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99年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首先辨認出甲骨文字,到如今已經(jīng)一百多年。說起甲骨文,不能不提到“甲骨四堂”。
據(jù)我所知,“甲骨四堂”是復旦大學陳子展教授提出來的,他曾贊頌:“堂堂堂堂,郭董羅王?!?/p>
這“四堂”即羅振玉(字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號彥堂)。
近一個世紀以來,學術界公認了“四堂”在甲骨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qū)其時代,鼎堂發(fā)其辭例。”
雪堂羅振玉(1866—1940)生平愛收藏文物古董,且學識功底深厚。1902年,羅振玉初次看到王懿榮、劉鶚影印的甲骨文拓本,驚喜萬分。1906年,時任學部參事官的羅振玉,著手調(diào)查甲骨文的出土地點。他擅長搜求文物古董,所以最早探知了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陽。這也是他對甲骨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同時,他還考證了其出土地點為商代國王“武乙之都”;初步考釋文字后,他便注意對整條甲骨文卜辭的通讀;他還提出“由許書(筆者注: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篆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兩步考釋”方法,并且指出“對一詞的考釋,必求其形聲義的符合”。羅雪堂著述一百三十多種。
觀堂王國維(1877—1927)本來是羅振玉的得力助手,他于1917年寫成《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xù)考》,是發(fā)現(xiàn)甲骨文以來第一篇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經(jīng)典性論文。在這篇名著中,王國維首次用甲骨文資料證明,《史記·殷本紀》所記載的殷王世系基本可靠,并做了重要補正。1923年,王國維又發(fā)現(xiàn)甲骨文卜辭中在記載祭祀祖先時,對祖先的稱謂不同,由此即可判定甲骨文的不同時期。王國維的研究,最大的特點是把甲骨文古文字學與古代史文獻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發(fā)現(xiàn)的甲骨材料,去考察“信史”。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jù)法”,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與古籍記載結合起來。這是20世紀中國史學現(xiàn)代化進程的重要界標。所以,他被郭沫若譽為“新史學的開山”。
彥堂董作賓(1895—1963),自幼熟讀經(jīng)史,二十八歲考入北京大學國學門。1928年8月,董作賓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委派,前往河南殷墟,對遺址做實地調(diào)查。這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fā)掘。從1928年至1937年,一共進行十五次,董作賓參加了第一次至第七次和第九次。由他開始的殷墟發(fā)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yǎng)了一大批考古學的專家。1933年,董作賓發(fā)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1949年,董作賓受聘為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后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鼎堂郭沫若(1892—1978)從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期,起步在“四堂”中最晚,但起點高,方法新。1928年6月,郭沫若在東京書店里看到了王國維的《殷墟書契考釋》,隨即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當時郭沫若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1929年完成《甲骨文字研究》,接著他的《卜辭通纂》問世。郭鼎堂晚年擔任了大型《甲骨文合集》的主編?!?/p>