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來,國內發(fā)生了一系列學術造假事件,已經(jīng)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雖然學術造假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屢有發(fā)生,但是在中國,這種現(xiàn)象卻有愈演愈烈之勢?,F(xiàn)行科研評價機制對論文的過度重視,致使原本單純的學術論文,罩上了一層厚厚的利益外套,喪失了科學的本來面貌。(文章代碼:100401)
大量的欺詐讓人失望,不僅浪費時間和金錢,更會損害研究者、科研機構及相關刊物的名聲。
——國際著名醫(yī)學期刊《柳葉刀》社論
這個迄今最大的學術丑聞(即浙大論文事件)肯定會喚醒人們注意到,中國大學正面臨著誠信危機。
——《中國日報》社論
如果學術腐敗了。這個大學就腐敗了。
——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
怪不得某些“專家”水平低劣得叫人震驚,原來“專家”全是這樣整出來的!
——網(wǎng)友
學術造假行為的根源,除了個人道德因素,與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過于量化的科研評價體系與管理機制有關。
——旅美學者方舟子
對學術造假應該有一個級別判定標準,根據(jù)這個標準,再來確定應該如何懲罰。院士、教授嚴重造假的,該免職的就免職,該辭退的就辭退。
——中國人民大學輿情研究所所長喻國明
老師造假、院士造假不解決,我們還怎么要求學生不作弊?
——原科學院院士何祚庥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其道德標準應該高于社會平均值。但是,實際情況呢?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了“學術娼妓”的行列。
——網(wǎng)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