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這首詞讓今人平添幾分對那時古典柔美意境的向往。與唐代女性服飾的雍容華貴有很大不同,宋代女性服裝較為纖巧、素雅,無論從款式或色彩上講,另有一種婉約之美。
宋代女性服裝形制在福州黃昇墓有實物出土。黃昇是南宋淳佑年間福州一位官家小姐,父親黃樸進(jìn)士出身,當(dāng)過泉州、漳州的地方官,淳佑二年(1242)黃昇16歲,嫁給宋朝宗室朝議大夫趙師恕的孫子、20歲的趙與駿為妻。黃昇結(jié)婚不到一年,17歲就死去了,葬于今福州市北郊浮倉山。其家屬將黃昇生前使用器物436件殉葬,其中有服飾201件,整匹絲織品及零料153件,梳妝用品48件,出土?xí)r大部分保存完整,從黃異墓出土實物,可大致看出宋代婦女的一般服裝。
襦、襖
宋代婦女的襦、襖,都較短小。顏色以紅、紫為主,黃者次之。質(zhì)地有錦、羅或加刺繡。常與裙子相配套。
衫
宋代婦女的一般上衣,質(zhì)地常用羅。
褙子
又名綽子,宋代男子中皇帝、官吏、士人、商賈、儀衛(wèi)等都穿,婦女從后妃、公主到一般婦女都穿。但男子一般把褙子當(dāng)作便服或襯在禮服里面的衣服來穿。褙子雖是隋唐時期就已流行的服裝,但隋唐時期的褙子袖子是半截的,衣身不長。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后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后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結(jié),而是垂掛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
黃昇墓出土單衣25件,直領(lǐng)開襟開衩,加縫領(lǐng),襟上無紐袢或系帶,面料羅21件,縐紗3件,絹1件。領(lǐng)、襟、襯里用紗,個別用絹,領(lǐng)、袖、下擺緣邊以素色為主,彩色花紋的少,襟邊緣多為印金填彩,素色2件,無邊的3件,襟緣內(nèi)加緣花邊一道,彩繪居多,素色的次之,僅有3件是刺繡花邊,也有另在腋下、背中脊、袖端的接縫處綴印金填彩花邊—道。
另出土夾衣21件,款式為直領(lǐng)對襟開衩,加縫領(lǐng),襟上無紐袢或系帶,直裾寬窄合身。質(zhì)料有羅、綾、絹及1件緞的(緞是南宋的新品種,宋以前尚沒有發(fā)現(xiàn)緞織物)。衣里多方孔紗,下擺緣邊多素,對襟緣邊鑲一道彩繪、印金、刺繡或素色寬邊,寬邊兩側(cè)再鑲貼印金填彩的窄邊,風(fēng)格清新秀麗。
宋代由于國力衰弱,財力空虛,大量織錦用于向異族納貢和貿(mào)易,國內(nèi)統(tǒng)治者服裝面料大部分以綾紗為主,同時,宋代刺繡工藝已經(jīng)高度發(fā)展,南宋黃昇墓出土的衣服一般都用刺繡花邊沿邊,題材以寫生花卉為主,如“一年景”的花式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唐的鼎盛造就了華麗的大唐女子,由宋漸漸歸于平淡,素雅、婉約的服裝風(fēng)格描繪的恰是李清照筆下安靜、恬淡的碧玉佳人。
編輯 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