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宗平 鄧 翔
摘要:全球金融危機演化背景下,經濟衰退造成的通貨緊縮與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形成的流動性寬裕并存。文章針對這一現(xiàn)象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根據(jù)我國經濟發(fā)展特點分析了流動性寬松與通貨緊縮的關系,對通貨緊縮的發(fā)展趨勢及對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寬松流動性的有限性,并提出了應對通貨緊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xiàn)我國經濟健康發(fā)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擴張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衰退
2008年以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演化,對中國經濟形成巨大的沖擊,從2008年9月份開始,中國針對經濟下滑導致的經濟緊縮,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等救市措施。然而,救市政策是否有效?我們需要從歷史的視角,從中國經濟運行是否健康的角度看待,而不能簡單的認為增加流動性就可以使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潭。
一、 經濟衰退中的通貨緊縮與寬松的流動性并存原因
全球經濟的不斷萎縮給中國經濟也造成了下滑,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的11.7%迅速回落到9%。(圖1)
為應對經濟衰退,中國也先后推出一系列的救市政策,提出了?!?”與4萬億投資計劃。希望通過擴張流動性使經濟復蘇。但從經濟增長的出口、投資、消費三大組成部分看,中國經濟的緊縮狀況并沒有根本緩解。
從投資看,我國出口出現(xiàn)超過預期的下滑。2009年2月,我國出口貿易順差從1月份的400億美元高速下滑到40億美元,降幅達到了90%。由于我國經濟對外經濟依存度已經達到70%,隨著外部需求的迅速萎縮,我國經濟經濟增長動力之一的出口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我們面臨著以外需為主轉向大力拉動內需的艱巨任務。
從投資看,投資領域出現(xiàn)了大幅度回落,政府投資大幅度增加。我國的投資主要分為政府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及企業(yè)投資。在經濟形勢不斷惡化的狀況下,企業(yè)由于預期未來經濟形勢惡化采取減少投資、消化庫存甚至取消投資的方式度過經濟衰退期。而房地產業(yè)在上半年的寬松的過度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反彈,但這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無法長期持續(xù)。
為了彌補企業(yè)投資與房地產投資的大幅回落導致的缺口,中央和地方政府盡管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經濟政策,包括降息、減稅等方式刺激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的增長。但從實際經濟運行結果來看,我國的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并沒有擺脫經濟下滑帶來的深幅調整,相反,仍處于下降趨勢中。4萬億投資計劃中的這1萬多億投資可以帶動關聯(lián)度大的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yè)消化高高在上的庫存,既無法大規(guī)模增加就業(yè),也無法大規(guī)模帶動消費,更無法帶動我國經濟的全面復興。相反,大躍進式的投資,使我國業(yè)已嚴重的投資與消費的失衡更加嚴重,為未來的通貨膨脹與產能過剩埋下了隱患,4萬億投資盡管有用,但也有限,甚至有長期風險。
從我國另一駕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消費來看,長期以來內需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攔路虎。困擾我國內需增長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欠缺,無法滿足廣大的居民對養(yǎng)老、醫(yī)療、就業(yè)、工傷等方面社會保障的需求,使人們在消費中由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而增加儲蓄,減少消費。二是我國收入分配中存在諸多缺陷,使各居民收入群體間收入差距不斷增大。到2008年,我國基尼系數(shù)已經達到0.47。從國民收入最終分配結果來看,政府獲得的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比重中不斷呈上升趨勢。而個人所獲得的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圖4)。
收入分配的嚴重失衡導致我國呈現(xiàn)國富民窮的格局,購買力不足導致我國內需一直增長緩慢。隨著2008年以來房地產、股票等資產的縮水,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費水平大幅度減少,更進一步制約了金融危機下內需的增長。同時金融危機的演化導致出口加工型企業(yè)大量倒閉,僅2008年上半年就倒閉了6萬家~7萬家,數(shù)千萬農民工失業(yè),大學生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失業(yè)。大量的企業(yè)破產倒閉、降薪、裁員導致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呈下降趨勢。收入水平的下降導致消費水平的降低,也使人們增強了收入進一步下降的預期。
