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澤波
(廣東警官學院 刑事技術系,廣東 廣州510232)
筆順是漢字的一個重要現象,筆順特征在筆跡檢驗中應用極廣。我國的筆跡檢驗專家依據經驗歸納了判斷筆順的基本方法,通過筆跡的連筆、起收筆動向、運筆趨勢、搭配等[1]判斷筆順。這些方法是概括性的,當需要判斷具體字的筆順時,由鑒定人根據基本方法,結合具體字的特點確定筆順。這種做法沿襲已久,但存在明顯的缺點。首先,漢字形體具有多樣性,一個字或偏旁有獨特的筆畫和結構,經驗性的方法不能涵蓋其具體規(guī)律。其次,書寫習慣復雜多樣,不同人采用相同筆順書寫一個字或偏旁,在運筆和搭配上可以有很大差別,用經驗性的方法無法推斷一個筆順的多種表現。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鑒定人在判斷筆順時實際上要依靠個人對具體字或偏旁形成的經驗,個人經驗的局限性影響了判斷結果的準確性。
筆跡檢驗的適當標準化是當前人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從每一個筆跡特征的準確性開始促進筆跡檢驗的標準化,雖然任務繁重,卻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本文以實驗為基礎研究了豎心旁的筆順與運筆、搭配之間的規(guī)律,總結了判斷規(guī)則,為判斷筆順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依據。
被試者為155名在校本科生,年齡19~23歲。
共取得有效樣本150份,剔除的5份樣本中1份字體為隸書,2份未按要求完成實驗報告,1份樣本字有涂抹,1份豎心旁少寫1點。
采用投影儀顯示指定文字材料,由被試者抄寫,提取筆跡樣本。實驗中,首先在屏幕上顯示實驗指導,實驗指導要求被試者以自然方式抄寫接下來顯示的短文,并聲明實驗不限時。實驗使用橫欄書寫紙、黑色中性筆。實驗樣本為232字的短文,文中有 “恨”和“驚”2個含有豎心旁的樣本字,分別為短文的第116和第119個字。
分三步來測得樣本字豎心旁的筆順。第一步,由實驗者依據一般筆順判斷方法判斷一份筆跡樣本中豎心旁的筆順,將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中;第二步,將實驗報告交給書寫樣本的被試者,被試者通過再現書寫過程,確定樣本字的筆順,對照實驗者的判斷結果,二者一致的記錄為正確,二者不一致的將自己確定的筆順記錄在實驗報告中;第三步,被試者將實驗報告交還原來的實驗者,實驗者檢查被試者是否按要求完成實驗報告,未完成的要求書寫人完成。
本研究中“忄”的筆順采用書寫人報告的筆順。書寫人是否準確地報告筆順對研究至關重要,分為三步來進行是為了防止被試敷衍或者疏忽,盡量保證報告筆順的準確性。研究者與實驗者相互獨立,這樣測得的筆順與研究者無關。
在150份實驗樣本中共出現3種豎心旁筆順,其中,左點、右點、豎為規(guī)范筆順。關于豎心旁的規(guī)范筆順,很長時間以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1997年發(fā)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guī)范》將豎心旁的規(guī)范筆順確定為左點、右點、豎[2],我們應當采用這一標準。歷代書法家含有有豎心旁字的草書、行書多是采用了這一筆順。
采用集合的形式[3],我們可以把豎心旁的筆順特征表示為:S={①忄②,①忄③,②忄③}。
150份樣本中,145份樣本的2個豎心旁為同一種筆順,5份樣本豎心旁出現2種筆順,這5份樣本中,4份為規(guī)范筆順與通用筆順,1份為規(guī)范筆順與特殊筆順。實驗樣本中只有2個含豎心旁的樣本字,可以推斷有更多的人在豎心旁上有2種筆順,而沒有在實驗樣本中表現出來。本研究中,5份有2種豎心旁筆順的樣本在筆順判斷上沒有特別之處,為研究方便,在后面的研究中就不再包括這5份樣本。145份實驗樣本中豎心旁各種筆順出現的頻率如表1所示。
