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正確處理好民族之間的關系對于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全民梳理我國現行的民族政策,在肯定其60年來取得成就的同時,客觀正視了在形勢下面臨的挑戰(zhàn),并嘗試著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政策;挑戰(zhàn);思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0)04-0089-02
一、我國現行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平等政策。在我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經濟發(fā)展程度如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是否相同,社會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具體來講,第一,憲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guī),對民族平等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每個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參加國家大事和各級地方事務的管理,全體公民不分民族、種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樣地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各少數民族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適當名額的代表,至少有代表一人;第二,尊重和發(fā)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第三,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二)民族團結政策。黨和國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不斷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少數民族和漢族一共構成了這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三)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所謂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國家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政治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擁有充分的自治權,主要包括:一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qū)的內部事務;二享有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三自主安排、管理、發(fā)展經濟建設事業(yè);四自主發(fā)展各項文化社會事業(yè)。
(四)各民族共同繁榮政策。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我們處理民族關系的最終目的。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黨和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對民族地區(qū)傾斜;建立保障民族地區(qū)合理利益的生態(tài)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補償機制;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整理、出版少數民族古籍;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此外,國家還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
二、對我國民族政策的成就及挑戰(zhàn)
中國的民族政策是長期探索和實踐的結晶,是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民族政策,開創(chuàng)了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6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民族政策適合中國國情、深受各族人民擁護,經受了各種考驗,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但是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轉軌尚未完全結束,很多相關制度仍然不夠完善,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西藏的3#12539;14事件、新疆的7#12539;5事件都發(fā)生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它們的暴發(fā)或許可以需要我們對現行的民族政做進一步的思考。
在這里,我們將在我國現行的民族政策的大框架下,對其中的一些具體措施略加探討。
(一)優(yōu)惠政策。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們黨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場。為此,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實施財政稅收優(yōu)惠政策,逐年加大資金投入。60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逐步加大對民族地區(qū)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據統(tǒng)計,1978年至2008年,中央財政向民族地區(qū)的財政轉移支付累計達20889.40億元,年均增長15.6%。其中,2008年為4253億元,占全國轉移支付總額的23.8%。[1]這些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這些地區(qū)的貧困落后面貌沒能得到根本上的改變。相反,有些民族地區(qū)干部為繼續(xù)獲得國家財政補助和其他的優(yōu)惠,到處拉關系、找門子,千方百計地爭戴“貧困”帽子,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這種狀況的發(fā)生,某種程度上是由于國家長期的照顧和優(yōu)惠政策產生的慣性,加上認識上的誤區(qū),有些民族地區(qū)的干部和群眾沒有充分發(fā)揮本民族、本地區(qū)的優(yōu)勢,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缺乏加強本民族本地區(qū)的“造血機能”的培養(yǎng)。