通過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隨著美國、日本、歐洲等幾大經濟體的萎縮,外需在短期內無法迅速地得到大幅度恢復。而美國經濟萎縮已導致透支型消費大幅度萎縮,美國的儲蓄率不斷上升,已達到了3.6%,表明整體消費不斷呈下降趨勢,對中國的出口將繼續(xù)造成制約。而房地產投資以及企業(yè)投資方面,由于企業(yè)需要消化庫存,同樣無法為增長提供足夠的動力,而僅僅只能通過政府寄予厚望的經濟刺激政策和大規(guī)模財政支出來拉動。因此,我國經濟才出現(xiàn)了一方面政府實行寬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唱獨角戲,使得流動性變得寬裕,資金層面的供給大幅度改善,以致于2009年以來,我國股市與房市都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反彈,充裕的流動性是推動這些反彈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國總需求不斷減少,實體經濟并沒有因此迅速擺脫衰退的陰影。由于投資的風險增大與收益水平的降低,增加的流動性并沒有配置到實體經濟領域形成投資與消費的熱潮。相反,我國的企業(yè)投資與居民消費受經濟景氣度下降的影響,仍然處于不景氣狀態(tài)。因此,我國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與低迷的實體經濟對應,形成了流動性寬裕與通貨緊縮并存的局面。
二、 對我國通貨緊縮趨勢的判斷
關于當前我國經濟是否已進入通貨緊縮,學術界有不同爭議。贊成的一方認為,我國已經進入通貨緊縮狀態(tài),盡管我國的CPI和PPI剛呈現(xiàn)負值,兩大指標的下降時間還沒有達到兩個季度。反對方認為,按照經濟學有關原理,通貨緊縮,顧名思義就是由于市場貨幣供應量不足引起的價格水平的下降。從我國情況看,在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作用下,市場流動性充裕。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1月份新增貸款1萬億元,為歷史同期單月增加最多,2月份新增貸款仍然超過1萬億元,6月份甚至達到驚人的1.5萬億。然而,我國物價指數(shù),無論是CPI還是PPI均從2008年9月開始下降,直到2009年8月,仍維持下降趨勢。
盡管按定義來看,還無法確定我國已經完全進入通貨緊縮,但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也達到驚人的70%。外需深度萎縮,在內需無法迅速增加的情況下,必然造成我國產能大幅過剩,企業(yè)將面臨長期的消化庫存、降低產能的過程。從內需的角度來分析,社會保障缺位、收入分配失衡以及收入水平的下降使得消費水平下降,無法帶動價格水平的上升。因此,從影響價格水平走勢的幾個因素看,這些因素對通貨緊縮的影響是長期的。
本輪金融危機的實質是對美國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破滅以來,美國不受約束的美元發(fā)行所導致的全球經濟失衡的一種強行糾正。也是對美國過度消費與中國過度儲蓄共同維持的全球經濟繁榮的糾偏。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這種唇齒相依的增長模式不復存在。因此,金融危機同樣是對中國粗放型的以外需為主的增長模式的糾偏。由于美國經濟萎縮導致中國國內產能迅速過剩,消化過剩的產能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規(guī)模的萎縮將導致物價水平的下降。因多種因素的影響,內需無法通過需求面的上升帶動物價水平上漲。
因此,從較長時期來看,我國的物價水平仍然呈持續(xù)下降趨勢,通貨緊縮仍將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緊縮狀態(tài)不是僅僅依靠增加資金供給就可以改變的,資金供給的增加僅僅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在經濟整體緊縮的狀況下,即使流動性大幅增加,也可能會陷入到凱恩斯所說的流動性陷阱中,即銀行名義利率降低到零也無法拉動居民消費與企業(yè)投資的增長。歷史地看,無論是日本的零利率,還是美國大蕭條后的新政,均沒有走出經濟衰退下的通貨緊縮。
三、 通貨緊縮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習慣于低收入、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高污染等“四高一低”的增長模式,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采取這樣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因素。從歷史原因看,大力發(fā)展外向型經濟、迅速創(chuàng)匯、引進外資、積累資本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必然選擇。從現(xiàn)實因素看,我國人口眾多產生的就業(yè)壓力與國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國情,使得低附加值、粗放式、高污染的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解決就業(yè)、維護社會穩(wěn)定所做出了變相犧牲,長期以來我國人為壓低工資、土地、稅收及環(huán)境污染成本,使得我國在出口競爭中具有明顯成本優(yōu)勢,成為發(fā)達國家轉移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產業(yè)的理想國家,而加入世貿后對我國出口需求的增加更是進一步帶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發(fā)展。但是,金融危機的到來,大量出口加工型企業(yè)的倒閉使得我國經濟迅速陷入通貨緊縮中。