表1 145份樣本中豎心旁筆順出現情況
本研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豎心旁筆順是通用筆順,為0.559,規(guī)范筆順為0.200,特殊筆順為0.241。
在豎心旁的3種筆順中,規(guī)范筆順的情況最為簡單。規(guī)范筆順豎心旁的典型形態(tài)是將兩點寫作豎折,如圖1所示,典型形態(tài)的變體是將兩點寫作類似豎折的弧形筆畫或者橫筆,如圖2所示。
圖1 1份典型形態(tài)的規(guī)范筆順豎心旁樣本
圖2 1份橫筆變體的豎心旁樣本
除了典型形態(tài)以外,豎心旁的兩點還可以寫作一豎一橫,或相對的2個點,如圖3所示,圖3中的2個字例各來自1份實驗樣本。
圖3 2種形態(tài)的規(guī)范筆順豎心旁樣本
規(guī)范筆順的豎心旁樣本中,典型形態(tài)及變體占比例很高,共有24份,占到同類樣本的82.8%。
豎心旁規(guī)范筆順的判斷規(guī)則:
豎心旁的兩點寫作豎折、類似豎折的弧形筆畫或者橫筆的;
豎心旁的兩點寫作一豎一橫的,橫筆收筆有向上的動向;
豎心旁的兩點寫作有呼應關系的相對點筆的;不論兩點的形態(tài)如何,其相對于豎筆的搭配位置均比較高。
根據上述規(guī)則,24份規(guī)范筆順的實驗樣本中的豎心旁筆順都能確定。研究發(fā)現,規(guī)范筆順豎心旁連筆書寫的比例比較高,這是由這種筆順便于快寫的特點決定的。
豎心旁的特殊筆順為豎、左點、右點,簡稱豎點點。特殊筆順豎心旁的典型形態(tài)是兩點寫作相背的撇點、捺點,兩點與字的垂線夾角大致相等,如果兩點距離較近形狀就如傘一樣,如圖4所示。雖然多數典型形態(tài)的豎筆帶有明顯的左側鉤,體現了向左點運動的動向,但也有少數樣本不帶鉤。在左點保持典型形態(tài)的條件下,如果右點與左點連筆,或者右點表現出向右側筆畫的收筆動向,其形態(tài)可能有所改變,但這種情況不難判斷。
35份特殊筆順的豎心旁樣本中,典型形態(tài)共有24份,占68.5%。
除了典型形態(tài)以外,豎心旁的兩點還可以連筆書寫,由于規(guī)范筆順兩點的形態(tài)只有上文所述的幾種,通用筆順兩點之間不可能連筆,所以對于上述幾種形態(tài)以外的連筆都屬于特殊筆順,如圖5所示。
圖4 1份典型形態(tài)的特殊筆順豎心旁樣本
圖5 1份連筆的特殊筆順豎心旁樣本
對于不屬于典型形態(tài),兩點之間又沒有連筆或明顯起收筆動向的豎心旁,可以看豎筆收筆是否帶有明顯的左側鉤,帶有明顯左側鉤的為特殊筆順,沒有明顯左側鉤的則不能確定其為何種筆順,圖6所示為來自1份樣本的2個樣本字,“驚”字豎筆帶有左側鉤,“恨”字則沒有。
圖6 1份不連筆的特殊筆順豎心旁樣本
豎心旁特殊筆順的判斷規(guī)則:
豎心旁的兩點寫作相背的撇點、捺點,兩點與字的垂線夾角大致相等的;
豎心旁的兩點連筆,不屬于規(guī)范筆順的;
豎心旁的兩點不符合第一項,兩點之間又沒有連筆或明顯起收筆動向,但豎筆帶有明顯左側鉤的。
35份特殊筆順的實驗樣本中,尚有3份樣本的5個樣本字不符合上述規(guī)則。
豎心旁的通用筆順為左點、豎、右點,簡稱點豎點。通用筆順豎心旁的典型形態(tài)是左點寫作豎點,右點寫作捺點,且右點搭在豎筆上或距豎筆較近。由于運筆的靈活性,左點寫得有點傾斜是常有的,但其傾斜程度遠小于右點,如圖7所示。
圖7 1份典型形態(tài)的通用筆順豎心旁樣本
有的樣本豎心旁的兩個點筆的長度縮短了,但其運筆方向仍然是豎點、捺點。有的樣本豎心旁兩點的位置較低,靠近豎筆的末端,如圖8所示。
圖8 1份搭配位置較低的豎心旁樣本
通用筆順典型形態(tài)的第一種變體是右點與豎筆交叉,圖9所示的2個“驚”字來自不同的實驗樣本。
圖9 來自2份樣本的“驚”字
我們看到,在這種變體中,豎心旁的豎筆可能帶有明顯的左側鉤,這是因為右點起筆于豎筆之左。