另外,由于很多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的水平比較低,比較差,為了讓民族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學生,能夠享有更多的上大學深造的機會,國家專門制定了扶持幫助的特殊政策:“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yè)學校招收新生的時候,對少數民族考生適當放寬錄取標準和條件”。在高考這一殘酷的競爭中,幾十分甚至幾分的差距的確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為取得少數民族的加分優(yōu)惠,很多家長都幫孩子更改民族身份,每到高考時民族加分造假的丑聞不絕于耳??梢?,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滋生了腐敗,而且還導致了教育不公。以至于,有人直接向國家民委官員發(fā)問:“是否應該反思加分政策”。[2]
(二)少數民族刑事政策。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生產方式較為落后,群眾生活條件差,人口總體素質低,如果在民族地區(qū)強行推行統(tǒng)一法律,就會產生較大斷裂和落差,引起法律規(guī)避和社會動蕩?!吨邪l(fā)〔1984〕第5號文件》規(guī)定:對少數民族中的犯罪分子要堅持“少殺少捕”,在處理上一般要從寬。具體來講,“少捕”從刑事訴訟法即程序的角度上來看,是對少數民族犯罪嫌疑人,應少采用逮捕這種強制措施,從刑事實體法即定罪量刑的角度上來看,是對少數民族人犯在定罪量刑方面的從寬,就是根據民族特點及其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把少數民族公民實施的刑法中某些犯罪行為不以犯罪論處,能不定罪的就不定罪,或者對少數民族公民提高刑法中某些犯罪的定罪標準;“少殺”,即可殺可不殺的不殺。是指少數民族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法定刑罰有死刑,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的適用“死緩”。對于一案中有數人應當判處死刑的,堅決控制判處死刑的數字,減少判處死刑的人數;所謂“從寬”,是指在法定刑范圍內和法定刑基礎上處罰從寬。[3]很明顯的是“兩少一寬”政策有悖于“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憲法原則。90年代以后內地出現的大量新疆籍犯罪集團,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有關執(zhí)法單位也面臨著很大困擾。
(三)宣傳教育。我國居民除了“中華民族”這個身份之外,有另外一個具體的民族。如“漢族”、“藏族”等?!爸腥A民族”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人”的意思,其只有在國際事務中,或與外國人打交道時才能體現出來。而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很少參與國際事務,即使在改革開放后,普通百姓直接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也很少,因此,“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意識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不是特別明顯。相比較而言,“藏族”“維族”等這樣的具體的民族身份體現的要鮮明得多。因為,以“民族”整體為對象的有著各項優(yōu)惠政策:如計劃生育、高考加分、自治地方的雙語教育和干部名額等。再加上各民族間在生存環(huán)境、經濟地位、歷史傳統(tǒng)、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具體的民族意識有意無意被強化了,而相應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某種程度上,客觀上前者被強化的同時后者相對地被弱化了。在這種狀況下,普通民眾被某些圖謀不軌的勢力煽動和利用的危險就會大大增加。
三、相關思考
就我國現行民族政策面臨的挑戰(zhàn)來講,我們有以下思考:
對少數民族實行優(yōu)惠政策是主要是考慮到隨著民族國家的構建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少數民族中斷了自然的進化和發(fā)展進程,在市場經濟的競爭條件下會處于劣勢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幫助少數民族發(fā)展的優(yōu)惠政策在方法和手段上要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完全沿襲計劃經濟體制的做法。能通過市場競爭解決的問題都要盡可能在市場中去解決。市場經濟下的優(yōu)惠政策要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的發(fā)展,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也要更新觀念,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要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破除單純依賴優(yōu)惠政策的思想。另外,在新的時期實行優(yōu)惠政策也要與其他政策相配套、相銜接。在照顧一部分人和地區(qū)的利益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其他人和地區(qū)的積極性,不至于削弱他們的發(fā)展能力。
此外,民族團結的宣傳和民族理論的教育來方面,就對象來講,中小學的教育比較缺乏,國家有關部門也關注到了這點,相信這方面的缺失很快將得到彌補。另外,在高校中,只有在民族地區(qū)的高校和民族類高校中才有民族理論的相關課程,大部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民族理論和相關的民族知識知之甚少。除此之外,現代地區(qū)間社會人員流動加快,尤其是西部大開發(fā)以來,許多東部和中部的漢族勞動力來到西部,改變西部地區(qū)城鎮(zhèn)的經濟結構、人口構成、社會結構。同時一些藏、維、蒙族民眾也來到中部和沿海城鎮(zhèn)尋求就業(yè)機會。這些建設項目和人口流動的新趨勢,使中國各族之間的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于多年來各級政府在漢族民眾中開展的民族知識與民族政策教育工作十分薄弱,來到西部的漢族企業(yè)家、管理人員和農民工們對西部少數民族的歷史、宗教、文化習俗缺乏了解,其中一些人因為當地少數民族漢語交流能力差及文化差異對他們懷有偏見和歧視。因此,對這些人進行民族知識和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綜上所述,建國六十年來,我們經過不斷套索和具體實踐,形成了一套體系完整的民族政策。在這樣的民族政策指導下,我們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多的發(fā)展。但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也看到一些具體的政策在執(zhí)行和實施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沒有料想到的問題。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并在具體的實踐中加以改進,相信我們的民族區(qū)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強。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馬戎.論民族意識的產生.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
[3]金炳鎬.新中國民族政策發(fā)展60年.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月.
[4]馬少云.從高考看少數民族優(yōu)惠政策.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