我國經濟的急轉直下表明,表面繁榮的中國經濟實際運行的安全度并不高,這是過分依賴外需、壓低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造成的后果。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通貨緊縮迫使中國不得不改弦更張,轉變低效的、粗放的、抗外部沖擊能力弱的增長模式。金融危機的沖擊表明,這種增長模式無法持續(xù)下去。中國作為大國,其經濟增長應主要以內需增長為主,以增強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要從重視數(shù)量增長轉變到重視質量增長,提高在全球產業(yè)鏈分工中的地位,以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產品附加值;重視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積極培育中小企業(yè)的成長,通過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改變經濟增長中外需與內需的嚴重失衡,使我國經濟增長步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四、 我國應對通貨緊縮的政策性建議
為達到此目的,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 轉變收入分配方式,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中國家與企業(yè)分配比重過大的現(xiàn)狀,向居民分配傾斜,這點可以借鑒日本20世紀60年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藏富于民、推動民富國強的格局的形成,增加國民的購買力,達到增加內需的目的,同時調節(jié)國民收入中分配的嚴重失衡,努力把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由“啞鈴型”變?yōu)椤凹忓N型”。
2. 加大科技投入,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積極培養(yǎng)和孵化中小企業(yè)。加大科技投入,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對傳統(tǒng)產業(yè)進行改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中國產品在國際產業(yè)鏈分工中的地位。積極培養(yǎng)和扶持中小企業(yè),通過大力發(fā)展中小企業(yè),培養(yǎng)國民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增加和促進就業(yè),培養(yǎng)一大批創(chuàng)新型的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中小企業(yè),使之成為提高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生力軍。
3. 完善社會保障,增強國民生存和發(fā)展的安全感。要轉變政府將公共產品與社會保障視為負擔轉嫁國民,從而增加國民生存和發(fā)展的不安全感的現(xiàn)象,回歸政府職能的本位,為國民提供完善配套的公共產品與社會保障產品,使國民能夠消除生存與發(fā)展的后顧之憂,從而增強其消費與發(fā)展的能力。
4. 建立合理的國家財富管理體系。中國在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所發(fā)生的慘痛的投資經歷表明,如何使龐大的國家財富在投資中獲得保值與增值是我們今后要高度重視的經濟問題。要轉變重貨幣輕實物的思想,建立包括黃金、原油、礦產資源等實物資產在內的綜合性外匯儲備體系。當前,要充分利用大宗商品價格處于歷史低位的大好時機,增加對資源的儲備比例,提高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能力,防止在通貨緊縮中國家財富的進一步縮水,以增強我國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郎咸平.誰都無法逃避的金融危機.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 (美)伯南克著,宋芳秀等譯.大蕭條.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 查理斯·金德爾伯格.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第四版).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濟轉型期中國居民的消費、 儲蓄行為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705730 75),項目主持人:鄧翔教授。
作者簡介:鄧翔,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付宗平,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