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第2中學 張林德
數(shù)學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第2中學 張林德
在新課程實踐中,強調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已成共識.但是生成不是隨心所欲、信馬由韁,充分、有效的預設是精彩生成的保證.所謂預設,就是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使得教學在一定的程序上運行.有效的預設,需要教師圍繞教學目標,依循學生的認知曲線、思維張弛及情感波瀾,有指向、有預見、有彈性地展開,并以靈動的教育機制隨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進程,促進預設轉化為生成,及時發(fā)揮生成,放大生成,有效生成.
引導學生預習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xiàn),但對預習的預設常易于忽略,教師泛泛要求,學生泛泛看之,失去了應有的作用.我們應重視對預習的設計,發(fā)揮其良好的導向性、啟發(fā)性、激勵性,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篩選出教材中的“懂與不懂”以及“似懂非懂”之處,引領學生在預習中產(chǎn)生自信,生成問題,并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在課前收集“預習反饋”,掌握學生的認知水準及困惑,作為課堂預設的重要依據(jù),既備書,又備人,既備問題,又備方法,動態(tài)設計出課堂師生互動的預設方案.
如人教A版《數(shù)學》必修1第二章“函數(shù)的概念”一節(jié)預習設計如下:
1.預習要求和目標:在映射的基礎上理解函數(shù)概念,掌握映射與函數(shù)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會判斷一種對應關系是否是函數(shù)關系.
2.預習思維訓練:
(1)一個學生對應著一個姓名,是映射關系嗎?是函數(shù)關系嗎?為什么?
(2)設M={x|0≤x≤2},N={y|0≤y≤2 },給出下列4個圖形,其中能表示集合M到N的映射關系有幾個,函數(shù)關系有幾個,為什么?
(4)映射觀點下的函數(shù)定義比運動觀點下的函數(shù)定義有哪些進步?
(5)函數(shù)的定義域、值域與映射中的集合A,B的關系怎樣?
以上設計,重在知識基礎的形成,隱含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圈重點、注難點、找疑點;運用遷移、原型啟發(fā)等學習原理,進行對比閱讀、歸納異同.鼓勵學生“找茬”、出“難題”.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通過研討教材“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fā)現(xiàn)”等新穎的問題,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信心.
在學生預習后收集的“疑難信息”中,有疑問的,困惑的知識點,教者在整理、歸納的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點已了然于胸,課堂互動的策略也醞釀成熟了.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它意味著我們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規(guī)律進行預設,想學生所想,備學生所需,從而使預設具有針對性.為此,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清晰地把握班級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背景和思維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從而能夠較準確地洞察和把握學生學習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走向,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主動生成.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預設應首先體現(xiàn)對教材的尊重,否則就無法發(fā)揮其在生成中的有效引領作用.當然,尊重教材不是唯有教材、拘泥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我們的教學預設要強調教材的基礎地位和主干性作用,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取向價值,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育經(jīng)驗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解讀與文本應用.
如人教A版《數(shù)學》必修1第三章“函數(shù)與方程”一節(jié),“零點判定定理”,課本上只有寥寥數(shù)句,學生閱讀后大都復述甚至一字不差,但對其內涵外延理解不透.是逐字逐句釋義?平鋪直敘講出注意點?還是設法引出問題,讓學生思維作答,教者設計以問題探究建構概念:
(1)從函數(shù)零點的判定方法中可看出,函數(shù)具備了哪些條件,可斷言它有零點存在呢?
(2)如果條件“圖像連續(xù)不斷”除去不要,又會怎樣呢?
(3)如果條件“f(a)f(b)<0”去掉呢?
(4)如果函數(shù)具備上述兩個條件時,函數(shù)有多少零點呢?
(5)若在區(qū)間[a,b]上連續(xù)函數(shù)f(x)滿足f(a)f(b)<0,是否意味著函數(shù)f(x)在[a,b]上恰有一個零點?
(6)若連續(xù)函數(shù)f(x)在[a,b]上有一個零點,是否一定有f(a)f(b)<0?
(7)一個函數(shù)的零點是否都可由上述的定理進行判斷?
