺實驗的探究過程 .
(2)牛頓第二定律在曲線運動中的應用.在前面學習拋體運動的基礎上,又學習了圓周運動,讓學生了解牛頓運動定律不僅適用于直線運動,同樣適用于曲線運動,讓學生體會牛頓力學的魅力.
⑶明確向心力的定義、公式以及變形公式.
⑴圓錐擺實驗及有關物理量的測量.麻煩可能會出在: 1)怎樣點懸? 2)怎樣保證做圓周運動? 3)怎樣測高度?
⑵運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解釋有關現(xiàn)象.
本課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鉆研,著眼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其主要程序是:
提出問題—科學猜想—設計實驗—科學
探究—得出結論—指導實踐
創(chuàng)設學習圓周運動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引入新課的指導思想.舉例和展示生活、生產(chǎn)、體育比賽中的一些圓周運動的例子,用課件展示兩段視頻:(1)飛機拐彎,(2)花樣滑冰.播放了幾段動畫:(1)地球饒?zhí)柟D,(2)輕繩牽引小球在光滑冰面上做圓周運動等.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讓學生思考圓周運動的條件以及怎樣滿足那些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教學的軌跡.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
課件展示幾個圓周運動實例,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讓學生發(fā)現(xiàn)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力總指向圓心,從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按效果力命名的;再引導根據(jù)牛二定律及所學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導出向心力的表達式.講到這里會有疑問;向心加速度本身由數(shù)學推導得出,再由它推出向心力,這兩個公式可靠嗎?有沒有辦法驗證?
(2)設計實驗,積極探究
本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實驗、課件展示——原理、器材、待測數(shù)據(jù)表格、誤差分析.學生思考、討論完成以后,教師聽取學生匯報驗證的結果,引導學生對實驗的可靠性作出評估(參照閱讀提綱),教師點評、分析.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和記錄表,與學生共同參與實驗(測長度時可由老師測,學生幫助,老師與學生一起數(shù)圈),采集好數(shù)據(jù)后,當場計算.改變高度,再做一次,學生討論評估實驗誤差.引導學生思考有無改進辦法.
點評:讓學生親歷實驗驗證的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
(3)提出問題,反思總結
問題1:實驗的過程中,多項測量都是粗略的,存在較大的誤差,用兩個方法得到的力并不嚴格相等.
問題2:通過實驗我們還體會到:向心力并不像重力、彈力、摩擦力以某種性質(zhì)的力來命名,它是效果力,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圓錐擺實驗中,向心力是小球重力和細線拉力的合力,還可以理解為是細線拉力在水平面內(nèi)的一個分力.
問題3:數(shù)圈數(shù)測時間時,要從零開始.
問題4:有一個改進的實驗,不知是否可行,其裝置如圖1所示,讓小球在剛好要離開錐面的情況下做勻速圓周運動,我認為利用該裝置可以使測量值減少誤差.
點評:同學們能積極思維,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該方案效果如何,課后進一步進行比較性的研究.
之后,還可以再介紹一些典型的圓周運動,如播放鏈球運動視頻,自然地過度到第四部分.
圖1
(4)變速圓周運動
對鏈球運動慢動作進行觀察,鏈子對球的拉力不是指向圓心,而與速度夾角小于90°,引導學生將力分解為Ft、Fn.總結各自作用.變速圓周運動不是合外力提供向心力,而是其中一部分提供向心力.這反過來恰好解釋前面的勻速圓周運動為什么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以上是筆者通過對新舊教材進行比較,按照新課程理念對“向心力”的教學過程設計.新舊教材本節(jié)最大的不同是實驗,原來是向心力演示儀,現(xiàn)在改為圓錐擺.實驗的改變引起了很多異議,如有人認為本實驗無法做.筆者有幸參加過一節(jié)市級比賽課,做了本實驗,結果比用原實驗的教學效果好,誤差小.教材編寫本實驗的意圖就是粗略驗證向心力表達式,說明教材編寫專家已經(jīng)充分的意識到這一點,嘗試去做一做這個實驗符合新課標、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