典型形態(tài)的第二種變體是右點寫作一個短小的橫點,其高度低于左點,這種變體一般是由豎筆與右點在書寫運動上聯系緊密形成的。
81份通用筆順的豎心旁樣本中,典型形態(tài)及其變體共有65份,占80.2%。
除了典型形態(tài)以外,通用筆順的豎心旁的兩點還可以寫作相背的兩點,如圖10所示。
圖10 1份兩點相背的通用筆順豎心旁樣本
這種形態(tài)與特殊筆順的典型形態(tài)相似,實際上介于特殊筆順典型形態(tài)與通用筆順典型形態(tài)之間,兩點在方向上相背,與特殊筆順典型形態(tài)相同,右點短小,搭在豎筆上,則與通用筆順的典型形態(tài)相符。這種形態(tài)的豎心旁豎筆不會出現左側鉤,但有時在左點與豎筆、豎筆與右點之間表現出起收筆動向上的呼應。
通用筆順豎心旁的另一種形態(tài)是兩點寫作很小的點,或形態(tài)相近的點,如圖11所示。
圖11 1份通用筆順豎心旁樣本
豎心旁通用筆順的判斷規(guī)則:
豎心旁左點寫作豎點,右點寫作捺點,且右點搭在豎筆上或距豎筆較近的;
豎心旁左點寫作豎點,右點與豎筆交叉的;
豎心旁左點寫作豎點,右點寫作一個短小的橫點,其高度低于左點的;
豎心旁兩點寫作相背的兩點,右點短小,搭在豎筆上的;
豎心旁兩點寫作很小的,或形態(tài)相近的兩點。
81份通用筆順的實驗樣本中,有1份樣本的2個樣本字不符合上述規(guī)則。
我們?yōu)樨Q心旁3種筆順建立了判斷規(guī)則,共有4份樣本中的7個樣本字不符合任何一種筆順的要求,無法確定其筆順。由于通過連筆判斷筆順簡單明了,在規(guī)則中,沒有指出連筆判斷筆順的作用。實際上,這套筆順判斷規(guī)則是和連筆結合使用的。145份實驗樣本共有290個含有豎心旁的樣本字,通過連筆和筆順判斷規(guī)則,可以準確判斷筆順的占97.6%。
研究表明,豎心旁筆順的判斷問題比人們印象中的要復雜。各種典型形態(tài)的豎心旁在筆跡中出現率較高,易于形成鑒定人的經驗,用概括性的方法判斷豎心旁的筆順,主要是針對各種典型形態(tài)的字例。我們也按照這一思路首先研究了各種筆順的典型形態(tài)。研究發(fā)現,豎心旁規(guī)范筆順、通用筆順、特殊筆順的典型形態(tài)及變體樣本占同種筆順樣本的82.8%、80.2%、68.5%,有相當比例的樣本不屬于典型形態(tài)。對于不屬于典型形態(tài)的樣本,僅用概括性的方法難以判斷筆順。因此,以實驗為基礎的系統(tǒng)研究是建立筆順判斷規(guī)則所必需的。實際上,就是典型形態(tài)中的一些現象也是經驗性的方法無法解釋的。比如,點筆搭配位置較低的通用筆順豎心旁,不符合起收筆位置判斷筆順的規(guī)律,卻在多份實驗樣本中出現。
我們對150份實驗樣本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在文中作了詳細的表述,前者是建立筆順判斷規(guī)則的需要,后者則是為了提高規(guī)則的可操作性。在歸納筆順判斷規(guī)則時,盡可能地考慮到規(guī)則的標準化,保證不同人對規(guī)則理解和操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傮w來說,在所有樣本字中,這套判斷規(guī)則能準確判斷出豎心旁筆順的比例很高。有少量樣本字不符合任何一種筆順的判斷標準,這也是書寫習慣的多樣性給筆順判斷帶來的難題。
[1]賈玉文.筆跡檢驗[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06-109.
[2]高更生.現代漢字規(guī)范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58-359.
[3]申澤波,郭海萍,賈曉光.整字筆畫數量對偏旁特征的影響[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06(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