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初夏如樹,到處布滿陽光和生機,紅的草莓,黃的金瓜,火紅的石榴花,青黃摻雜的枇杷果,猶如風姿綽約的俏姑娘,又像貪玩戲耍的小頑童,藏在枝頭,紛紛展露著自己的性情。對于尋常人家,端午,就像相熟的老客,從久已未至的故鄉(xiāng)來探望,透著馨香和親切,輕輕巧巧地步入亭臺院落。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午節(jié)是一年四大節(jié)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jié)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jié)”或“娃娃節(jié)”。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妒酚洝酚涊d,屈原遭奸佞毀謗而被放逐,他滿懷悲憤,投汨羅江自盡。據(jù)說屈原投江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漁夫們架起船只,在江上往返打撈他的尸身。有位漁夫還拿事先預備的粽子、雞蛋等食品,撲通的往江里面丟,說是讓魚蛟吃了,就不會往咬屈大夫尸身。一老醫(y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小孩。
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船,吃粽子。人們?yōu)咄ピ?,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正午才結(jié)束。
五月端午的早晨家家吃粽子,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時值端午,綠肥紅瘦,一些稚嫩和生澀的果實已漸熟,而此季別具意味的卻是飄在弄堂巷陌里的叫賣聲。清晨,挎籃筐的巧婦如約而至,“賣——棕子嘍……”一聲悠長、像催促一天勞作的號子,像葉間綴著的露珠,喚醒了滿滿一年的期待,空氣間頃刻清香彌漫!
生活需從平常之中見不尋常,不論歷史有多少典故,端午像經(jīng)過的每—個日子,都須我們以虔誠來祈愿。
編輯 壹 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