不少學生回答不準確,為此,學生再次閱讀課本,深讀細思.教師不必急于給出結論,而是像剝洋蔥那樣一層一層引導學生逼近中心,直至問題解決.這樣,給學生的印象很深刻.再如講直線與平面平行的證明方法時,同樣通過設疑,啟發(fā)學生總結出證明線面平行的兩種思路,一是轉化為線線平行,二是轉化為面面平行,再配以適當聯(lián)系,學習效果遠勝于教師的反復講.
課堂設計的關鍵是依據(jù)“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結合教材特點、學生預習中暴露的問題,帶著學生運用教材解決問題.根據(jù)預習的信息反饋,詳略得當取舍有度地規(guī)劃出教學活動.要精心設疑,善于拋出疑團,調動學生的思維.做到讓學生“畫龍”,引學生“點睛”,以條理分明的歸納,準確的分析和擊中要害的點撥,讓學生有“頓悟”“水到渠成”之感.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把課堂上的一切都算度在內,把“意外情況”“節(jié)外生枝”都視為課堂異端而加以排除,以顯流暢,動態(tài)生成自然也就沒有了立足之地.事實上,生成是師生交流的“即席創(chuàng)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猶如心靈開花,不期而至.為此,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要為實際的教學留有余地,在教學中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及時地對設計作有把握的調整和變更,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
如人教A版《數(shù)學》必修4“基本不等式”,學生對于運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時所應滿足的條件理解的不透徹,在教學中,筆者設計先讓學生討論解決下面問題:
預設的教學計劃和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總會有著某種偏差,這種偏差恰恰是學生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與文本碰撞后產(chǎn)生的自我體驗,而正是這些個性化的見解使我們的課堂洋溢著創(chuàng)造的激情,彌漫著生命的氣息.固守刻板的預設,必然使教學失去活力,只有堅持開放性的預設,才會帶來真正的精彩!
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是師生合作完成對所學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生知識結構的最終形成,離不開對已有認知的修正和鞏固,仍需在不斷的同化、順位與平等中實現(xiàn).我們應針對所教課程中課堂達成狀態(tài)的反饋,重視做好學生課后補缺提升的拓展性預設工作,要根據(jù)所查的“漏”,彌補相關的“缺”.
如:已知圓x2+y2=4直線l:y=x+b,當b為何值時,圓上恰有3個點到直線l的距離都等于1.
在課堂上解決這個問題后,為了強化直線與圓位置系系的基本處理方法——rd法,給學生布置拓展性作業(yè)題:當b為何值時,圓上恰有0個、1個、2個、4個點到直線的距離都等于1;當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為何值時,圓上恰有0個、1個、2個、3個、4個點到直線l的距離都等于1.
通過這樣處理,使一題多變,多題歸一,從而做到做一題連一類帶一片的目的.
再如人教A版《數(shù)學》選修“圓錐曲線”一章,課本上圓錐曲線的定義學生很容易記住,但學生獨立解題時常???,學生暴露的問題主要有兩類:一是對定義的領會不到位,遷移出錯;二是對隱含條件應用不足,為此,通過作業(yè)小結課、測試講評課、“疑難雜癥”會診課,以及個別輔導、第二課堂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訓練中體驗信息提取、知識轉化、逆向思維等多種能力,拓展學科素養(yǎng),使已有的生成得到鞏固,并在鞏固中獲得新的生成.
課后提升的拓展性預設,關鍵要運用信息反饋,掌握學生預習、課堂學習、課后解題的實際效果,對癥尋根,精心設計不同情境、不同思維要求的問題,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引發(fā)學生思維辨析,探索本質、規(guī)律性的東西.要處理好不同能力水平學生之間的需求關系,使課堂面向全體,在課后因人而異.
預設與生成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但這個教學預設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教學設計,而應該是多維的、開放的、靈動的立體式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關注教材、關注過程,把握學生的認知偏差,捕捉教學的“偶發(fā)事件”,將這些看似偶然的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巧妙地納入教學預設之中,讓課堂教學在有效的預設中放出異彩,從而有效地調控教學的生成,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目標最優(yōu)化.
E-mail:hit790205@163.com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